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光 朱倩倩
(河南大學(xué) 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1)
?
宋仁宗廢后事件再探
田志光 朱倩倩
(河南大學(xué) 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1)
宋仁宗郭皇后是宋代第一位被廢黜的皇后,郭皇后被廢事件有著復(fù)雜的政治背景。其中“去太后化”和加強仁宗權(quán)威是廢后的主要動因,仁宗本人在廢后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主導(dǎo)作用,仁宗通過廢后連帶的一系列事件徹底消除了章獻太后的余威和影響,籠絡(luò)了朝廷重臣,打壓了臺諫勢力,鞏固了皇權(quán),樹立了自己親政后的權(quán)威。
宋仁宗;郭皇后;廢黜;效果
宋仁宗廢黜郭后,之前有學(xué)者對此述及,如王志雙《蕩滌保守政風(fēng)以開新局的前奏——郭皇后被廢與仁宗朝前期政局》[1]一文,主要論述郭后被廢是宋仁宗與章獻太后矛盾公開化的表現(xiàn)。對仁宗廢后過程中呂夷簡、范仲淹等大臣態(tài)度沒有涉及。楊果、劉廣豐《宋仁宗郭皇后被廢案探議》[2]一文分析了郭后被廢的直接原因是帝后感情衰退,深層背景是劉太后專權(quán)結(jié)束,加權(quán)要素是臣僚力量的介入,對仁宗廢后動機及呂夷簡、范仲淹等大臣的態(tài)度有所述及,但并未作詳細探討。宋仁宗廢黜郭皇后,是北宋歷史首例,其背后有著復(fù)雜的政治背景和人事安排的因素,在廢后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集中反映出親政后的仁宗急需穩(wěn)固皇位,強化皇權(quán)的意圖,對此學(xué)界尚未深入探討,筆者不揣簡陋,擬就此作進一步分析,祈請教正。
乾興元年(1022)二月戊午,宋真宗駕崩于延慶殿,年僅十三歲的皇太子趙禎即位,是為仁宗。真宗遺詔尊劉皇后為皇太后(亦稱章獻太后),淑妃楊氏為皇太妃,“軍國事兼權(quán)取皇太后處分”[3]2271。由此,章獻太后劉氏名正言順地取得了統(tǒng)治權(quán)。當(dāng)時仁宗年幼,朝政基本上操控于太后之手。章獻太后以遵真宗之遺命暫且處理軍國事,并承諾“候皇帝春秋長,即當(dāng)還政”[4]256。真宗去世的第二年改元“天圣”,“天”在字形上有“二人”之意,天圣即二圣,指代劉太后和宋仁宗,改元“天圣”寓意深遠。
天圣七年(1029),仁宗已到及冠之年(20歲),而章獻太后并未有還政之意,還一度將要求仁宗親政的臣僚貶黜于外。早在天圣六年(1028)七月,左司諫劉隨因請軍國常務(wù)專稟仁宗旨意,觸怒章獻太后而被貶于外[3]2476。后來天圣七年(1029)十一月癸亥,范仲淹因奏請章獻太后還政而被貶于河中府通判[3]2526。天圣九年(1031)十月乙卯,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學(xué)士宋綬引唐朝“故事”,奏請章獻太后分權(quán)而被貶,出知應(yīng)天府[5]9733。明道初,林獻可不顧安危奏請皇太后還政,劉太后怒,被貶于嶺南[3]2611??梢姡谌首诔赡旰?,朝中大臣要求章獻太后還政的呼聲越來越高,對于這些奏疏,章獻太后或是不予理睬,或是將上疏之人貶出朝廷,其戀棧貪權(quán)本質(zhì)暴露無遺。直至太后去世才撤簾,仁宗始親政。
章獻太后垂簾聽政期間,已經(jīng)成年的仁宗形同虛設(shè),仁宗心中雖極為不滿,但懼于劉太后在朝中的權(quán)勢,只能隱忍。明道二年(1033)三月甲午,皇太后劉氏崩,遺誥尊楊太妃為皇太后,“皇帝聽政如祖宗舊規(guī),軍國大事與太后內(nèi)中裁處”[3]2609。此時仁宗已24歲,可以自行處理軍國政事,而章獻太后遺詔還讓楊太妃與仁宗同議軍國事,御史中丞蔡齊對執(zhí)政說:“上春秋富,習(xí)天下情偽,今始親政事,豈宜使女后相踵稱制乎?”[5]9637此時的仁宗已不可能再遵章獻太后遺詔。于是,四月丙申,直接刪去遺誥中“皇帝與太后裁處軍國大事”[3]2610的字句。劉太后的一系列做法和行為激起仁宗的強烈不滿,親政后的仁宗如欲掌控朝政,自如地施行皇權(quán),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太后的余威。
宋仁宗親政之始,政局并不平穩(wěn)。章獻太后去世后,燕王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比首诒从^,多日不視朝,下哀痛之詔自責(zé)[5]8617。章獻太后在世時,人畏太后,亦無敢言者。終太后世,仁宗不自知為妃所出也[5]8616。加上“言者多追斥垂簾時事”[3]2617,仁宗心中自是憤懣。此時仁宗做了兩件事:
首先,更換宰輔,逐章獻太后所用之人,重用因請章獻太后還政而被罷黜之人。仁宗親政后就更換宰執(zhí)班底,試圖消除章獻太后影響。仁宗對宰執(zhí)班底作了調(diào)整,罷黜宰相呂夷簡,參知政事晏殊、陳堯佐,樞密使張耆,樞密副使夏竦、范雍、趙稹[3]2612。集賢相張士遜升為首相(昭文相)、工部尚書李迪任命為相,王隨為參知政事,以李咨、王德用為樞密院副長官[3]2613。章獻太后所用宰輔大臣,仁宗親政后大多被罷免,宰輔是輔助皇帝處理國家軍政大事的要員,親政之始的仁宗把親附章獻太后之臣罷免,由此看來,仁宗對太后在世時對朝政的安排的確存有不滿。親政后仁宗對章得象說:“向者太后臨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識。”[5]10205可見,章獻太后在世時,仁宗所掌權(quán)力極為有限,朝臣任免權(quán)基本操縱于太后之手。親政后仁宗為了消除章獻太后影響,把太后在世時所用之人罷黜出朝。親政后的仁宗對于因上疏請求章獻太后還政而被貶于外的大臣即召回任用??梢娙首趯τ诠簧鲜枳屨芦I太后還政的臣僚心存感激。劉隨、范仲淹、宋綬、林獻可等皆因上疏請求章獻太后還政而被貶于外,仁宗親政后他們皆被升擢。明道二年(1033)四月庚戌,以流人林獻可為三班奉職[3]2611。太常博士、秘閣校理范仲淹為右司諫。宋綬為翰林侍讀學(xué)士、兼龍圖閣學(xué)士、判都省、兼判太常寺、知審官院?!凹疤蟊溃T嘗言還政者多進用”[3]2614。自此仁宗建立起自己的執(zhí)政班底。
其次,仁宗在安排好宰執(zhí)大臣后,為進一步消除章獻太后余威,還廢黜章獻太后為其選立的皇后?!朵乘浡劇肪砦遢d:
初,莊獻太后稱制,郭后恃太后勢,頗驕橫,后宮多為太后所禁遏,不得進。太后崩,上始得自縱。適美人尚氏、楊氏尤得幸。尚氏父自所由除殿直,賞賜無算,恩寵傾京師。郭后妒,屢與之忿爭。尚氏嘗于上前有侵后不遜語,后不勝忿,起批其頰,上自起救之,后誤批上頸,上大怒。閻文應(yīng)勸上以爪痕示執(zhí)政大臣而謀之。上以示呂夷簡,且告之故,夷簡因密勸上廢后?!乱颐Q皇后請入道,賜號“凈妃”,居別宮……上直以一時之忿,且為呂夷簡、閻文應(yīng)所譖,故廢之。[6]56-60
以上史料傳遞給我們?nèi)缦滦畔ⅲ旱谝唬芦I太后去世后,仁宗寵幸尚、楊二美人,而郭皇后因與尚楊二美人爭寵誤打仁宗脖頸,仁宗大怒,由此招致被廢。第二,仁宗廢郭皇后是因為一時之忿,而呂夷簡、閻文應(yīng)則起了主導(dǎo)作用。從事情的表面看,確實這樣,但事實果真如此?其實郭皇后被廢事因復(fù)雜。首先,郭皇后之立并非仁宗本意?!跋仁?,昭陵聘后蜀中,有王氏女,姿色冠世,入京備選。章獻一見,以為妖艷太甚,恐不利于少主,乃以嫁其侄從德”[7]115,王氏乃王蒙正之女。在正式選后時,仁宗屬意于大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但章獻太后卻堅持立另一大將郭崇之孫為皇后?!疤焓コ?,驍騎衛(wèi)上將軍張美曾孫女與郭后同入宮,上意屬之,將選為后,而太后固欲立郭后,于是,以張氏為才人?!盵3]2405在立后人選上仁宗和章獻太后并未達成一致,而最終所立之人乃章獻太后選定的郭氏。在仁宗的婚姻上,章獻太后可謂強行貫徹自己意志。在太后壓力下,仁宗只能聽從安排立郭氏為后[3]2369。而在仁宗心里,郭皇后是太后選定之人,自然將之與太后勢力歸為一體。再者,仁宗無法容忍郭皇后善妒,屢與其他妃嬪忿爭,加上章獻太后在世時“后挾莊獻勢,頗驕”[3]2648,在感情上,郭皇后與仁宗遂見疏。在權(quán)勢上,郭皇后又依附于太后。章獻太后在世時,“后恃章獻驕妒,后宮莫得進,上患之,不敢詰”[6]104-105。仁宗因忌憚,對郭皇后能忍則忍。章獻太后去世后,為消除太后余威,被太后所立又把持后宮的郭皇后必然會被廢黜,郭皇后之廢其實是仁宗與章獻太后矛盾所致。郭皇后被廢黜起主導(dǎo)作用的也是仁宗本人。仁宗親政后不久,呂夷簡因郭皇后的一句話經(jīng)歷了第一次短暫罷相,呂夷簡罷相表面上與郭皇后有關(guān),深究其深層原因,還是仁宗與章獻太后之間潛在的矛盾所致,然而這卻直接影響到呂夷簡在仁宗廢后過程中所持的態(tài)度。
明道二年(1033),仁宗親政后,宰相呂夷簡對朝廷積弊手疏陳八事,“曰正朝綱、塞邪徑、禁賄賂、辨佞壬、絕女謁、疏近習(xí)、罷力役、節(jié)冗費,其勸帝語甚切”[3]2613。呂夷簡提出的絕女謁、正朝綱,正中仁宗下懷,仁宗親政后,對呂夷簡信賴有加,并和其謀劃罷黜張耆、夏竦等太后所用之人,呂夷簡對仁宗做法亦表示贊同。親政之始的宋仁宗除了敬佩呂夷簡的才能外,仁宗親政前呂夷簡所做的兩件事也讓其獲得了仁宗的信任。其一,呂夷簡勸說章獻太后將荊王之子遣還邸中。初,章獻太后撫養(yǎng)荊王子于禁中,待其年長,夷簡請出之。章獻欲讓其與仁宗伴讀,夷簡曰:“皇帝富于春秋,非親儒學(xué)之臣,則恐無以輔導(dǎo)圣德?!奔慈彰€邸中[8]411。章獻太后將真宗異母兄弟荊王子養(yǎng)于宮中,荊王子允初漸漸長大,這對尚未親政的仁宗來說是一潛在威脅,呂夷簡奏請章獻太后請出允初于府邸。呂夷簡此舉,解除了對仁宗潛在的威脅。其二,呂夷簡奏請章獻太后厚葬仁宗生母李宸妃[5]8616。對此仁宗也是感恩的。仁宗對呂夷簡如此信任,但在仁宗親政后不久,呂夷簡卻經(jīng)歷了第一次短暫的罷相,史載:
呂夷簡、張士遜同相在天圣,明道間。章獻后上仙,仁宗始親政,與夷簡謀。樞密使張耆、副使夏竦、范雍、趙稹,參知政事陳堯佐、晏殊,皆章獻所任用,悉罷之。退告郭皇后,后曰:“夷簡獨不附太后耶,但多機巧善應(yīng)變耳。”由是并罷。夷簡為武勝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練州。及宣制,夷簡大駭,不知其故。素厚內(nèi)侍閻文應(yīng),使為中诇。久之,乃知事由皇后。其后再相,贊成廢后之議,實原于此。[9]55
由以上史料記載我們了解到:第一,仁宗親政之始,與呂夷簡商議罷黜章獻太后所用之臣,起初呂夷簡并不在罷黜之列,事后仁宗將此事告知郭皇后,郭后一句“夷簡獨不附太后耶,但多機巧善應(yīng)變耳”,由是仁宗并罷呂夷簡。仁宗罷宰相呂夷簡表面上看是因為郭皇后的一句話,實則不然。其實,呂夷簡被罷的深層原因?qū)嵞巳首谂c章獻太后之間的矛盾所致。仁宗親政之始,為消除章獻太后影響,罷免了章獻太后時的故舊之臣,而呂夷簡從天圣七年(1029)二月?lián)卧紫嗟矫鞯蓝?1033)三月章獻太后去世,任相四年有余。親政后的仁宗想極力擺脫太后的影響,徹底更換宰執(zhí)班底,而在章獻太后垂簾期間任職四年的宰相呂夷簡亦不可幸免。仁宗雖然對呂夷簡信任,但君臣之間的信任與帝后矛盾相比亦顯得微不足道。第二,呂夷簡在得知自己被罷相位后,很驚訝,不知其故,后通過閻文應(yīng)得知是因郭后而罷相,呂夷簡由是對郭皇后心存不滿。七個月后,呂夷簡復(fù)相,正逢仁宗醞釀廢后之機,呂夷簡因前罷相故,遂主仁宗廢后之議。
當(dāng)呂夷簡得知郭皇后與尚、楊二美人爭寵,誤批仁宗頸,仁宗大怒,有廢后意后,提出兩條有利說辭支持仁宗廢后,一是立后九年無子當(dāng)廢,二是古亦有之,廢之未損圣德。而呂夷簡在仁宗廢后過程中發(fā)揮的主要作用就是幫仁宗封堵言路,減弱朝野輿論壓力。
在得知仁宗有廢后意時,臺諫官員紛紛上疏反對,而呂夷簡“先敕有司無得受臺諫章疏”,“臺諫章疏果不得入”[3]2648。臺諫章疏傳不到仁宗手中,并不是呂夷簡利用手中權(quán)勢壓制臺諫,封堵言路,而是仁宗已決然廢黜郭皇后,讓作為宰相的呂夷簡為自己阻擋臺諫勸諫,呂夷簡是在仁宗支持下才得以有效控制臺諫。臺諫章疏無法遞入,右司諫范仲淹與權(quán)御史中丞孔道輔率領(lǐng)知諫院孫祖德、侍御史蔣堂、郭勸、楊偕、馬絳,殿中侍御史段少連、左正言宋郊、右正言劉渙詣垂拱殿門,伏奏皇后不當(dāng)廢,愿賜對以盡其言。護殿門者闔扉不為通,道輔撫銅環(huán)大呼曰:“皇后被廢,奈何不聽臺諫入言?!睂τ谂_諫官員的伏閣請對,仁宗“詔宰相召臺諫諭以皇后當(dāng)廢狀”[3]2648??梢娙首诓幌肼犈_諫官員當(dāng)面進諫,而是下詔讓宰相呂夷簡就郭皇后當(dāng)廢狀向臺諫官員說明。接到仁宗詔令,孔道輔等前往中書,見到宰相呂夷簡問道:“人臣之于帝后,猶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諫止,奈何順父出母乎!”對孔道輔等人的廢后質(zhì)疑,呂夷簡簡單答道:“廢后自有故事?!睂τ趨我暮喴凉h唐廢后故事支持仁宗廢后說辭,孔道輔、范仲淹等臺諫官反駁道:“公不過引漢光武勸上耳,是乃光武失德,何足法也!自余廢后,皆前世昏君所為。上躬堯、舜之資,而公顧勸之效昏君所為,可乎?”對范仲淹等人的反駁,呂夷簡不知如何回應(yīng)[3]2648。通過這段臺諫官員與宰相呂夷簡的爭論可知,呂夷簡提供仁宗廢后言辭并沒有說服力,可見仁宗廢后理由不充分。既然仁宗已決然廢后,呂夷簡勸諫仁宗,“臺諫伏閣請對,非太平美事,乃議逐道輔等”[3]2649。仁宗明白廢后理由不充分,即使作為皇帝也無法應(yīng)對臺諫官員的廢后緣由質(zhì)疑。既然如此,仁宗就采納呂夷簡建議將孔道輔、范仲淹等人罷黜出朝,以阻斷廢后帶來的朝野輿論壓力。
呂夷簡附和仁宗廢黜郭皇后,除了因第一次罷相私怨,更主要的是不希望再次失去宰相之位。仁宗廢后過程中,宰相呂夷簡支持仁宗廢后之議,并幫助仁宗封堵言路,有效控制臺諫。而與呂夷簡同在相位的李迪和參知政事宋綬等人亦支持仁宗廢后[10]94-95。同在相位的李迪與呂夷簡的立場相同,因支持仁宗廢后還曾與孔道輔發(fā)生爭論。對于臺諫官員的伏閣請對,仁宗讓其前往中書,讓宰相把皇后當(dāng)廢狀向臺諫說明,這表示在臺諫官伏閣請對前仁宗廢后已得到同主中書的呂夷簡、李迪的支持。而同時期的參知政事宋綬,是在明道二年(1033)十月,呂夷簡再相時,舉薦其為參知政事的,既然宋綬因呂夷簡舉薦擔(dān)任參政,說明二人關(guān)系非同一般。景祐二年(1035),宋綬在呂夷簡授意下編修《中書總例》四百一十九冊,并得到仁宗褒獎[3]2758。景祐四年(1037)四月,宋綬因被仁宗懷疑與呂夷簡有朋黨之嫌而并罷,當(dāng)時“宰相呂夷簡、王曾論議數(shù)不同。綬多是夷簡,而參知政事蔡齊間有所異,政事繇此依違不決,于是四人皆罷”[5]9735,可見在朝堂上宋綬多支持呂夷簡。其后呂夷簡之孫、呂公著之子呂希純?nèi)⑺尉R孫女、宋敏求之女,宋、呂兩家關(guān)系更為親密。史料雖未明確記載宋綬在仁宗廢后過程中所持態(tài)度,但通過呂夷簡與宋綬關(guān)系可以推知,宋綬不會站在呂夷簡的對立面反對仁宗廢后。而且郭皇后被廢時,仁宗命宋綬草詔云:“當(dāng)求德閥,以稱坤儀”[5]9734。如若宋綬反對仁宗廢后,仁宗亦不會讓其草詔。由此可見,以呂夷簡、李迪為首的宰臣支持仁宗廢后。
除了宰執(zhí)一方,內(nèi)侍副都知閻文應(yīng),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范諷亦支持仁宗廢后。閻文應(yīng)是仁宗身邊宦官,為掌握宮中動向,呂夷簡“素厚內(nèi)侍副都知閻文應(yīng)”[5]10208,并與之相結(jié),因此當(dāng)仁宗有意廢后時,閻文應(yīng)附和呂夷簡慫恿仁宗廢后。范諷“力擠士遜,援呂夷簡入相,又合謀廢郭后,欲夷簡引己置二府,然夷簡憚諷,終不敢薦也”[3]2689。可見范諷想讓呂夷簡引薦自己進入二府,而與呂夷簡合謀廢郭后。因此,閻文應(yīng)是與呂夷簡相結(jié)而支持仁宗廢后,而范諷則是因個人仕途與呂夷簡合謀廢郭后,無論二人動機如何,都是仁宗廢后的有力支持者。
除了右司諫范仲淹,御史中丞孔道輔,知諫院孫祖德,侍御史蔣堂、郭勸、楊偕等反對仁宗廢后外,殿中侍御史段少連、將作監(jiān)丞富弼站在祖宗之法的制高點上也反對仁宗廢后。殿中侍御史段少連、將作監(jiān)丞富弼連續(xù)上奏反對廢后[11]270。他們的理由有三:一是廢后將擾亂綱紀(jì),二是郭皇后自居中宮不聞有過,三是廢后有違祖宗法度。在這三個原因中他們更看重廢后是否有違祖宗之法。自宋以來未有廢后,段少連、富弼皆認(rèn)為仁宗廢后不遵祖訓(xùn),有違祖宗法度,無以書史冊以示子孫。但他們的章奏并未起到勸諫作用,仁宗在宰相呂夷簡等宰輔大臣的支持下,郭后最終被廢黜。
仁宗在廢后過程中,深感臺諫勢力的龐大及其擁有的巨大影響力,意識到如果想加強皇權(quán),有力控制朝政,就要對反對自己的臺諫勢力進行壓制。這樣,才能樹立親政后的皇帝權(quán)威。
明道二年十二月乙卯,“(孔)道輔等始至待漏院,詔道輔出知泰州,仲淹知睦州,祖德等各罰銅二十斤。故事,罷中丞,必有告辭。至是,直以敕除。道輔比還家,敕隨至,又遣使押道輔及仲淹亟出城”[3]2649。可見,仁宗處置孔道輔、范仲淹如此急速,仁宗將范仲淹等人直接用敕罷免,后又遣使押送孔道輔、范仲淹快速出城,可謂不給他們?nèi)魏未⒌臋C會。仁宗在宰相呂夷簡的幫助下,封堵言路,將反對廢后的臺諫官員或貶黜出朝,或罰銅,以快速之勢鎮(zhèn)壓朝廷輿論。
明道二年(1033),仁宗親政后,四月范仲淹出任右司諫,十二月因伏閣諫請仁宗不要廢后遭貶。仁宗廢后理由不充分,無法說服臺諫官,就將范仲淹、孔道輔等人貶黜出朝。但仁宗明白范仲淹等人并沒有錯。為消除章獻太后影響重掌政權(quán),仁宗廢黜郭皇后是親政后第一次強行貫徹自己意志,卻受到臺諫勢力阻礙。仁宗自即位起,章獻太后垂簾聽政十余年,太后去世后,始親政的仁宗急于在前朝后宮貫徹自己意志,但廢后事件臺諫官員的反對,讓仁宗知曉,這一時期臺諫勢力是其親政后樹立皇帝權(quán)威的一大阻礙。對臺諫官員在執(zhí)政上設(shè)限反對行為,仁宗是不滿的。親政之始的仁宗,需要朝政上的支持者,而不是反對者。于是,仁宗為有效控制朝政借廢后事件,打壓臺諫勢力,樹立皇威,加強皇權(quán)。
反對仁宗廢后的臺諫官范仲淹、孔道輔分別被貶于睦州、泰州,和他們一起伏閣請對的知諫院孫祖德,侍御史蔣堂、楊偕、郭勸等人皆被懲處。知諫院孫祖德“言郭皇后不當(dāng)廢,獲罪,以贖論”[5]9928。侍御史蔣堂“論奏郭皇后不當(dāng)廢,坐贖”[5]9912?!皶r郭皇后廢,偕(楊偕)與孔道輔、范仲淹力爭。道輔、仲淹既出,偕止罰金?!盵5]9954“郭后廢,渙(劉渙)與孔道輔、范仲淹等付闕爭之,皆罰金?!盵5]10493可見,上疏請對仁宗廢后的臺諫官皆受懲處,主要反對者被懲處,就大大減弱了廢后帶來的朝野輿論壓力,這是仁宗迅速平息廢后風(fēng)波的手段。從以上分析可知,章獻垂簾期間,仁宗受制,這一時期仁宗需要忠心直諫之臣來平衡君權(quán)與后權(quán),仁宗起初對范仲淹的信任與好感正源于此。章獻太后去世,局勢發(fā)生轉(zhuǎn)變,而這一時期,始親政的仁宗需要朝政支持者,而臺諫官在這一時期反而成為仁宗施政的阻礙,因此仁宗恰借廢后事件打壓臺諫勢力?;实蹖賳T的任免與罷黜,是根據(jù)不同局勢的需要作出選擇,仁宗對呂夷簡、范仲淹如此,對其余臺諫官亦是如此。
右司諫范仲淹因反對仁宗廢后被貶于睦州,又徙蘇州。但很快就被召還,知開封府[12]333??刀ㄔ?1040)三月,趙元昊反宋,仁宗知仲淹才兼文武,復(fù)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8]467。慶歷二年(1042)九月,又拜陜西四路安撫緣邊招討使[8]469。慶歷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新政。御史中丞孔道輔率諫官反對仁宗廢后被貶泰州,不久,徙徐州,又徙兗州,進龍圖閣直學(xué)士,遷給事中。在兗州三年,復(fù)入為御史中丞[5]9885。
殿中侍御史段少連與孔道輔等伏閣請對郭皇后不當(dāng)廢,坐贖罰金。改開封府判官、直集賢院,出為兩浙、淮南、陜西轉(zhuǎn)運使。后又兼侍御史知雜事。幾個月后,又擔(dān)任三司度支副使。段少連質(zhì)直自任,遇事無大小決遣如流,不為權(quán)勢所屈。待其去世,仁宗甚為嘆惜[8]488。侍御史蔣堂論郭皇后不當(dāng)廢,坐贖。不久遷侍御史、判三司度支勾院,出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使,徙淮南,兼江、淮發(fā)運使[5]9912。后又到蘇州,入為鹽鐵副使,安撫梓夔路,拜天章閣待制、制置發(fā)運使[8]489。將作監(jiān)丞富弼因上疏仁宗廢嫡后逐諫臣,通判絳州。景祐四年(1037),召試館職,遷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寶元初,趙元昊反,富弼上疏陳八事,議者以為有宰相氣。召還,為開封府推官,擢知諫院[13]528。慶歷二年(1042),改右正言、知制誥。慶歷三年,任樞密副使。
綜上所述,范仲淹、孔道輔等臺諫官因反對仁宗廢后被貶于外,但仁宗對他們的貶黜只是暫時的。廢郭后事件平息,曹皇后被立,仁宗有力控制朝政后,他們皆被召回,并委以重任,范仲淹、富弼還一度入主中書。由此可見,親政后的仁宗借廢后打壓臺諫勢力,是加強皇權(quán)的權(quán)宜之計,而借此樹立皇帝權(quán)威才是根本。
宋仁宗郭皇后是北宋第一位被廢黜的皇后,郭后之立實乃章獻太后出于政治的考量,并非出自仁宗本意。章獻去世后,親政之始的仁宗,為消除章獻太后余威,改變郭后把持后宮的狀況,決定將郭后廢黜。郭后被廢是仁宗反章獻太后之表現(xiàn),也是帝后之間潛在的權(quán)力矛盾使然。仁宗在廢后過程中駕馭重臣,有力借助宰輔力量,控制朝政,加強皇權(quán)。呂夷簡附和仁宗廢后,雖是出于首次罷相私怨,但更重要的是不想再次失去宰輔高位。仁宗廢后過程中,以范仲淹、孔道輔等為首的臺諫官因反對仁宗廢后被懲處,此事雖是因廢后所致,但仁宗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仁宗借廢后之機打壓臺諫勢力,是其樹立皇威、加強皇權(quán)的權(quán)宜之計。呂夷簡的首次罷相,范仲淹、孔道輔等人因廢后被貶,看似都與郭皇后有關(guān),但究其深層原因,卻是仁宗與太后之間的矛盾所致,他們都是仁宗為消除太后對朝政影響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而呂夷簡被罷相七個月后又重新被起用,范仲淹在慶歷年間出將入相,此亦說明仁宗對朝臣的任免多是根據(jù)形勢之需,以此在朝廷中貫徹自己的意志,樹立皇帝權(quán)威。
[1]王志雙.蕩滌保守政風(fēng)以開新局的前奏——郭皇后被廢與仁宗朝前期政局[J].蘇州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12(3).
[2]楊果,劉廣豐.宋仁宗郭皇后被廢案探議[J].史學(xué)集刊,2008(1).
[3]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徐松.宋會要輯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6]司馬光.涑水記聞[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7]王明清.揮麈后錄[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8]王偁.東都事略[M].濟南:齊魯書社,2000.
[9]趙與時.賓退錄[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10]田況.儒林公議[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11]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3]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責(zé)任編輯:韋琦輝】
2016-07-1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宋朝中樞決策與民間輿情互動關(guān)系研究”(編號:13YJC770043); 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面上一等資助項目(編號:2016M590112); 河南省高校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創(chuàng)新團隊“宋代歷史文化”支持計劃(編號:2014-CXTD-05);
田志光(1981—),男,河北南皮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宋史研究。 朱倩倩(1990—),女,河南商丘人,碩士生,主要從事宋史研究。
K244
A
1672-3600(2016)11-00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