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霞
內容摘要:本文在對遵義仡佬族地區(qū)中小學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校本課程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fā)現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仡佬族民間文化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要注重文化價值取向,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相結合,以及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編寫體例等問題。
關鍵詞:仡佬族 民族文化教育 價值取向
抓好民族民間文化教育不僅能有效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而且也是實現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需要。貴州有49個民族,17個世居少數民族,民族民間文化十分繁榮。我省一直注重做好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工作,我國的仡佬族主要聚集在遵義,道真、務川是仡佬族自治縣,平正是仡佬族自治鄉(xiāng),這些所屬的民族學校積極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活動,對挖掘、整理和傳承仡佬族民間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仡佬族民間文化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現狀
遵義市中小學注重民族民間文化教育,許多學校都擬定了“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實施方案”,方案中組織機構健全、工作目標明確、實施步驟具體、保障措施有力,在組織實施教學活動中,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師資的培訓,以活動為載體有效地開展工作。學校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豐富和有力補充。道真民族中學還主辦了《翔鶴苑》分學期出刊,圖文并茂地介紹學校民族民間藝術活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教學教研活動開展情況,使民族文化教育得到有效實施。
二、仡佬族民間文化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出現的問題
上述這些教材內容圍繞本校學生生活而展開,把仡佬族歷史、信仰、習俗、語言、文學、藝術等融入到課程中,凸顯了民族特色,同時突出地方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但在開發(fā)中還是有些問題。
第一,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多緣于上級行政規(guī)定,多為從事思品課、社會課、體育課、音樂美術課的教師承擔編寫任務,他們立足于自己的專業(yè)或對教學課程的思考進行教材編寫設計,沒有在學校中形成共識型文化,以致在后來的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實踐中出現明顯地師資不足,只有部分教師關注,其他的漠不關心。
第二,沒能充分利用本地的課程資源,沒有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參與到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中。課程的編寫,學生家長、社區(qū)人士、專家學者基本沒有參與,遵義縣平正民族中學教材的編寫羅列了當地一些仡佬族老者的名單,但僅是顧問,得到了部分資料支持,沒有得到高?;蚴墙逃芯繖C構專家的理論指導,沒有形成合力,校本教材的開發(fā)欠深度和廣度,有的甚至難免有失偏頗。
第三,校本教材均為內部使用,沒有印刷出版,其主要原因還是經費問題,校本課程開發(fā)所需經費主要來源于學校經費、學生經費、教師自籌經費,這一是經費太有限,二是無法調動積極性,教師不主動,家長也不支持,那么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第四,校本教材的編寫體例仍以傳統篇章結構為主,這種以知識為中心的教材,不具靈活性,少有啟發(fā)性,不注重知識的延伸拓展,不重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中小學生已不樂意接受,以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三、仡佬族民間文化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策略
1.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價值取向。首先,在對待民族文化時應確立多元文化主義的理念,多元文化課程的使命在于讓學生先了解自身,培養(yǎng)自尊心自信心,再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最后能做到了解世界,尊重一切生命。其次,要建設“以人為本”的精神文化,明確仡佬族文化中最重要最鮮明的特點是什么?學校教育需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找到二者的結合點,這樣才能實現民族文化發(fā)展與學校教育、社會發(fā)展之間的和諧統一。第三,在開發(fā)校本課程的時候要處理好國家主流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本民族與其他民族文化的關系,不自卑、盲目模仿、消極觀望,也不妄自菲薄。第四,中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文化選擇還要體現出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價值和民族學校文化特色建設的價值。
2.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要注重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并行實施。顯性課程是圖文并茂的校本課程,它分章節(jié)分單元分階段有計劃地進行??梢栽谛@墻壁上繪制一些反映仡佬族歷史與發(fā)展、文學與藝術方面的壁畫,構建詩賦、戲曲、舞蹈“藝術長廊”,可以建立文物館、展覽館、陳列室,可以舉辦繪畫、手工、攝影作品展,舉辦仡佬族時裝秀等活動來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民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請民間藝人進校園,建立民間藝人校園文化工作室,聘請民間藝人為專業(yè)老師進行教學。
3.課程內容的文化選擇。
一是要充分發(fā)掘民族文化中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有選擇地納入校本課程中,選擇眾多文化中最有價值、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范圍,還要便于操作開展。把仡佬族悠久的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事跡,建筑、文物、四季景物、家鄉(xiāng)風光、家鄉(xiāng)特產,仡佬族民歌、諺語、儺戲、服飾、手工藝、詩詞楹聯編入教材,讓學生領悟仡佬精神,增強學生對民族的認同,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fā)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美發(fā)現美。
二是要處理好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關系。充分審視、發(fā)掘、轉化民族優(yōu)秀文化,與本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相適應,在適應中求發(fā)展,發(fā)揮文化的最大價值。仡佬族的歌曲和舞蹈都具特色,仡佬族歌曲有祭祀歌、哭嫁歌、薅秧打鬧歌、嗩吶曲牌、八仙鬧堂等,這些歌謠來源于仡佬先民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與現在中小學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但我們可以選取現代人用仡佬腔調新譜寫的民歌納入教材。仡佬族舞蹈祭祀的元素比較重,像儺儀中的宗教形式,我們就必須創(chuàng)新性地繼承,不利于學生身體健康的,或是雜技技藝要求過高的不應納入教材中,要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三是在課程內容上實現對知識、經驗和活動的融合與超越。民族課程的學習除了讓學生了解民族歷史、理解民族習俗,還應讓學生在體驗中習得,親身感受傳統節(jié)日氛圍,親自參與民族歌舞表演,增強民族認同。在活動中體驗民族情感,獲得傳統藝術的審美享受。他們還代表道真縣在國家、省市體育運動會和文藝舞蹈大賽中多次獲獎。
4.校本教材的編寫。民族文化的學習要關注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維度,通過知識的發(fā)展和應用來詮釋民族生活現象,培養(yǎng)民族情感。因此,民族民間文化校本教材的編寫要注重實用性和可讀性,模塊化是一種很好的編排方式。模塊化教材層次清晰、語言簡明,每一單元以“知識點”“小實例”“小提示”“活動園地”“實踐園地”等不同形式的欄目細化所論及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認識、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道真中學的《神奇的道真,美麗的家園》就是如此編排,圖文并茂,知識性閱讀性都非常強。這種模塊化教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素質和能力,注重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值得借鑒。
[本論文系課題《黔北仡佬族民間文化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2012B269)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遵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