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運蕾,俞琳娜
(山東大學(威海),山東威海264209)
?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臧運蕾,俞琳娜
(山東大學(威海),山東威海264209)
[摘要]當前,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往往容易忽視大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微時代”的迅速發(fā)展和微博、微信等平臺的迅速普及,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拔r代”的到來是一把雙刃劍,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樹立緊跟“微時代”的先進理念,堅持微平臺與傳統(tǒng)模式相結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微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利用微平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關鍵詞]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應用,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逐漸普及,標志著“微時代”的到來?!拔r代”的迅速發(fā)展,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在“微時代”的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于“微時代”對學生產生的影響評估有所滯后,忽視了微博、微信等相關微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沒有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方便快捷的特點,也因此導致了“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缺乏吸引力、信息更新速度不夠及時、信息傳播的質量參差不齊等弊端。如何利用“微時代”下的教育新形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內容,加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長期以來,雖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改革與創(chuàng)新,但是在傳統(tǒng)的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方面,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涉及大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對于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自身學習、生活、心理、就業(yè)等方面的問題,聯(lián)系的不夠緊密。大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僅僅依靠講大道理很難解決。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往往容易忽視大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排斥和逆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難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大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思想現(xiàn)狀和利益訴求,不能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開展針對性的教育,無法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甚至會出現(xiàn)打擊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微時代”背景下,網絡的迅猛發(fā)展加劇了各種思潮的相互碰撞,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思維行為方式等都受到極大的影響。雖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在高校開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社會和高校對“微時代”的到來還缺乏足夠的重視。“微時代”的到來讓大學生們期待接受全新的教育方式,然而思想教育工作者卻沒有充分認識到利用微平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一直把傳統(tǒng)教育模式作為主要陣地,對“微時代”網絡特點和規(guī)律缺乏深入思考,定位模糊,觀念陳舊,教育理念不能及時更新,不能利用“微時代”的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些都影響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目前,部分高校也在努力利用網絡微平臺,開展各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與現(xiàn)實相比,還是存在形式呆板單調、技術創(chuàng)新不足、微平臺制作粗糙、語言枯燥乏味、缺乏特色、與學生互動少等問題,滿足不了大學生的需求,導致學生的訪問率極低。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應用,網絡虛擬空間不斷擴展,各類微平臺日趨成熟,功能也愈發(fā)強大。在此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越來越多地實現(xiàn)了網絡共享,內容更加全面,數(shù)量更加廣泛,信息傳播速度快捷迅速,互動性加強,很快收到了大學生的歡迎。大學生思想逐漸成熟,富有朝氣和活力,思維開放活躍,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具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和對新鮮事物的渴求,關注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微時代”環(huán)境下,崇尚個性的大學生們自主意識日益加強,可以自由的表達個人的思想。大量的網絡信息可以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也調動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學生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瀏覽、學習、分享教育資源,實現(xiàn)即時交流。這種新的載體使思想政治教育從現(xiàn)實走向網絡,打破了傳統(tǒng)的面對面或者僅限于課堂授課的方式,將單純的灌輸教育轉變?yōu)槎喾轿?、立體式的網絡互動模式,學生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交流思想,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感興趣的信息,學習環(huán)境相對輕松,學習氛圍比較愉快,調動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針對性和效率性。“微時代”的來臨,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內容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逐漸成為一種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微博、微信等相關應用的使用,使信息傳播的手段更加靈活多樣,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再像以往那樣受到時間、地域上的限制。這些新應用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可以將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給大學生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和全新的感受,受到大學生們的普遍喜愛。
在“微時代”的背景下,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和即時性使網絡上的信息數(shù)量迅速增加,大學生們從網絡上獲得大量信息,同時也在網絡上傳播各種信息。但是,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既有積極的、正能量的信息,也難免存在落后、腐朽的意識。有些負面的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造成了錯誤引導和沖擊,這無疑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輿論引導的難度,工作變得相對被動,不能及時掌握主動權,使主旋律教育受到沖擊,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通過微博、微信等發(fā)布和接收信息的速度和數(shù)量遠遠超出了教育工作者所能掌控的范圍,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優(yōu)勢,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及時跟進,去掉負面信息,那么必然將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大學生更喜歡通過各類微平臺獲得信息,甚至在信息量方面超過了教育工作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備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質外,還要不斷學習,緊跟形勢,與時俱進。這種新的形勢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樹立緊跟“微時代”的先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網絡應用技能,既要在思想上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又要具備實踐經驗。“微時代”的發(fā)展對大學生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戰(zhàn)略的高度認識“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轉變觀念,沖破僵化陳舊的思想意識,讓微平臺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樹立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時代”的主導地位,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在新環(huán)境下,要全面及時地了解“微時代”下的網絡技術,加強理論探索,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經驗和不足,豐富理論體系,確保有效性和前瞻性。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去對待和研究“微時代”條件下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用先進的理念進行“微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堅持微平臺與傳統(tǒng)模式相結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勢,將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網絡的發(fā)展,越來越受到時空的限制,影響了大學生的參與度。而利用微平臺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豐富微平臺的內容,還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面。利用微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年級、專業(yè)、個性的差異,提高了大學生參與的熱情,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面,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創(chuàng)新“微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微時代”背景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需要相對穩(wěn)定又需要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鞏固加強理想信念和主題教育的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微時代”的特點,對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整合和創(chuàng)新,使大學生從微平臺獲得各種各樣的成才成長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識,幫助其自身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選準切入點,發(fā)揮優(yōu)勢,設計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平臺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微平臺互動活動。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結合自身情況,運用微媒體,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與大學生共同分享和探討社會熱點、焦點,解答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四)利用微平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在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既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需要,也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發(fā)展的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論述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充分利用微平臺引導大學生全面理解、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廣泛宣傳,引導學生自覺遵守維護道德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提升道德修養(yǎng),努力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上的目標。要通過微平臺的宣傳和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符合社會要求的價值觀念,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實現(xiàn)自身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方宏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童衛(wèi)豐.“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責任編輯:曹木易)
作者簡介:臧運蕾(1980-),女,山東濰坊人,碩士,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講師。俞琳娜(1992-),女,山東濟南人,大學學歷,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輔導員。
收稿日期:2016-02-1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416(2016)02—0068—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山東省青少年研究規(guī)劃課題《“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觀念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引領策略研究》(項目編號:SDYSB15037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