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北京100872)
?
試論柳永詞作的審美趣味
楊帥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北京100872)
[摘要]凄涼坎坷的人生際遇成就了柳詞獨特的審美趣味:它由最初的蘊藉清雅、行文瑰麗,漸漸變成了內(nèi)容俚俗、詞語塵下,再到最后變得雅俗共賞,達成了白話雅詞的藝術(shù)成就,走進了千家萬戶。
[關(guān)鍵詞]柳永;審美趣味;骫骳從俗;雅俗共賞
明代正德年間張綖在做《詩馀圖譜》的時候,曾經(jīng)將宋詞風格進行過分類:“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辭情醞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盵1]其后嘉靖年間的徐師曾也在《文體明辨序說》中指出:“至論其詞,則有婉約者,有豪放者。”[2]此后,世人遂將宋詞分為以上兩派,并把柳永歸為婉約一派。但是“婉約”二字,卻無法盡顯柳詞之運筆風流和意象萬千,也無法充分表達柳永有別于其他婉約派詞人的審美趣味。
柳永青少年時期在京都度過了十年時光,這期間他看到了滿目繁華,也寫了一些辭藻華麗之作。曾以“太倉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席對”歌頌治世,也曾書“鳳樓十二神仙宅,珠履三千鹓鷺客”感嘆繁華。但此時的柳永,出于想要獻詞登第的目的寫下的《玉樓春》這一系列詞作,雖用詞華美,蘊藉雅致,但并沒有有別于他人獨特的審美趣味,也遠不如他后來的作品動人。
柳永詞風的轉(zhuǎn)折始現(xiàn)于他初次參與進士科考落第之后?!耳Q沖天·黃金榜上》[3]便是他科考落第后的一紙“牢騷言”,書寫著他的身世飄零之感及心中郁悶之氣,在宋元時代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反響。其中“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換了淺酌低唱”等詞句流露出文人士者與統(tǒng)治者分離、跟歌妓等下層人民接近的思想傾向,也因此廣為傳頌。從中不難看出柳詞的感人之處,已不在蘊藉而在直白,在他那毫不掩飾的真情流露??v觀全文,從“偶失龍頭望”,到“爭不恣狂蕩”,柳永對于“明代暫遺賢”這一遭遇做出了自己的抗爭。他要“偎紅倚翠”、“淺斟低唱”,他要流連坊曲去過那種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齒的放蕩不羈的生活。因為心中充滿著憤懣,所以要用極端的言辭去對抗,遂有上述驚人之語。此時,柳永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了與主流社會相左的意向——圣明治世當是朝野無遺賢,但他卻說“暫遺賢”;名落孫山之后應(yīng)當懸梁刺股、聞雞起舞,但柳永卻偏偏要流連樂坊。因而這首詞是他科考失利、仕途坎坷的開端,也是他走進巷陌、形成自己獨特審美趣味的詞作風格的伊始。
京都的繁華曾開闊了他的視野,也為他的作品增加了素材,更賦予了他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的能力——他并非沒有見過大雅之美的俗人,他見過繁華,也描繪過京都的繁華和貴族的奢侈生活,如《看花回》、《笛家弄》、《傾杯樂》等。但是科考落第飄零落魄之時,卻漸漸發(fā)現(xiàn)原來尋常巷陌、普羅大眾的美也有一番張力,這也開啟了他官場失意后長期仆仆風塵,奔波于下層人民之中,公然去填寫被統(tǒng)治階級輕視的“艷曲”創(chuàng)作之旅。
柳永從青年落第到中年出游之間,就一直混跡在京都的煙花柳巷、市井人家之中。這種飄零曲坊的蒼涼生活經(jīng)歷,使得柳永的詞作變雅為俗,俗得真實,俗得可愛。卻也因有悖于當時的主流詞風,備受非議。王灼在《碧雞漫志》卷二中曾經(jīng)評論柳詞說:“淺近卑俗,自成一體,不知書者尤好之。余嘗以比都下富兒雖脫村野而聲態(tài)可憎?!盵4]李清照也曾批評柳永:“雖協(xié)音律,而詞語塵下?!盵5]而陳師道更是在《后山詩話》中給柳詞貼上一個摘不掉的標簽——“骫骳從俗”。[6]這些批評者們一致而鮮明地對于柳詞所展現(xiàn)出的世俗化的審美傾向表示不齒。
在這段人生歷程中,歌妓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宋代的歌妓制度延續(xù)的是唐制,而唐代人認為奴婢與畜產(chǎn)無異,因此在當時歌妓的社會地位與奴隸無異——宋朝雖然有不少士大夫和歌妓有風流韻事,但是他們卻不曾正視、尊重她們,而柳永則不同,表現(xiàn)出難能可貴的平民意識。
柳永在塵世間游蕩之時,結(jié)識了心娘、佳娘、蟲娘、酥娘等舞姬,漸漸變成了女性的藍顏知己,這個獨特的身份和視角使他看到了不同的美:女性不再是一個或賢淑或溫婉的符號,而是有著不同的經(jīng)歷、個性的鮮活個體。他的關(guān)懷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熟悉的女性,也分給了他并不熟悉的在紅塵中掙扎的女子。他或者代女性陳詞,或者作為情郎出現(xiàn),描述他所看到的煙火紅塵。如:《浪淘沙令·有個人人》[7]中柳永用詞口語化、描寫生動,使得一個蹁躚起舞的歌女躍然紙上。在最后一句,柳永寫到“應(yīng)是西施嬌困也,眉黛雙顰?!贝司淇此茮]有什么亮點,但卻正是他與很多其它詞人的不同之處,他看到了歌妓作為一個人的困倦苦悶,而不僅僅是一個解悶的工具。這使他骫骳從俗的審美情趣中,充滿著濃濃的人文關(guān)懷。
此外,由于北宋年間市民社會的逐步形成,人們的思想出現(xiàn)了轉(zhuǎn)變,女性個人意識漸漸覺醒,新的審美方向產(chǎn)生了。歌妓們?yōu)榱诉m應(yīng)這種需求,開始更多地展現(xiàn)婚姻和愛情類的題材,柳永有很多詞作反映了這種新的審美情趣,充斥著閨閣私語、兒女情長,而這些作品中用詞就更加通俗,一如有情男女在竊竊私語,充滿生活趣味,也難怪“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秋月夜·當初聚散》[8]描寫的就是男女雙方再次不期而遇之后,傾訴思念許下誓言。面對生活中的聚散,柳永從來都是直抒胸臆:“當初聚散。便喚作、無由再逢伊面。近日來、不期而會重歡宴。向尊前、閑暇里,斂著眉兒長嘆。惹起舊愁無限?!彼膬?nèi)心似乎總裝滿著女人的愁緒:“盈盈淚眼。漫向我耳邊,作萬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難見。待信真?zhèn)€,恁別無縈絆。不免收心,共伊長遠?!?/p>
以上詞作屬于代女性陳情的代言體,為柳永在民間贏得了好評,但卻使得士人階層對其極為不屑。這些詞作真情流露通俗易懂,但在封建社會中卻因其內(nèi)容直白、大膽而一直被認為是“淫冶謳歌之曲”。士大夫紛紛對柳永這句“針線閑拈伴伊坐”的表述嗤之以鼻,對于柳永此類詞作評價為“詞語塵下”、“骫骳從俗”。但是客觀的來說,這些詞作不論是在所述內(nèi)容上還是藝術(shù)手法上,在古今詞作中都可謂新穎而富有感染力,視角貼近生活,通俗生動又質(zhì)樸真實。
柳永畢竟生于仕宦讀書之家,其“三變”的初名,就寄托著家人對于柳永的殷殷期待,這份期待讓柳永一生都沒能走出追逐名利的愁城。即便是在京城留戀坊曲的十年里,詩人也未真正放下“學而優(yōu)則仕”的執(zhí)念而常感失落寂寞。年過不惑終于中舉,卻于臨軒放榜時被皇帝除名,于是柳永慘然離京,另尋出路:去江南吧,那里有煙柳畫橋,那里更有改變命運的期許,因為他去拜謁江南名流,或許能得賞識,再赴仕途?
在這場無盡的飄泊羈旅中,柳永依舊沒有走出為官做宰的追求——他一路都在為途經(jīng)都會的太守做諛頌權(quán)貴的干謁詞,以追求仕宦官途。他在蘇州寫下了《永遇樂·天閣英游》,金陵做出了《木蘭花慢·古繁華茂苑》和《吳鷓鴣·吳會風流》,到了杭州寫出了千古名篇《望海潮·東南形勝》。
然而諸般干謁詞作依舊沒能改變柳永的命運,此后柳永的作品中越來越多地展現(xiàn)出人生遲暮、窮途末路的悲苦之情。命運沉浮中的掙扎矛盾、失落無奈卻成就了他的詞作,使他漸漸走向了雅俗共賞的大成境界。他旅途所做《望海潮》、《雨霖鈴》等詞,展現(xiàn)了他已然可以嫻熟地運用樸素的辭藻描繪悠遠的情意,此后他對于長調(diào)的把握更加嫻熟,審美趣味也不再走極端,而是追求一種雅俗共賞的和諧,創(chuàng)作出了不少“白話雅詞”。
《雨霖鈴·寒蟬凄切》既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也是柳詞和宋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更是他雅俗共賞審美情趣的巔峰之作。
詞牌《雨霖鈴》,蓋取唐時舊曲翻制。據(jù)《明皇雜錄》云,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安史之亂于蜀中,在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9]。這本就是寄托愁思的舊曲,遇上漂泊羈旅的柳永,更添凄美之音。詞中所用的言辭依舊淺白,但是情感流露自然,連批評柳詞之人,也為之折服,謂之“精金粹玉”。這首《雨霖鈴》被認為是他樂府詩集的壓軸之作,至此柳詞之美已經(jīng)掙脫辭藻韻律的束縛,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
《鳳棲梧·佇倚危樓》[10]也是柳永雅俗共賞的白話雅詞的佳作,“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等把詞人漂泊異鄉(xiāng)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熔鑄在一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則道出了戀人間的離愁別緒與堅貞不渝的情感。這也代表了柳永審美趣味的成熟狀態(tài)——柳永可以用淺白的詞句描摹普通人細膩的情感。這份感情不需要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來襯托,它只是普通人所經(jīng)歷的普通情感;這份感情也不需要借助典故或者是華麗的詞藻來表述,只用平淡的文字就可以描述深遠的情境。
柳永是首位大量創(chuàng)作慢詞的詞人,他改變了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tǒng)天下的地位,使慢詞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之中,更拓展了詞的承載能力。平民布衣的悲歡喜樂真正成為了詞作的主題,而不再是士大夫宦海沉浮、參悟人生的陪襯。
宋朝人重文輕武,皇室優(yōu)待士人,使得士大夫注重生活享受,注重生活情趣,形成了宋代獨特的審美。在當時,審美不再推崇長河落日、飲馬南山的壯闊,而是更加喜歡庭院深深、花褪殘紅的生活情趣。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平淡”“自然”“本色”一類審美偏好成了宋代人審美的重要標準。
北宋的詞人以《花間集》為正宗,并用他們審美的理想“本色”稱之。但花間詞其實也不離閨情愁怨,從這個角度來說柳詞實際上恰恰傳承自花間詞,是花間詞的發(fā)揚。只是柳永卻將詞作中美的鏡頭由鐘鳴鼎食的貴族淑女,轉(zhuǎn)向了煙花柳巷的歌妓舞女,并且他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俯視這些女子,而是嘗試融入她們,從她們的視角來描述衷情,因而內(nèi)容更加俚俗直白,詞語也潑辣塵下,少了世人推重的“似直而紆,似達而郁”[11]的“骨秀”[12],改變了詞的審美內(nèi)涵和審美情趣。這是柳永被批評最多的地方,也正是柳永詞作審美情趣的獨到之處。
柳永的詞作在當時被文人們鄙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格調(diào)低俗,與世人推崇的“平淡”“自然”“本色”不相符。時人認為其詞作格調(diào)低俗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文字淺白俚俗;其二所述內(nèi)容俗艷。其實時人對他文字的不滿主要源自對其內(nèi)容的不滿,因為當時很多詞人,如晏殊、晏幾道等也用了淺白俚俗之語,但是,所描述的內(nèi)容與思想?yún)s符合了士人審美——多是參禪悟道、曠達之作。而柳永卻用太多的筆墨潑辣前衛(wèi)地描述了女性和愛情,如此格調(diào)不為士人階層所喜。
在語言運用上,柳永擅長用清新的語言描寫傳統(tǒng)的雅詞,但是他也擅長駕馭俚俗淺白的民間用語,來展現(xiàn)市井的生活。柳永以歌姬舞女的口吻寫了太多的綺羅香澤、怡紅快綠,這與晏殊、歐陽修、李清照等人蘊藉雅正、委婉清新的追求大相徑庭,也使他的作品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和審美趣味,不會和其它詞人的作品“亂楮葉”①。
藝術(shù)作品的感染力來自作者真情的流露,作者真情的流露源自真實的人生體味和恰當?shù)拿枋?,柳永真正走進秦樓楚館、街巷人家,感悟到了百姓的悲喜,并選擇最恰當?shù)难赞o來展示它們,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審美情趣,使得柳永和柳詞在文壇擁有了特殊地位。
注釋:
①《韓非子·喻老》篇,比喻模仿逼真。此處指唐五代至北宋詞作語言風格極為相似,難以分辨。
參考文獻:
[1]周雯.張綖詞學研究[M].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58.
[2]龔兆吉.歷代詞論新編[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4.222.
[3][7][8][10]羅立剛.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181,73,52,61.
[4]王灼.碧雞漫志(及其他三種)[M].秦皇島市:中華書局,1991.11.
[5]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Z].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254.
[6]何文煥.歷代詩話[A].陳師道.后山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310.
[9]鄭處誨.明皇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4.46.
[11]陳廷焯.白雨齋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7.
[12]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5.16.
(責任編輯:郭偉宏)
作者簡介:楊帥(1994-),女,山東平原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2012級學生。
收稿日期:2016-03-18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416(2016)02—01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