•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謝爾曼·阿萊克西對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的自我表征與身份重構(gòu)

      2016-04-11 20:23:10玲,普
      思想戰(zhàn)線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印第安印第安人尼爾

      王 玲,普 慧

      ?

      謝爾曼·阿萊克西對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的自我表征與身份重構(gòu)

      王玲,普慧①

      摘要:謝爾曼·阿萊克西通過小說《一個兼職印第安人絕對真實的日記》中的對抗表征,不僅顛覆長期以來美國白人主流社會對印第安人的殖民話語和刻板表征,而且批判許多其他美國印第安作家沿用和表現(xiàn)的“歸家”范式,以及保留地為中心的部落保守主義,表明他對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真實形象與身份重構(gòu)的新視角和立場。阿萊克西進而通過自我表征,真實重構(gòu)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的新型身份——“兼職印第安人”和“現(xiàn)代游牧民”,他們能自如往來于兩種文化之間,既不單純受限于印第安部落傳統(tǒng)文化的預(yù)期,也不一味附庸白人主流文化的強權(quán)。小說為我們研究21世紀美國社會的跨文化接觸和關(guān)系開辟了新視窗。

      關(guān)鍵詞:謝爾曼·阿萊克西;《一個兼職印第安人絕對真實的日記》;對抗表征;自我表征;身份重構(gòu)

      一、引言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quán)運動的影響下,美國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識開始空前覺醒,在美國文壇逐漸涌現(xiàn)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印第安作家,并開啟了印第安文藝復(fù)興之路。美國印第安文學的復(fù)興與發(fā)展表明,當代美國印第安作家已不再是美國白人主流社會的附庸者,或是對過去殖民歷史的無助哀悼者;相反,他們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書寫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的歷史與現(xiàn)狀,對美國主流社會實施的殖民統(tǒng)治和種族歧視做出有力回擊,努力尋找和確立自己在當代美國社會的新身份與話語權(quán)。

      生于1966年的謝爾曼·阿萊克西(Sherman Alexie)作為新生代美國印第安作家,已在美國文壇產(chǎn)生重大影響,代表新一代美國印第安作家的立場與聲音。2007年出版的小說《一個兼職印第安人絕對真實的日記》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是阿萊克西的代表作之一,該書出版后立即引起強烈反響,榮獲包括2007年度美國國家圖書獎青年文學獎(the 2007 U.S. National Book Award for Young People’s Literature)在內(nèi)的共32項大獎。2010年該小說的首個中文譯本被發(fā)行,譯著名為《我就是要挑戰(zhàn)這個世界》。小說主要記敘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印第安少年朱尼爾(Junior),只身離開印第安保留地并去到一所白人學校學習和成長的經(jīng)歷。因為朱尼爾從印第安保留地到美國白人社會的跨越,不僅只是地理位置的遷移,而且他同時要面對文化差異、種族歧視和族人誤解給他帶來的多重挑戰(zhàn),所以這一跨界經(jīng)歷使得他成為既被印第安部落族人誤解又被白人主流社會疏離的“邊緣人”。在美國白人主流文化的包圍與沖擊下,朱尼爾的“自識”與“他識”形成鮮明的對比,邊緣化的處境使得其“身份危機”(identity crisis)更為突顯。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小說是一部半自傳體小說,男主人公的經(jīng)歷多半也是作家本人的親身經(jīng)歷,可以說阿萊克西本人同樣有過這種被雙重邊緣化的痛苦經(jīng)歷與自我奮爭,這樣的人生洗禮成為作家日后寫作的源頭活水。

      由于阿萊克西與眾不同的立場和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小說《一個兼職印第安人絕對真實的日記》正引起學界和批評家的關(guān)注與爭議。首先,該小說所反映的美國印第安人的身份問題是評論界關(guān)注的焦點之一。阿萊克西對美國印第安族裔身份與印第安部落傳統(tǒng)文化這二者之間關(guān)系的態(tài)度和立場,有別于之前的許多其他美國印第安作家。例如,印第安女作家萊斯利·馬蒙·西爾科(Leslie Marmon Silko)是美國“印第安文學復(fù)興”運動中的一位領(lǐng)軍人物,以她為代表的印第安作家普遍把“歸家”確立為小說的主題,并認為回歸保留地、回歸部落傳統(tǒng)是印第安文化身份認同和種族生存及延續(xù)的關(guān)鍵所在。然而,阿萊克西并沒有沿襲使用美國印第安文學中這種傳統(tǒng)的“歸家”范式,其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勇敢的越界者,敢于跨越印第安保留地的界限和打破印第安部落保守傳統(tǒng)的禁錮,以開放的心態(tài)去了解和接受異文化的客觀存在。西方有評論家認為,這體現(xiàn)了阿萊克西試圖打破族群和文化邊界而主動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及其文化的傾向。

      其次,阿萊克西的小說所引起的爭議還緣于作家對美國印第安保留地生活狀況和印第安人形象的獨特描寫。美國印第安批評家格勞利亞·伯德(Gloria Bird)認為,阿萊克西夸大了保留地的絕望氛圍,強化了白人心目中的印第安人刻板形象,他指責阿萊克西是在利用部落文化取悅白人讀者,缺少對本民族文化的責任感。*Gloria Bird,“The Exaggeration of Despair in Sherman Alexie’s Reservation Blues”,Wicazo Sa Review,no.11(1995),p.50.但與此同時,西方也有批評家不贊同伯德的這一觀點,認為阿萊克西的描寫基本上忠實于保留地的現(xiàn)狀。如詹姆斯·霍華德·考克斯(James Howard Cox)就與伯德持相反觀點,他認為,實際上阿萊克西在其作品中解構(gòu)并顛覆了美國白人主流社會建構(gòu)的印第安人刻板形象。*James H.Cox.Muting White Noise: Native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Novel Traditions, Nor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2006,p.11.總之,目前西方評論家們對阿萊克西的小說褒貶不一,這也正體現(xiàn)了其小說的研究價值所在,而其小說中對美國印第安人形象的重塑和族裔身份的重構(gòu),仍是評論界關(guān)注與爭論的焦點。

      二、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表征”理論

      由文化研究之父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提出的“表征”(representation)概念是西方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的關(guān)鍵詞之一?;魻枌⒈碚鹘缍椤巴ㄟ^語言產(chǎn)生意義”,這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指表征某物,即描述和摹狀它;其二是指象征、代表意義。*[英] 斯圖亞特·霍爾:《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徐亮,陸興華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第16頁。霍爾認為,在表征中人們運用各種不同的語言符號與他人進行意義交流,表征過程的有關(guān)各方均參與“意義的爭奪”,而且表征從來不是中立的,它總是與“權(quán)力、統(tǒng)治、偏好、歧視和排斥”密切相關(guān)。*Birgitta Hoijer, “Social Representations Theory: A New Theory for Media Research”, Nordicom Review, no. 32 (2011), p. 8.

      文化表征在文化身份的確立、族群的認同、自我形象的建構(gòu)與重塑這一系列過程中均起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自我認知、社會認知和身份形成。社會對某一群體的表征往往影響和制約其他群體對該群體的態(tài)度和看法,也影響和制約該群體的自我認同。表征是群體內(nèi)部以及群體之間互動的結(jié)果,并體現(xiàn)出群體之間不均衡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是對話語權(quán)的爭奪,霍爾也稱之為“表征政治學”。*[英] 斯圖亞特·霍爾:《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徐亮,陸興華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第227頁。在表征的過程中,強勢群體通常掌控更多的話語權(quán),而弱勢群體只有通過解構(gòu)和對抗強勢群體對自己的失實表征,才能建構(gòu)積極、完整、真實的形象與身份。

      美國白人主流社會通過對話語權(quán)和文化符號的長期掌控,往往主觀地給印第安人貼上了各式各樣的虛擬標簽,建立了一系列關(guān)于印第安人形象的“定型化”(stereotype) 的負面文化表征,使得印第安文化被模式化為一種異質(zhì)文化而被消費,嚴重影響了印第安人樹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和獲得公正的社會認知。美國民權(quán)運動的興起也激發(fā)了美國印第安人主體意識的逐漸覺醒,以阿萊克西為代表的一部分美國印第安年輕作家清醒地意識到,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生存的內(nèi)部條件和外部環(huán)境均已發(fā)生深刻變革,印第安人只有通過積極、主動的自我表征,而不是被具有文化強權(quán)或種族優(yōu)越感的“他者”(others)進行失實或歪曲表征,才能在當代美國社會中自由和主動地發(fā)聲,重構(gòu)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的新型形象和真實身份。因此,阿萊克西開始以自己獨特的主位視角和立場開展表征實踐,不僅批判和顛覆美國白人主流社會對印第安人形象的定型化、模式化、刻板化的失實或歪曲表征,而且嘗試在21世紀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新語境下,去重新定義和自我表征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的美國印第安年輕一代。

      三、阿萊克西對抗美國主流社會對印第安人的刻板表征以顛覆其殖民話語

      長期以來,世人對美國印第安人的認知大部分來自于美國白人主流社會對印第安人形象的表征。例如,1826年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James Fenimore Cooper)的小說《最后一個莫西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1991年奧斯卡獲獎影片《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迪斯尼經(jīng)典動畫片《風中奇緣》(Pocahontas)等,這類美國主流文學、影視作品,都試圖拼湊式地刻畫出一幅幅“什么是印第安人”的畫面,常把印第安人的形象和身份片面或貶低地表征為“紅皮膚”“部落”“酋長”“未開化的野蠻人”“即將消失的種族”等文化符號。這一系列文化表征并不是單純、客觀的真實記錄,而是從美國白人的角度對印第安人及其文化的審視和評價,體現(xiàn)著表征發(fā)起者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具體而言就是以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為主體的美國白人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因為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并不是美洲大陸的原住民,他們將印第安原住民表征為“嗜血的土著”“未開化的野蠻人”和“即將消失的種族”,旨在為自己在美洲大陸的殖民擴張?zhí)峁耙罁?jù)”,這些表征與“天定命運論”(the Manifest Destiny)等表述一樣,都是要試圖證明白人占有美洲大陸的“合理性”,體現(xiàn)出種族主義者和殖民主義者的強權(quán)思維。而一些看似中立的表征實際上也同樣帶有種族傾向性,如“紅皮膚”強調(diào)作為種族歸屬表征符號的膚色,并將這一形象符號固化為判斷印第安人的標準特征。這些過時、貶低、表面化的表征,或是浪漫化或是刻意歪曲、刻板化印第安人的形象,試圖突顯相對于美國白人主流文化而言的美國印第安文化的“異質(zhì)性”(heterogeneity),強調(diào)美國印第安人永遠是處于美國主流文化和西方文明之外的“他者”。這類表征不僅沒有反映美國印第安人的歷史面貌與現(xiàn)實狀況,而且阻礙他們獲取和秉持積極的自我形象與文化認同,對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的自我身份建構(gòu)造成消極和負面的影響。

      在美國主流社會的話語體系中,“消失的印第安人”可以說是印第安人諸多形象中最為核心和根深蒂固的表征?!跋А笔紫纫庵赣〉诎踩艘呀?jīng)在美國白人的殖民擴張中消亡,其次意指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沒落并終將被白人主流文化所同化或取代。這類表征的刻畫向世人傳達了這樣一種誤導的形象信息:印第安人要么已經(jīng)消亡,要么已經(jīng)被美國主流社會所同化,在當今美國社會已不存在真正的印第安人。美國印第安文化的存在僅限于博物館里展出的歷史文物之中,或是作為一種被浪漫化的符號偶爾出現(xiàn)于美國文學和影視作品之中,供人娛樂。

      在小說《一個兼職印第安人絕對真實的日記》中,印第安少年朱尼爾在白人學校的第一次出現(xiàn)給全校師生帶來震驚,這正體現(xiàn)了白人對印第安人存在狀態(tài)的錯誤認知。如小說中描述,朱尼爾的到來就猶如“不明飛行物”(UFO)或是“大腳怪”的出現(xiàn)一樣,令他的白人同學感到驚奇和不可思議,因為他們未曾想到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見活生生的印第安人。在他們的認知和意識當中,多數(shù)印第安人早已銷聲匿跡,成為歷史和遺跡。阿萊克西在小說中巧妙地揭露了白人的這種認知和心態(tài),并以不同的方式對其殖民話語提出質(zhì)疑,對其失實表征進行顛覆。例如,當朱尼爾與他父親談?wù)摳卸鞴?jié)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我一直覺得印第安人慶祝感恩節(jié)是件好笑的事情。沒錯,第一次歡慶感恩節(jié)時,印第安人與清教徒還是好朋友;但幾年之后,清教徒就開始殺戮印第安人。

      “嘿,爸爸”,我問道:“我們印第安人感恩的是什么呢?”

      我們感謝他們沒有把我們?nèi)細⑺馈?Sherman Alexie,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New York:Little Brown,2007,p.102.

      阿萊克西通過這種黑色幽默和反諷的方式,旨在說明美國建國和擴張的歷史實際上也是印第安人被驅(qū)趕和殺戮的血淚史。美國印第安人被逐漸排擠到美國白人主流社會的地域、文化、心理和政治等層面的邊緣,并在主流社會的強權(quán)話語體系中,被表征和刻畫為阻礙現(xiàn)代文明進程的“他者”形象。美國白人殖民者不僅通過殘暴殺戮、強制同化的方式,而且通過殖民話語等各種顯性和隱性的方式,企圖使印第安人及其文化在美國徹底消失。但即便如此,印第安人仍繼續(xù)在美國的土地上頑強地生存著。小說通過日記形式記敘一位印第安少年朱尼爾孤身前往白人學校學習和成長的經(jīng)歷,正是要揭穿和駁斥美國白人主流社會對印第安人所持有的刻板偏見和失實表征,強調(diào)印第安人并沒有在美國社會完全“消失”的事實。

      印第安少年朱尼爾在美國白人學校的出現(xiàn)顛覆了“消失的印第安人”這一刻板形象表征,但是接下來主人公還將面臨多重挑戰(zhàn)。陌生的新環(huán)境、白人同學表現(xiàn)出的文化優(yōu)越感和種族主義者的冷嘲熱諷都讓初到白人學校的朱尼爾感到膽怯和不適,但他清醒地認識到,回歸印第安保留地只會讓他遭受更多的嘲諷,這再次證明印第安人要在美國白人社會立足的無能、窘境和進退兩難。因此,朱尼爾沒有選擇退卻和“消失”,相反,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比許多白人同學差,不是白人失實表征的“劣等民族”的刻板形象。通過勤奮好學和積極努力,朱尼爾逐漸贏得白人同學和老師們的認可,入選白人學校的籃球隊,交到很多白人朋友,白人女孩佩尼洛普(Penelope)還樂意成為他的女朋友。此外,他還發(fā)現(xiàn),美國白人社會雖然很富裕,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疏遠,白人家長很少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而在印第安部落中,族人之間彼此熟悉,關(guān)系親密,多數(shù)家庭雖不富裕,但家長卻能經(jīng)常陪伴孩子左右。主人公的跨文化經(jīng)歷和體驗使他逐漸認識到,其實兩種文化之間有很多值得互相借鑒和彼此學習之處,而生活在兩種文化之中的孩子,不論種族、膚色、貧富的差異,他們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斗。因此,僅僅通過文化“他者”模式化的表征去評判一個種族或是其中一個成員優(yōu)秀與否是非?;闹嚨?。小說中男主人公的經(jīng)歷還證明:印第安人并不是一些美國白人作家筆下注定要消失的印第安土著、無法在現(xiàn)代社會立足的野蠻人,或被邊緣化的“他者”;只要能把握機會,敢于嘗試,不懈努力,印第安人也可以在美國主流社會嶄露頭角,獲得認可和成功。

      四、阿萊克西以自我表征重構(gòu)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的新型身份

      印第安傳統(tǒng)和祖先之地是當代許多美國印第安作家用以定義印第安人身份的核心要素,他們認為,背離傳統(tǒng)、離開部落都會導致印第安人的身份危機,因此在現(xiàn)當代很多美國印第安文學作品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了這樣一種“歸家”敘述范式:離開部落和保留地的美國印第安人在經(jīng)歷了美國白人主流社會的冷遇和疏離之后,又重返保留地,回歸部落傳統(tǒng),通過與本族人的重聚和神圣的部落典儀以彌合內(nèi)心的傷痛,最終重尋身份和心靈的歸屬。這種“歸家”范式為納瓦雷·斯科特·莫馬迪(N.Scott Momaday)在其榮獲1969年度普利策獎的小說《黎明之屋》(House Made of Dawn,1969年)中首創(chuàng),繼而在詹姆斯·韋爾奇(James Welch)的小說《血中冬季》(Winter in the Blood,1974年)和萊斯利·西爾科的小說《典儀》(Ceremony,1977年)中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fā)展。這些美國印第安作家都在各自作品中試圖建構(gòu)一個理想的烏托邦式的印第安保留地,把保留地描寫為印第安人的傳統(tǒng)歸屬、情感歸屬和文化身份歸屬的終極所在。

      阿萊克西的小說《一個兼職印第安人絕對真實的日記》不僅鞭撻了美國白人主流社會對印第安人及其文化的種族偏見,而且批判了當代一些美國印第安保守主義者試圖回歸傳統(tǒng)、回歸保留地的沖動。在小說中,很多固守傳統(tǒng)的美國印第安人把離開保留地視為對部落的背叛。朱尼爾離開保留地前往白人學校的舉動,受到本部落印第安人的敵視,許多族人把他視為叛徒,他曾經(jīng)最好的朋友羅迪也因此與他反目成仇并對他大打出手。像主人公這樣離開印第安部落,去美國城市白人社會謀求更多受教育機會、發(fā)展機遇和更好生活方式的當代印第安人,通常被戲稱為“蘋果人”。*“蘋果人”暗喻紅皮白心,常用于形容那些雖擁有印第安人的族源和外表但卻離開印第安部落、背棄其傳統(tǒng)的美國印第安人。朱尼爾受到印第安族人的孤立之后,也曾陷入身份危機,并認為自己是一個“兼職印第安人”,處于兩種文化之間無處歸屬。但不論是來自主流社會白人的種族歧視還是來自印第安部落本族人的誤解都無法讓朱尼爾退縮,因為他深知留在印第安保留地只會讓他停滯不前,發(fā)展受限,最終扼殺他的夢想與追求。在保留地的寄宿學校里,白人老師皮先生(Mr.P)曾鼓勵朱尼爾離開保留地,并懺悔式地直言道:

      我剛開始在這里教書的時候,就被教導要用這樣的方法教育你們,我們得把印第安人殺死。

      你真的把印第安人殺了?

      不,不,那是夸張的說法。我們并沒有真的把印第安人殺死。我們是要讓你們放棄做印第安人,放棄你們的音樂、傳說、語言、舞蹈和所有的一切,并不是真的殺死印第安人,而是消滅印第安文化。*Sherman Alexie,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New York:Little Brown,2007,p.42.

      在阿萊克西的筆下,印第安保留地并非像很多其他美國印第安作家所描寫的如田園詩般美好。作家本人在斯波坎保留地出生并長大,他清楚地知道保留地里存在著印第安人的貧困、酗酒、失業(yè)、教育落后等現(xiàn)實問題。在阿萊克西看來,印第安保留地正是美國殖民統(tǒng)治的產(chǎn)物,他曾評論道:

      保留區(qū)本來是用來作為監(jiān)獄的,你知道嗎?印第安人被迫搬進保留區(qū),在里面老死,從這個世界銷聲匿跡。但因為種種原因,印第安人遺忘了保留區(qū)原本是用來當作死亡集中營,我認為他們(白人殖民者)真正的目的仍然是:殺死印第安人。*Nancy J.Peterson,Conversations with Sherman Alexie,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9,p.171.

      縱觀美國歷史,正如美國歷史經(jīng)典著作《展望美洲:英國人的北美殖民化計劃1580-1640》(Envisioning America:English Plans for the Colonization of North America 1580-1640,1995年)的標題所明示,美國白人主流社會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都早已預(yù)設(shè)和企圖實施殖民化,隔離和固化美國印第安人,在空間上只允許他們生活于貧窮、落后的保留地之內(nèi),在時間上認為他們只屬于歷史和蒙昧,難于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獨立生存和發(fā)展。鑒于此,阿萊克西通過其小說反映自己與眾不同的立場和看法:印第安人走出保留地,打破白人所設(shè)定的地域界限和文化時空限度,這并不意味著背叛印第安部落與傳統(tǒng),反而象征著反抗和超越白人的殖民統(tǒng)治、種族限定和地域隔離,這也代表當代美國印第安人謀求生存與發(fā)展新方式的嘗試和努力。

      在美國白人殖民統(tǒng)治的數(shù)百年間,印第安本土文化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一種雜糅性,即便是在保留地之內(nèi),印第安人的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習慣都因不同程度地受到白人主流文化的沖擊和影響而已有所改變。此外,美國印第安人經(jīng)歷了社會、文化和人口結(jié)構(gòu)的巨大變化。據(jù)統(tǒng)計,1900年時,僅有0.4%的美國印第安人居住在美國城市地區(qū)。而到1950年,這個比例增長到13.4%。之后到1990年,已經(jīng)有高達56.2%的美國印第安人移居到美國城市。*Russell Thornton,“Tribal Membership Requirements and the Demography of ‘Old’ and ‘New’ Native Americans”,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vol.7,no.9(1997),p.33.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美國城市地區(qū)印第安人口的數(shù)量已急劇增長,超過一半的美國印第安人現(xiàn)已移居到保留地之外生活,而這些印第安人迫切需要重新理解和定義自己的“印第安性”或“印第安特質(zhì)”(Indianness)。因此,阿萊克西不是描寫那些生活在貧窮落后、被邊緣化的保留地并固守傳統(tǒng)的印第安人,而是轉(zhuǎn)而關(guān)注當代美國印第安人從傳統(tǒng)社會過渡到美國主流社會的經(jīng)歷與困境,以及他們在多元文化沖擊下的轉(zhuǎn)變、調(diào)適和發(fā)展歷程。阿萊克西通過其小說反映出自己的觀點:美國印第安人對白人主流社會及其文化的排斥與疏離很容易導致他們回歸純凈本土文化的沖動,這種訴求可以理解,但卻是不現(xiàn)實的,也難以實現(xiàn),因為美國白人主流文化對印第安本土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已是不可逆轉(zhuǎn)的歷史和現(xiàn)實。

      在小說《一個兼職印第安人絕對真實的日記》中,阿萊克西蓄意塑造了一個普通印第安男孩而非成年人作為主人公,因為他沒有受到世俗的熏染,沒有成年人的成見,所以他對外界受教育機會和文明進步的渴望與追求,體現(xiàn)和代表了21世紀新一代美國印第安年輕人的本能需求和純真訴求。作家特別關(guān)注那些生活于兩種文化和兩個世界之間的美國印第安人,并對二元對立的身份建構(gòu)模式提出質(zhì)疑。他并沒有使用非此即彼或二元對立的方式,而是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具有雙面性的當代美國印第安少年形象:他時而膽怯,時而勇敢;他時刻牢記自己的族源和歸屬,并努力建立和維護與部落祖先、傳統(tǒng)和印第安性的聯(lián)系與紐帶,但他也像很多白人少年一樣,希望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因此他想走出落后的保留地,尋求平等的受教育權(quán)益和發(fā)展機遇,嘗試現(xiàn)代新生活和異文化體驗。只是白人種族主義者和印第安部落保守主義者的雙重反對和阻撓,使得他的這步跨越行走得尤為艱難,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追求,而是堅信自己,堅韌地追逐自己的夢想。正如朱尼爾自己所總結(jié)的那樣:

      我了解,我可能是個孤獨的印第安男孩,但我并不寂寞。外面有幾百萬人像我一樣離開了生長的地方,追尋著自己的夢想。我知道,沒錯,我是個斯波坎印第安人,我屬于這個部落,但是同時我也屬于美國移民的部落,屬于籃球隊員的部落,也屬于書蟲的部落……這真是一場大覺大悟。*Sherman Alexie,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New York:Little Brown,2007,p.217.

      小說主人公朱尼爾的跨界經(jīng)歷曾讓他陷入身份危機,但與之前的或當代其他的美國印第安作家不同,阿萊克西并沒有讓主人公重回印第安保留地去尋求身份歸屬和心靈慰藉,而是讓他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學會成長與跨文化調(diào)適。當朱尼爾離開印第安部落以后,一方面他在白人學校努力學習,證明自己可以像白人同學一樣優(yōu)秀,另一方面他也試圖讓部落族人理解他的追求與奮爭,重新接納他,他一直努力謀求與同族好友羅迪重歸于好。他嘗試用寫郵件、繪畫、談心等方式,讓羅迪和其他部落族人理解、認可和接受他的自主選擇。在之后與朱尼爾的一次談話中,羅迪這樣評價道:

      印第安人的祖輩都是游牧民,他們四處游歷以尋找食物、水源和放牧的草地。我一直預(yù)感你(朱尼爾)有一天會離開,離開我們?nèi)プ弑樘煜?。你是一個游牧民,你將會游歷世界。*Sherman Alexie,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New York:Little Brown,2007,p.229.

      在遭受白人入侵和殖民統(tǒng)治之前,印第安原住民并沒有“保留地”的概念,美洲大陸都是印第安人的家園,而印第安祖先們過著四處游歷、打獵放牧的自由生活。但到現(xiàn)代,印第安人已不再是游牧民,他們被白人圈定在狹小、落后的保留地內(nèi),偶爾的越界都可能伴隨著質(zhì)疑和風險。但是羅迪認為,朱尼爾敢于沖破保留地的界限去外界尋找更好的機會,他才是當代真正的印第安人勇士。印第安人的家園不應(yīng)是偏安一隅、貧窮落后、泯滅夢想的保留地,真正的印第安人也不應(yīng)保守地禁錮于保留地內(nèi)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像印第安人的祖先一樣,朱尼爾也可以走出去到處游歷,甚至可以到美洲以外的世界去追尋更多的生活體驗和更好的發(fā)展機遇。羅迪的這番話語不僅重拾印第安人的歷史記憶,而且“現(xiàn)代游牧民”這一形象表征,使朱尼爾再次與印第安傳統(tǒng)和印第安性建立起聯(lián)系,讓他意識到自己從保留地出走并不意味著背叛。這樣一來,朱尼爾便從無家可歸的無根狀態(tài)和部落“叛徒”的心理負罪感中解脫出來,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自己的跨界經(jīng)歷和新型身份定位。作為處于兩種文化之間的“兼職印第安人”,他不再迷失,而是像印第安祖先一樣自由地四處游歷,自如往來和棲息于兩種文化之間。這種追尋與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并結(jié)合異文化體驗的生活方式,讓朱尼爾看到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各自的優(yōu)勢與不足,同時也豐富了他的跨文化成長經(jīng)歷。

      膚色和種族只是印第安少年朱尼爾身份表征的一個方面,但絕非定義和衡量其身份的惟一指征。通過自我表征為“兼職印第安人”和“現(xiàn)代游牧民”的新型形象和身份,阿萊克西努力對抗美國白人主流文化對兩個種族與兩種文化的截然分界和對印第安人的殖民話語及刻板表征,尋找它們之間的連接點和跨文化調(diào)適性,并從主位表現(xiàn)和研究的視角,以自我表征的方式揭開白人種族主義者、印第安人部落保守主義者給印第安人蒙上的層層面紗,從而還原和再現(xiàn)了一個開拓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的真實形象。

      五、結(jié)語

      小說《一個兼職印第安人絕對真實的日記》,充分體現(xiàn)了新生代美國印第安作家阿萊克西對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的自我表征與身份重構(gòu)的獨特視野。作家不僅顛覆了長期以來美國白人主流社會對印第安人的殖民話語和刻板表征,而且否定了許多其他美國印第安作家在他們作品中所沿用和表現(xiàn)的“歸家”范式,批判了他們所提倡的一味回歸傳統(tǒng)、回歸和守護保留地的部落保守主義觀點。

      文化表征和身份認同在特定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語境中生成和起作用。在阿萊克西看來,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的形象表征和身份重構(gòu),不應(yīng)一味停留或局限于對過去歷史和印第安傳統(tǒng)的緬懷與留戀,而應(yīng)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變遷而與時俱進和不斷更新。當今美國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影響,給印第安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同時也給他們的形象表征和身份重構(gòu)帶來更多可能性。像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離開印第安保留地前往白人主流社會謀求發(fā)展和進步的美國印第安人,在數(shù)量上已經(jīng)遠遠超過仍留守于保留地的印第安人,*Russell Thornton,“Tribal Membership Requirements and the Demography of ‘Old’ and ‘New’ Native Americans”,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vol.7,no.9(1997),p.33.他們經(jīng)歷了從在保留地固守傳統(tǒng)和孤立生存,到走進美國主流社會學習和發(fā)展以更新自我的重要轉(zhuǎn)折。因此,如果再用“消失”“歸家”“蘋果人”“叛徒”等話語和表征去定義當今的美國印第安人,那顯然是不合時宜和不準確的。在小說《一個兼職印第安人絕對真實的日記》中,阿萊克西通過建構(gòu)新型的自我表征,真實重構(gòu)了當代美國印第安人的新型身份——“兼職印第安人”和“現(xiàn)代游牧民”,他們能夠自如往來于兩種文化之間,既不單純受限于印第安部落傳統(tǒng)文化的預(yù)期,也不一味附庸白人主流文化的強權(quán)。阿萊克西的這一自我表征為讀者了解當今美國印第安人的真實現(xiàn)狀、新型形象和身份提供了新的維度。

      對跨文化性(interculturality)的研究涉及三個方面:被研究的兩種“他者”文化和學者的文化詮釋,這總能引發(fā)激動人心的理智挑戰(zhàn)和具有價值的洞察。某一文化群體與“他者”的對抗可能會打破曾經(jīng)共享的、不言自明的秩序,也可能會引發(fā)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調(diào)適和深層次的歷史文化變遷。從這些意義上來審視阿萊克西的小說《一個兼職印第安人絕對真實的日記》,為我們透過美國主流社會白人與跨界印第安人的互動,以此研究21世紀美國社會中的跨文化接觸和跨文化關(guān)系開辟了新的視窗。

      (責任編輯張健)

      基金項目:①云南大學首批“青年英才培育計劃”階段性成果;2015年度國家留學基金資助階段性成果;2013年度云南大學研究生優(yōu)秀教材《英語跨文化交際:理論與體驗》建設(shè)項目階段性成果;2015年度云南省哲學社科藝術(shù)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云南民族音樂舞蹈圖像文化藝術(shù)的資源保護、產(chǎn)業(yè)開發(fā)與國際交流研究”階段性成果(A2015ZDZ001)

      作者簡介:王玲,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美國圣路易斯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講座教授(云南 昆明,650091);普慧,昆明醫(y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助教(云南 昆明,650021)。

      猜你喜歡
      印第安印第安人尼爾
      美國首次統(tǒng)計印第安人寄宿學校死亡人數(shù),但關(guān)鍵問題懸而未決
      英語文摘(2022年7期)2022-07-23 05:55:58
      試論早期美國印第安口頭文學的特征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稱和標志
      納撒尼爾·霍桑的《紅字》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小布老虎(2016年10期)2016-12-01 05:46:33
      印第安人的生活
      小布老虎(2016年8期)2016-12-01 05:46:17
      尼爾絲歷險記
      卡尼爾廣告等
      新營銷(2015年5期)2015-05-30 17:05:29
      論《痕跡》中的印第安生態(tài)文化
      文化學刊(2015年2期)2015-02-01 07:10:51
      哥倫比亞埃爾波韋尼爾幼兒園
      神州·校長(2013年7期)2013-04-29 19:10:31
      余姚市| 湘阴县| 华亭县| 宁德市| 芦溪县| 华阴市| 潢川县| 聂拉木县| 鸡东县| 合川市| 霍林郭勒市| 南宁市| 花莲县| 黑龙江省| 鄄城县| 永州市| 永登县| 通化县| 福清市| 招远市| 新乡市| 邵东县| 仙桃市| 常宁市| 金阳县| 山西省| 万全县| 威海市| 瑞安市| 东台市| 将乐县| 浦城县| 九江县| 迁安市| 白河县| 洛扎县| 潞西市| 台山市| 镇江市| 巩留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