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亞迪(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1)
?
朱利安·巴恩斯對歷史的興趣
翟亞迪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通讀當代英國小說家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可見他對歷史的興趣尤為濃厚。對歷史人物、傳統(tǒng)藝術(shù)、歷史事件和歷史性質(zhì)的描寫和探討幾乎貫穿他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通過截取及解讀巴恩斯典型的傳統(tǒng)和后現(xiàn)代歷史作品,文章意圖揭示他歷史意識壓制、萌芽和爆發(fā)的過程,他對歷史人物、傳統(tǒng)藝術(shù)的興趣,以及他對某些歷史事件和歷史性質(zhì)的見解。
關(guān)鍵詞:朱利安·巴恩斯;歷史人物;傳統(tǒng)藝術(shù);歷史事件;歷史性質(zhì)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當代著名英國作家。從1980年出版第一部作品到2015年最近一部作品的發(fā)行,加上兩部譯作,巴恩斯一共發(fā)表了25部作品??倲埌投魉沟闹鳎葧鴮憘鹘y(tǒng)虛構(gòu)和紀實文學,又進行多種多樣的后現(xiàn)代小說創(chuàng)新實驗。例如,他的《福樓拜的鸚鵡》《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等一直是學界所稱贊的后現(xiàn)代小說實驗的典范。巴恩斯的作品形式雖然不拘一格,且不斷推陳出新,但他對文學的興趣總跳不出婚姻、愛情、死亡和歷史等主題。
巴恩斯對歷史興趣之濃厚,從其幾乎所有作品中彌漫的歷史氣息即可窺見一斑。在《倫敦郊區(qū)》中,巴恩斯的歷史意識還是被壓抑隱藏起來的,在《在她遇到我之前》有了萌芽和表現(xiàn),在《福樓拜的鸚鵡》中獲得全面爆發(fā),從此巴恩斯對歷史問題的探討一發(fā)不可收拾。巴恩斯的歷史興趣集中于現(xiàn)代主義時期法俄文學藝術(shù)大佬;浪漫主義至現(xiàn)代主義時期藝術(shù),尤其是法國繪畫藝術(shù);20世紀突出和埋葬的歷史事件;以及對歷史性質(zhì)鞭辟入里的探討。
巴恩斯的處女作《倫敦郊區(qū)》費時幾乎八載方完成,那是因為長期從事編輯工作和評論事業(yè)的巴恩斯對成為一個作家非常“缺乏信心”。[1](P27)因此,他尚不敢對教條式的歷史觀念發(fā)起攻擊,而是對歷史問題的探究采取閃躲和回避的態(tài)度。這也是大部分讀者和批評家對巴恩斯的首部作品不滿意的地方。該小說的第二部分與其標題“巴黎1968”給人留下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因為專門標出1968年,標出巴黎,不得不使人想到當年五月份巴黎爆發(fā)的轟動世界的學生運動。本以為巴恩斯會對此事件進行描寫和評論,但如馬修·佩特曼所指出的,“巴恩斯拒絕記錄期待中的歷史事件,卻代之以對克里斯托弗戀愛,失貞,與未來妻子相遇,參觀畫廊等個人生活的描繪,且完全回避(甚至幾乎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反叛運動?!盵2](P183)就在第二章的第一頁,當克里斯托弗的摯友托尼寫信詢問他:“當時什么樣?”,克里斯托弗就顯示了他的不安,且用托詞來掩飾他的尷尬:“我決不會一開始就提五月份?!弊罱K,克里斯托弗承認:“關(guān)鍵是——雖然我整個五月都在那,知道交易所被放火,奧德被占領(lǐng),比揚庫爾的封鎖,德國坦克夜間要呼嘯著開回來的謠言。但是我真的什么都沒看到?!彼裕诎投魉沟牡谝徊砍砷L小說中,歷史事件僅僅是人物成長的背景鋪墊,巴恩斯的歷史意識尚未顯現(xiàn)。
或許是由于《倫敦郊區(qū)》的大獲成功,巴恩斯獲得了作為一個作家的榮譽和信心,在他的第二部愛情小說《在她遇到我之前》,巴恩斯才開始大膽地探討歷史和虛構(gòu)的關(guān)系?!对谒龅轿抑啊分v述的是一位歷史教師,格雷厄姆·亨德里克結(jié)束他的第一次婚姻后,娶了嬌媚的二流過氣女演員安·米爾斯。由于年齡差異和對安的愛,格雷厄姆扭曲的嫉妒心驅(qū)使他開始對安遇到他之前的熒幕中和熒幕后的情人們展開調(diào)查。嫉妒心無限制的膨脹導致格雷厄姆殺害了自己的好友杰克,一位小說家。因為他在杰克的一部小說中“偵查”出杰克和安之間也曾發(fā)生過關(guān)系。最終,瘋魔的格雷厄姆自殺在安面前。作為歷史老師的格雷厄姆本應能明智清楚地分辨哪些材料和信息可以作為歷史證據(jù),哪些應該廢棄,但瘋狂的嫉妒心使他失去了判斷力,以致他無法區(qū)分幻想和真實,歷史和虛構(gòu)。格雷厄姆企圖用安參演過的影片和杰克的小說作為證據(jù)之源去“確認歷史事件的真實性”,或者更確切地說,去確認安的情史。此舉諷刺性地違背了格雷厄姆作為歷史老師該有的理智,就如他自己說過的:“除非有確鑿的證據(jù),否則沒有理由吃醋?!辈剪斔埂と雇忻鞔_地指出:“(文章的)悖論在于,作為歷史老師的中心人物本應取材于經(jīng)驗性的‘事實’而非熒幕上的‘虛構(gòu)’,這體現(xiàn)了當代小說對虛構(gòu)和歷史編撰之間問題的關(guān)注?!盵3](P26)在他的第二部小說中,巴恩斯不僅強調(diào)了歷史真實和虛構(gòu)的關(guān)系,也突顯了人們對過去事件的解讀所帶有的必然主觀性。
盡管在《在她遇到我之前》,巴恩斯探討了歷史的某些特點,但他并未將歷史作為小說的主題進行詳盡的研究,且對歷史的后現(xiàn)代性質(zhì)的展現(xiàn)也僅是鳳毛麟角。他的主要興趣還是集中在人物及其婚姻愛情關(guān)系中。然而1981年9月在法國魯昂的經(jīng)歷,徹底激發(fā)了巴恩斯對歷史性質(zhì)的發(fā)掘和展現(xiàn),直接導致他寫出了他的第一部享譽世界的名作《福樓拜的鸚鵡》及之后對歷史問題的不懈探討。即使時隔18年,在2002年的一次采訪中,巴恩斯仍能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所見所感。在1981年9月,巴恩斯奉命“寫作一部有關(guān)法國作家的住所的書”[4](P102)。期間,他參觀了居斯塔夫·福樓拜(1821~1880)博物館。他說:“最讓他記憶深刻地……是他看到了一只色彩鮮亮的綠色鸚鵡,眼中閃著神氣,這正是他(福樓拜)寫作《一顆單純的心》時(從博物館)借來的?!盵4](P103)但是當他去了克魯瓦塞參觀福樓拜的房子時,他看到了“另外一只鸚鵡(筆記本中用了全大寫字母和下劃線)”,“也是鮮亮的綠色,也聽門房說,也見橫木上的標簽顯示,正是居斯塔夫·福樓拜寫作《一顆單純的心》時從博物館借來的鸚鵡!!”[4](P103)巴恩斯能清晰地記得當時筆記本中的大寫字母,下劃線和感嘆號??梢姲投魉挂姷絻芍弧皻v史真跡”時的驚訝,震驚和難以置信,以及打破認知常規(guī)對他思想帶來的碰撞和某種頓悟。從此,巴恩斯對歷史的興趣大爆發(fā),開始大膽地質(zhì)疑教條歷史觀,提出他自己對歷史的見解,且意識到“這是一個項目的開始”,即《福樓拜的鸚鵡》創(chuàng)作的開始。[4](P104)
自從1981年的法國之旅激起了巴恩斯強烈的歷史意識,他對歷史的興趣就無法抑制,致使他寫出一部部有關(guān)歷史問題的佳作。首先看巴恩斯對哪些歷史人物和傳統(tǒng)藝術(shù)倍加關(guān)注。巴恩斯對歷史人物的興趣主要集中于法國和俄國的文學藝術(shù)大佬。受惠于都是法語教師的父母,從小在法國的游歷,以及在牛津時對法國和俄國文學的學習,巴恩斯對法國傳統(tǒng)藝術(shù)文化及現(xiàn)代主義作家,如福樓拜尤為喜愛;至于俄國文學中的大腕,巴恩斯則鐘情于伊萬·屠格涅夫。
在巴恩斯2004年發(fā)表的短片小說集《檸檬桌子》里,有一則故事《蘇醒》就是專門講述屠格涅夫晚年的戀愛逸聞。屠格涅夫在暮年之時喜愛上了一個年輕的女演員,她使屠格涅夫在晚年又燃起了對愛情的欲望。有資料記載在1880年5 月28日的那天,屠格涅夫和那位女演員同時出現(xiàn)在了同一列火車的同一個包廂,卻沒有記錄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由此,巴恩斯就充分運用他作為作家的豐富想象力,在那則故事里并置了幾種他們相見時的場景和屠格涅夫當時的心理變化,以填補歷史記錄的空白。關(guān)于俄國文學,巴恩斯在作品中著墨不多,但他對法國文化和文化名人卻興趣倍濃。巴恩斯對福樓拜的崇拜在其處女作《倫敦郊區(qū)》中就已顯現(xiàn)。在小說的第一部分,年少的克里斯托弗周末隨家人去拜訪叔叔亞瑟,隨身帶的就是“袖珍版的福樓拜的《庸見詞典》”。在第二部分的結(jié)尾處,克里斯托弗羅列需要帶回英國的東西時,就有一本福樓拜的小說:“我口袋里的是我剛開始讀的一本書,《情感教育》?!?984年出版的膾炙人口的《福樓拜的鸚鵡》可說是對法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大師福樓拜生平的追述。它通過敘述者喬弗瑞·布瑞斯維特對真實鸚鵡的追尋(模仿巴恩斯的真實遭遇)來重建福樓拜的生活。在小說第二章“年表”中,巴恩斯并置了三個相互矛盾的福樓拜生平的版本。第一個是正能量的積極的版本,第二個是負面的描寫,第三個是中立的福樓拜文章的摘抄。小說中還混雜了傳記,回憶錄,文學評論,虛構(gòu)敘事等等相異的文學體裁,試圖還原給讀者一個立體的,多面的福樓拜。
在2002年出版的散文集《有事要說》中,巴恩斯把精力全部獻給了19世紀晚期的法國著名藝術(shù)家。該部著作前半部分涉及有詩人,比如,夏爾·波德萊爾、史蒂法納·馬拉美,作家鮑西斯·維昂、畫家居斯塔夫·庫爾貝、愛德華·馬奈和埃德加·德加等。第二部分整個的是關(guān)于福樓拜的傳記,對福樓拜作品的評論,及對由其作品改編的電影的評論。如希拉里·斯伯林指出的,這些散文“是對從戲劇、自行車賽、唱歌到寫作等等領(lǐng)域所具有的法國性成熟和高雅的廣博、敏銳和漸增地權(quán)威式的敬意?!盵5](PA3)巴恩斯在這部作品的前言里就已說明,他“不斷追溯的文化期間就是大約1850~1925年,從現(xiàn)實主義的高潮到現(xiàn)代主義的裂變?!痹?013年出版的回憶錄《生命的層次》中的第一部分,巴恩斯講述了空中攝影家和熱氣球飛行員先驅(qū)納達爾(1820~1910)飛越英吉利海峽的故事。早在1989年巴恩斯發(fā)表的又一重要著作《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的第五章中,他插入了一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先驅(qū)籍里柯(1792~1824)的名畫《梅杜薩之筏》,且第五章的第二部分就是對畫作的評論。巴恩斯品評了藝術(shù)對史實的串改,藝術(shù)作品背后的權(quán)利因素及藝術(shù)作品所傳達意義隨歷史流變的特點。在2015年,巴恩斯出版了另一部散文集《睜著一只眼:關(guān)于藝術(shù)的文章》,其中就專門有對籍里柯畫作的評論。這部新作總結(jié)性地展現(xiàn)了巴恩斯對傳統(tǒng)藝術(shù),尤其是法國藝術(shù)從浪漫主義到現(xiàn)實主義再到現(xiàn)代主義時期的發(fā)展軌跡的追尋。林林總總,都圍繞在法國文化藝術(shù)圈內(nèi)。
以上所列舉的僅是巴恩斯眾多作品中相對突出的對歷史人物和傳統(tǒng)藝術(shù)進行描寫和探討的文章和片段。巴恩斯對歷史人物和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強烈興趣,促使他筆耕不輟,新作迭出。然而更令人矚目的還是巴恩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性質(zhì)的巨大興趣,這使他繼《福樓拜的鸚鵡》大獲成功后又創(chuàng)作出一部部飽受稱贊的佳作:《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豪豬》、《英格蘭,英格蘭》、《亞瑟和喬治》以及《終結(jié)的感覺》。
巴恩斯比較感興趣的歷史事件大多發(fā)生在20世紀。除了《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第五章里發(fā)生于1816年的梅杜薩戰(zhàn)艦失事事件,和第三章中中世紀法庭對木蠹蟲審判的庭審記錄,其他所涉及真實歷史故事均發(fā)生在20世紀。比如第四章“幸存者”中所寫的“第一次大事故”,就是指1986年4 月26日切爾偌貝利核電站大爆炸。第七章“三個簡單的故事”中的第三個故事取材于“戈登·托馬斯和麥克斯·摩根-茨威格合著的《亡命之旅》”,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夕猶太人的大逃亡丑聞。
在蘇聯(lián)解體后,中歐政局動蕩之際,資本主義新政權(quán)即將接管國家主權(quán)之時,巴恩斯于1992年發(fā)表了《豪豬》,深切地表達了對國家動亂下,人民生活困苦的關(guān)切和同情,也揭露了所謂國家正史背后隱藏的權(quán)利這一幕后推手。雖然在小說中運用假名和虛構(gòu)的地域,巴恩斯在一篇文章中自己就爆料“對前國家領(lǐng)導人的審判……實際發(fā)生在保加利亞?!盵6](P5)雖然《豪豬》取材于真實歷史事件,從“地方志”中尋找素材,巴恩斯卻堅決聲稱這部著作主要是想象的產(chǎn)物。然而,就連保加利亞人民都把它當作一部真正的歷史作品,無法劃清小說中真實和虛構(gòu)的界限。[6](P5)在巴恩斯用相對傳統(tǒng)的手法寫就的歷史著作中,真實與虛構(gòu)之間的界限總是模糊不清。類似的還有巴恩斯在2005年出版的歷史小說《亞瑟與喬治》。這是巴恩斯根據(jù)稀少的史料發(fā)掘出的早已被人遺忘的英國愛德華時期印度裔律師喬治·艾達吉被冤枉入獄及亞瑟·柯南·道爾爵士幫助他恢復名譽的事件。巴恩斯根據(jù)有限的歷史記錄卻能把柯南道爾爵士的生活和情感描繪得細致入微,致使專門研究柯南道爾的傳記作家都對巴恩斯描寫的“真實性”大為稱贊。在這部作品中,真實和虛構(gòu)的界限又被逾越了。這兩部作品都著力表現(xiàn)歷史和權(quán)利之間的關(guān)系。根據(jù)??滤?,權(quán)利無所不在,權(quán)利控制著知識的生產(chǎn)和傳播。正是《豪豬》中新近掌權(quán)的資產(chǎn)階級政府,運用手中的權(quán)利制造虛假的指控和證據(jù)來對抗原共產(chǎn)黨主席,創(chuàng)造歷史“真實”;也正是因了他們手中的權(quán)利,才得以制造輿論,在民眾中樹立他們正義和光明代言人的身份。同樣地,由于手中的司法權(quán),才使《亞瑟與喬治》中種族歧視思想根深蒂固的白人法官顛倒黑白,使喬治·艾達吉含冤入獄。
除了以上提到的歷史和虛構(gòu)的關(guān)系,歷史和權(quán)利的關(guān)系,歷史的其他性質(zhì)巴恩斯在他的多部著作中均有表現(xiàn)。例如,在《福樓拜的鸚鵡》中,巴恩斯借助敘述者喬弗瑞·布瑞斯維特,一個醫(yī)生和福樓拜愛好者,去認證哪一只是真正的當年福樓拜寫作《一顆單純的心》時從博物館借出的鸚鵡來反思:“我們怎樣才能抓住過去?”一開始布瑞斯維特就指出:“關(guān)于福樓拜的東西所剩不多。他雖然去世才一百年多一點,但有關(guān)他的記錄全在紙張上?!睆浬⒃谛≌f中的福樓拜作品中的摘抄,他的朋友和福樓拜傳記作家所寫的有關(guān)他的傳記和回憶錄,甚至當代學者對福樓拜作品的批評都表明,要想了解福樓拜,還原歷史人物的生活只有借助于文本。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在《政治無意識》中就已表明:“歷史不是文本,……但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們?!盵7](P35)但布雷斯維特同時也指出任何表面看來客觀的歷史記錄“不過是裝成國會報告的自傳小說”。所以在布雷斯維特確認福樓拜對愛瑪包法利(福樓拜小說《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的眼睛顏色描寫的可靠性的同時,他也告誡讀者督康(福樓拜的好友)的包法利眼睛的版本是“八卦的,自負的,自以為是和不可信任的”。巴恩斯在揭示歷史的文本性的同時也質(zhì)疑了文本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歷史記錄和歷史文本首先是歷史記錄者對史實的選擇和解讀的結(jié)果,其中必然包含著記錄者主觀的感情和喜好以及其所生活時代的印記。歷史寫作也要用到文學寫作的修辭手法和技巧,所以海登·懷特說寫歷史如同寫小說,是“一個詩意的過程”。[8](P125)歷史既有文本性又有虛構(gòu)性。在小說的最后,布雷斯維特也沒能確認兩個福樓拜紀念館中的鸚鵡哪一只為真。小說最后以一句話單獨成段作為結(jié)尾:“或許它就是它們中的一個。”來強調(diào)過去的不可確定性。
《福樓拜的鸚鵡》中所暴露的歷史的文本性、虛構(gòu)性和不確定性等特征在巴恩斯的多部歷史著作中都有出色的描寫。巴恩斯在其后的關(guān)鍵作品中也揭露了歷史的其他特性?!妒侄种徽率澜缡贰反蚱屏藗鹘y(tǒng)世界歷史按時間順序描寫的方式,雜揉了不同時期的虛構(gòu)故事和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故事,體現(xiàn)了歷史的斷裂性和碎片性。小說以不斷出現(xiàn)的諾亞方舟為主線展現(xiàn)了人類史上不斷上演的災難,擊碎了傳統(tǒng)的歷史線性發(fā)展觀。用動物的視角和女性的視角敘述歷史也表明了歷史的多元化。在《英格蘭,英格蘭》中,佩特曼用英國歷史遺跡匯聚成的主題公園打敗了真正的英國,表明了巴恩斯對新千年之際英國前途的擔憂。巴恩斯在這部小說中也重新審視了英國的民族性,同時提出國家歷史的虛構(gòu)性。在《終結(jié)的感覺中》,巴恩斯再次探討了“什么是歷史”。他也指出記憶機制的欺騙性和自我保護性,因此由記憶構(gòu)成的個人歷史就充滿了謊言。要想建構(gòu)真實的自我,人必須要敢于解構(gòu)自己,通過真實的歷史文本和調(diào)查取證去還原自我。
由于巴恩斯的多產(chǎn),本文只提取他最為讀者和評論家所稱贊的作品以及他對歷史問題的闡述最為突出的作品加以討論,目的是使讀者對巴恩斯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歷史主題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從巴恩斯處女作中歷史意識的壓制,到2015年最新作品專注探討傳統(tǒng)藝術(shù),讀者可以意識到巴恩斯對歷史的興趣是有針對性的,逐漸增強的,逐步深化的;對歷史的理解是深刻地,獨到地;對歷史的追尋是堅定地,細致地。巴恩斯雖已步入暮年,但其創(chuàng)作精力仍然十分旺盛,他對歷史的興趣下一步將引導讀者去向哪里,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Billen,Andrew.“Two Aspects of a Writer.”[N]Observer Magazine,7July,1991.
[2]Pateman,Matthew.“Julian Barnes and the Popularity of Ethics.”Postmodern Surroundings. [C] (ed.)Steven Earnshaw. AmsterdamandAtlanta,GA:Rodopi Press,1994.
[3]Sesto,Bruce John. Language, History and Metanarative in theFictionofJulianBarnes[M]Amsterdam:PeterLang,2001.
[4]Guignery,Vanessa and Ryan Roberts (eds). Conversations with Julian Barnes. [M] Mississippi: 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2009.
[5]Spurling,Hilary.“In Full Feather”.[N] Daily Telegraph.19 Jan.2002.
[6]Barnes,Julian.“How Muchis Thatin Porcupine?”[N]The Times,24Oct.1992.
[7]Jameson,Fredric.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asa Socially Symbolic Act. [M]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8]White, Hayden. Tropics of Discourse: Essays in Cultural Criticism.[M]Baltimoreand London: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責任編輯王占峰]
作者簡介:翟亞迪(1988-),女,河南漯河人,河南大學外語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收稿日期:2015-10-15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438(2016)2-0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