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年
(新鄉(xiāng)市教研室,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六微循環(huán)促進教師三次成長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師專業(yè)成長
王新年
(新鄉(xiāng)市教研室,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互聯網+”的新態(tài)勢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教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要經歷三次成長的過程,要符合互聯網的時代特征。本文介紹了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通過六個方面的微循環(huán),達成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個性化發(fā)展和整體性提高。
“互聯網+”;教研協作體;六微循環(huán);三次成長
隨著微博、微信、微課的日漸普及,朋友圈、同學圈、老鄉(xiāng)圈、同事圈的日趨擴大,一個信息生產、傳播、評判與接受的“微時代”已經悄然而至。怎樣適應時代的變化,跟上“互聯網+”的步伐,來影響、帶動、促進教師的三次成長呢?我們以互聯網思維,依托新鄉(xiāng)教研網的平臺,堅持“跟進學習、跟進實踐、跟進培訓、跟進提高”的教研策略,踐行“有效教學、有效教研、有效培訓”三位一體的方法,倡導“個性備課、特色教學、主題教研、校際合作、網絡交流”五同步,致力于推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個性化發(fā)展和整體性提高。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分析,教師群體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規(guī)范教師、骨干教師、優(yōu)秀教師和卓越教師。從規(guī)范教師成長為卓越教師,要經歷“三次成長”的漸進過程。一次成長是從規(guī)范教師發(fā)展為骨干教師,二次成長是從骨干教師提升為優(yōu)秀教師,三次成長是從優(yōu)秀教師修煉為卓越教師。
一次成長靠個人努力、經驗積累,形成自己的教學特點;二次成長靠同伴互助、理論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學特長;三次成長靠專家引路、實踐感悟,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一次成長的標志是教學方式的變化,二次成長的標志是教研方式的改進,三次成長的標志是思維方式的成熟。
為什么多數教師不能成為優(yōu)秀乃至卓越教師呢?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一種有效的方法、一種有效的策略來推動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阻礙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表現,概括起來就是有經歷無經驗,缺少反思;有體會無感悟,缺少發(fā)現;有觀點無系統,缺少提煉;有做法無依據,缺少支撐;有思考無寫作,缺少作品;有思想無交流,缺少碰撞;有總結無理論,缺少提升;有課題無研究,缺少主張。
遵照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基本規(guī)律,依據信息社會的時代特征,踐行“有效教學、有效教研、有效培訓”三位一體的教研方法,新鄉(xiāng)教研室于2016年3月倡導成立了區(qū)域教研協作體,提出“六微循環(huán)促進教師三次成長”的研訓方案,并率先在新鄉(xiāng)市開發(fā)區(qū)第二十一中、衛(wèi)濱區(qū)第三十四中、鳳泉區(qū)第三十八中及市屬河南師范大學實驗中學、鐵路第二中學、新鄉(xiāng)市第九中學、新鄉(xiāng)市第十三中學等學校組成的區(qū)域教研協作體內實施,以求取得試點經驗。
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很大程度上是教學技能的提高和教學經驗的積累。經驗的本義:一是經歷、經過;二是體驗、感受;三是反思、感悟;四是總結、提高。經驗的來源有四:學習、實踐、借鑒、感悟。對教師而言,微課例是積累教學經驗的好方法。
微課例是指一個精彩的或有意義的教學片段,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呈現出教學創(chuàng)意、學生活動、問題研討、板書設計、主題解析、師生對話、課堂小結等的精彩片段。在一節(jié)完整的常規(guī)課中,總有一點兒出彩的地方,總有一點兒可以借鑒的地方,要用比較的方式來發(fā)現它、觀摩的方式來“點贊”它,要把這些優(yōu)點、亮點用“錄課”的方式記載下來,用微博、微信的方式發(fā)至同事圈,把自己的看法與朋友分享,把自己的課例讓朋友點評。
過去的教研活動總是局限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蘿卜燴蘿卜,還是蘿卜”,缺少思想碰撞的新意和創(chuàng)意,缺少名家點撥的高見與高招,集體備課只是七嘴八舌,最終沒有定論。我們把微課例的片段放在網絡上,可以收獲“點贊”,也可以看到“吐槽”。微課例沖破了“圍墻”的限制,破解了“同伴互助”無同伴的窘境、“反思”無案例的困境,在更大范圍內交流意見。微課例的選擇與積累有四項原則:重在選擇典型片段,難在過程敘述清楚,巧在意義分析透徹,妙在提供教研抓手。
微課例重點關注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某個問題的解決。與微課的區(qū)別在于,微課用于教學,微課例用于研討;微課服務學生,微課例服務教師。
有效教研倡導在常態(tài)化中研討,在日常課的情境中研討。微課例恰恰就是在平常中下功夫,在平凡中找亮點。教學診斷提供課改思路,經驗積累夯實發(fā)展基礎。微課例追求教學片段的精細化、教學設計的最優(yōu)化、課程開發(fā)的精品化和課程資源的本土化。
微課題主要針對教學實踐和課程改革中的現實問題,以課題的方式予以立項,以研究的方式予以解決,以微博的方式予以推廣。微課題具有周期短、見效快,實用性強,操作簡便,傳播廣泛等特征,突出問題導向,落實研究行動,倡導自下而上,注重系統歸納。
微課題首先要做網絡上的學術檢索。一則看看這個問題是不是已經有人做過,還是別人也同時在做;二則看看這個問題別人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與我們的思路、方法是否雷同,避免剽竊之嫌疑。其次,要做網絡上的同步介紹。微課題在網絡上的同步介紹,用意一是引起同行關注,便于相互幫助、相互借鑒、豐富思想、碰撞觀點;二是自我督促,課題研究既然已經公之于眾,大家等著看你的下文,等你的結論,總不能失信于人。再次,微課題要做網絡公示。要敢于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公之于眾,一要有學術自信,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定是基于獨立思考的結果,不能是“下載”“復制”別人的成果,“剪裁”“嫁接”別人的結論;二要有比較意識,課題研究是見仁見智的過程,誰的結論更有說服力、影響力,不取決于其地位、官職,只與研究成果的價值相關。
微課題案例,了解學生的十個知道:①姓名含義,②家庭狀況,③上學路徑,④社區(qū)環(huán)境,⑤生活習慣,⑥興趣愛好,⑦個性特長,⑧性格特征,⑨自我志向,⑩家長期望。
微課題研究要結合教師自己的實際,有目的地選擇能夠研究、需要研究的具體問題。單個的問題可能不起眼,但如果把微課題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問題鏈,并不斷拓展主題、深化層次,就能有效推動教學改革。微課題研究的意義有四:一是提高教師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提供同伴互助的抓手;三是凝聚專業(yè)成長的正能量;四是樹立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的支架。
教學特色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別具一格、獨樹一幟的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標志。教學特色反映了教師個人的課改理念和課程理解,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融入了教師個人的學識見解和優(yōu)勢特長。所以,教學特色,別人學不走,也學不像。套用現成的教案,模仿名家的課例,都不可能上出有神采、有韻味、有特色的課來。
教學反思的一個主題就是尋覓并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一要具有精益求精的敬業(yè)精神,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做到精心設計、精心組織。二要具有厚積薄發(fā)的文化底蘊。教育是門綜合性的藝術,只具備單個學科的知識很難成為優(yōu)秀教師,也很難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有了厚重廣博的文化底蘊,看待問題可以更遠,講解問題可以更活,引導問題可以更深,研究問題可以更透。三要具有博采眾長的學習熱情,不放過每一次觀摩的機會,不放松每一次學習的勁頭。在一點一滴的比較中提高自己,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完善自己。四要具有知識經驗的創(chuàng)新應用能力。獨特性是教學特色的精髓,創(chuàng)新性是教學特色的靈魂。對待別人的經驗,只有經過自己的理解消化、行為轉化、思想內化,才可能真正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東西。一味模仿他人的風格,套用別人的模式,那就只能扮演一個追隨者的角色。五要將個性化特點與優(yōu)勢特長融合。教學特色一定既要體現教師個人的個性特點,又要體現學科特點,還要反映教師的學識見解和優(yōu)勢特長。要形成鮮明的教學特色,需要我們長期的探索與不懈的堅守,只有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堅持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方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微反思就是緊緊抓住自己的個性特點、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新鄉(xiāng)市第二十中學語文教師宋瑤瑤,擅長簡筆畫。她以簡筆畫為突破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個人特長為依托,積極探索“繪圖閱讀、繪圖對話、繪圖作文”的“三圖”教學,努力形成“圖文結合、形象思維、生動表達、個性理解”的教學特色。
教學創(chuàng)意是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提出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構思或獨具匠心的教學舉措。教學創(chuàng)意對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師生對話、捕捉教學機智、提升教育品質等方面,都具有相當大的實踐意義和指導意義。好的創(chuàng)意體現了教師對教學素材的整合駕馭,好的創(chuàng)意能說明教師對教學本質的深刻認識。
課程改革倡導“用教材教”,怎樣做到與眾不同、與書不同、與教參不同、與過去不同,那就需要教師有自己獨特、新穎的見解,有獨到、別致的方法。教學創(chuàng)意可以是備課時的預設,也可以是講課時的機智,還可以是聽課時的頓悟,更多的是課下研討和課后反思的成果。
微創(chuàng)意案例:生成教學創(chuàng)意的八種途徑。一是把生活引入課堂,教學才會生動;二是把聯系引入課堂,教材才會鮮活;三是把觀點引入課堂,思想才會碰撞;四是把比較引入課堂,理解才會深刻;五是把體驗引入課堂,情感才會共鳴;六是把方法引入課堂,能力才會落實;七是把用心引入課堂,領悟才會生成;八是把自由引入課堂,學習才會自覺。
生活有創(chuàng)意,家庭才會有情趣;教學有創(chuàng)意,學生才會有樂趣。每節(jié)課都能有一兩個微創(chuàng)意,我們的思路就會越來越清晰,方法就會越來越靈活,學習就會越來越有效。
常規(guī)課堂上,學生們大多處于接受性學習的被動狀態(tài)。課程改革就是要致力于改變這種狀態(tài),力求達成師生共同學習的互動狀態(tài)。我個人認為最理想的教育應該是師生共同研討、共同進步的靈動狀態(tài),形成靈動的思維、靈動的對話、靈動的探討、靈動的課堂。
我把課堂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分為被動、互動、主動、感動與靈動五種層次。只會讓學生回答問題、背答案者,皆屬于被動學習;師生之間有對話、有啟發(fā)、有提示、有評價者,基本屬于互動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問者,大致屬于主動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情感體驗,關注生活,添加情感聯系,這才有了感動學習的樣子;靈動課堂上學生不受教材的束縛,可以自由地提問,教師不受考試的影響,可以揮灑地講解,探究的問題可能永遠不會作為考試題,但對學生的思維方式、情感態(tài)度、文化素養(yǎng)和價值取向會產生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
秦始皇哪一年統一中國?為什么是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yè)?戰(zhàn)國七雄當中,誰曾經最有機會統一中國?他怎樣錯失了歷史機遇?維護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力量是什么?上述五個問題,從思維層面、思維含量、問題導向、問題沒計上,可以看到“五動”學習在思維層次上的顯著差別。
微講座是一種非正式、非正規(guī)的學術研討交流活動。過去搞講座的講師大都是領導、專家,而微講座則是以教師為主講人的系列講壇。微講座時間不長,15—20分鐘;題目不大,切合教學實踐,講自己的心得體會;要求不高,不強調理論上的系統性,只求有個人見解。微講座給普通教師提供一個展示的舞臺、交流的平臺,大家共同分享主講教師的經驗、學識和教育智慧,讓一線教師講自己的課堂故事,說自己的教學觀點,談自己的教育夢想。同時,微講座既是微課題的成果展現,又是微反思的問題提示,還是微創(chuàng)作的思想交流。
微講座可以拍成視頻,放在校園網或朋友圈,進行另一種形式的交流和傳播,區(qū)域教研協作學校共同擬定若干微課提綱,在規(guī)定時間內上傳各自的微講座視頻,既是一種交流,又是一種比較,既是一種展示,又是一種碰撞。微講座的主題主要依據課改進程和教師要求來確定,以求實效性、指導性和引領性的統一。
微講座的主要內容是講我們教師自己的學識見解。微講座重在求心得、有創(chuàng)見、有新意,而非一般性的知識介紹。微講座貴在求充實、有內容、有內涵,而非普及性的通識培訓。經驗總結、教育敘事、教學反思、教學隨筆,都可以是微講座的內容。不管講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見解,一定要講自己的主張。微講座平在求易懂、有邏輯、有推論。微講座新在求創(chuàng)意、有新意、有開拓。微講座應該是學校生活濃墨重彩的一道風景線。開展微講座對于繁榮教研文化、活躍課改氛圍、鼓勵教學創(chuàng)新、打造名師團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新鄉(xiāng)教研室開設的“課改大講堂——講述自己的教學主張”,就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微講座案例: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核心素養(yǎng):不用別人提醒的自覺,不用紀律約束的自律,不用刻意偽裝的真誠,不求他人回報的奉獻,不用領導督促的主動,不為名利所累的淡泊。
(二)培養(yǎng)途徑:①養(yǎng)成良好習慣,②培育陽光心態(tài),③建構自強精神,④樹立團隊意識,⑤結交知己摯友,⑥擁有人生導師,⑦豐富人文情懷,⑧堅守理想信念,⑨規(guī)劃職業(yè)志向,⑩提升創(chuàng)新品質。
微創(chuàng)作有兩個要求:一是創(chuàng)作的產品要在網絡上展示交流;二是作品不求“高大上”,精巧、精致即可。微創(chuàng)作的主要指向是表達自己的教學主張。
《人民教育》2015年第三期發(fā)表“教學主張和教師成長”專輯,余文森先生著文“教學主張:打開專業(yè)成長的 ‘天眼’”。余先生認為:“要把優(yōu)秀教師培養(yǎng)成為卓越教師,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幫助他們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并圍繞教學主張開展系統的理論和實踐研究。”[1]名師區(qū)別于普通教師之處就在于這只“天眼”,能夠于平凡中見新奇,于平常中見學識,于平淡中見功力。提煉教學主張就是引領優(yōu)秀教師完成第三次成長,就是把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或用理論來充實、改造自己的經驗,使之擁有“理論因子”或“理論成分”,把經驗變得更系統、更深刻、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2]。
微創(chuàng)作是指教師在專業(y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教學創(chuàng)意和教學設計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總結,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微創(chuàng)作堅持小切口、大縱深,小積累、大提高,小創(chuàng)作、大主題。以小見大、以小見長、以小見深,只要有真知灼見,只要是個人見解,都可以算是微創(chuàng)作。就語文教學來講,有簡單語文、詩意語文、情致語文、大語文、真語文等形形色色的流派,有主題教學、“三圖教學”,有精致閱讀、群文閱讀等各種各樣的主張,但不論什么流派或主張,自我反思是教學主張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個人特長是教學主張形成的能力支撐,服務學生是教學主張形成的實踐依據,理論提煉是教學主張形成的核心要素。
教研創(chuàng)作的六項要求:“一個見解寫新,一個觀點寫透,一個主題寫好,一個立意寫高,一個系列寫全,一個創(chuàng)意寫巧?!?/p>
微創(chuàng)作案例:形成教學特色,需要講究五種“煉”。①教學常規(guī)的鍛煉,提升自己的評價指標;②局部優(yōu)勢的凝煉,放大自己的潛能特長;③教學品質的磨煉,打造自己的教學風格;④教學主張的錘煉,提出自己的學識見解;⑤教育思想的提煉,堅守自己的教育夢想。
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有其規(guī)律性,所以我們從小處入手,以求點滴進步;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有其周期性,所以我們講“循環(huán)發(fā)展”,以求逐步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有其特殊性,所以我們講專業(yè)引領,以求成效。教師成長的結果之所以呈現出金字塔的形狀,優(yōu)秀教師處于頂部,卓越教師處于塔尖,關鍵因素在于相當一部分教師能力不夠、定位不高、實力不足、后繼乏力。“六微循環(huán)”實際是搭建一個校際交流平臺,讓同事、朋友更加了解你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拔r代”強調的是交流研討,把自己可能不成熟的設想、結論投放在網上,借力發(fā)展、借勢推動、借腦完善。既是一種自我督促,又是一種自我鞭策;既是一種自我完善,又是一種自我提高;既是一種思想碰撞,又是一種智慧凝聚。
成長是一種進步,需要動力推動;成長是一種提高,需要能力支撐;成長是一個轉變,需要活力引領;成長是一種蛻變,需要定力維持;成長是一種升級,需要張力拓展。教師專業(yè)成長是一項綜合工程,它要把學習、實踐、反思、改進、研究、寫作融合在一起,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六微循環(huán)”各有側重:微課例重在收集資料,積累經驗;微課題重在比較研討,解決問題;微反思重在拓展特長,尋覓特色;微創(chuàng)意重在啟發(fā)思路,靈動思維;微講座重在搭建平臺,交流思想;微創(chuàng)作重在提煉學識,表達見解。
“六微循環(huán)”實質上是以“六步引領” “六步遞進”的方式把教研延伸到網上互動,把問題拓展到網上解決,把見解投放到網上驗證,把成果公布到網上擴散。
“六微循環(huán)”遵循教師成長規(guī)律,基于課改實踐,聚焦問題解決,突出主體作用,強調同伴互助,優(yōu)化校本教研,尋求專家引領,對促進教研協作體的教師專業(yè)成長、特色學科建設、教研團隊打造、學校文化建設都將產生積極持久的影響。我們期望通過教研協作體的組建,搭建起“傳播新理念、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引領新發(fā)展”的智慧平臺,從而達到均衡發(fā)展、特色發(fā)展、優(yōu)質發(fā)展、共同發(fā)展的終極目的,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
[1] 于小芳.我的教學我做主——我園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策略芻議[J].考試周刊,2015,(102):189.
[2] 余文森.教學主張:打開專業(yè)成長的“天眼”[J].人民教育,2015,(3):17-21.
(責任編輯 孫震華)
Six Micro-circulation Promotes Teachers’Growth for Three Times—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 under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WANG Xinnian
(Xinxia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Xinxiang,Henan,China 453007)
The new situation of "Internet +" is changing education in depth.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era,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ll experience three time growth.This paper introduces tha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improvement will be realized through six aspects of micro-circulation.
"Internet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six micro-circulation;three times growth
G4
A
2096-0069(2016)02-0051-05
2016-02-22
王新年(1958— ),男,河南新鄉(xiāng)人,1982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歷史系,高級教師,河南省優(yōu)秀教師,現任新鄉(xiāng)市教研室副主任兼歷史教研員。研究方向為課程、教材、教法、教育科研、教育管理以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