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林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南昌330013)
網絡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陳旭林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南昌330013)
網絡微時代的普及和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對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個人觀和政治觀等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網絡微時代的背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因此,我們需不斷的適應新形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變化和改革,努力的開拓和探索網絡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和新思維,促進網絡對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作用。
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挑戰(zhàn);機遇
1.1 西方國家對中國推行“和平演變”戰(zhàn)略,試圖利用網絡信息影響我國正確思想政治價值觀的形成
西方國家,例如美國,作為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信息發(fā)展較快,中國作為發(fā)展中社會主義國家,樹立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國家所倡導的思想價值觀有所區(qū)別。但是西方大國利用網絡微時代的背景對我國公民的思想觀念進行滲透,給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挑戰(zhàn)。(1)網絡微時代背景為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對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zhàn)略提供方便和機遇。由于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最迅速的社會主義國家,西方資本主義大國一直視中國為強敵,他們制定出針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戰(zhàn)略方針,不斷的對我國滲入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和價值觀、人生觀。利用網絡微時代的傳播的快捷,對我國公民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形成進行扭曲和瓦解。(2)西方大國利用網絡信息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擴張和入侵,基于他們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高超的科技技術,刻意拉大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信息技術的差距和壟斷高科技信息資源,試圖于全球推行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和政治理論。(3)網絡的跨地域跨空間的特點使得西方大國大力推崇他們的思想教育觀,例如,性自由,傳播糜爛錯誤的思想,對我國大學生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樹立了壞的榜樣,對我國優(yōu)良的社會文化和社會文明的傳承產生消極的作用,影響了我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的形成。
1.2 網絡微時代的負面信息阻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
1.2.1 網絡微時代是個虛擬化的背景,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社會現象發(fā)生,在一些方面影響了高校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的開展。雖然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是網絡卻可以發(fā)揮其虛擬的優(yōu)勢并將虛擬的信息逼真化,例如,網絡游戲,高校學生處于貪玩的年齡段,自控能力不高,容易出現玩物喪志的狀況,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不利于高校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與此同時,部分高校學生長期處于網絡微時代的虛擬環(huán)境,與現實環(huán)境脫節(jié),容易形成自私、自負、不善于交際的不良性格,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增加難度。
1.2.2 網絡微時代背景下缺乏完善和成熟的網絡法律制度,高校學生利用網絡違反法律和不道德的行為越來越多,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顧此失彼,疲于應對,卻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解決此問題。網絡的隱蔽性和虛擬性,為公民提供了廣闊的言論自由的平臺,導致網絡微時代的無效信息、虛假信息遍布,網絡信息的大肆宣揚容易造成對他人的人身攻擊,侵犯肖像權、知識產權等隱性犯罪行為,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造成惡劣的影響。因此,必須不斷的加大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以提升高校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觀。
1.2.3 網絡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高素質工作者。網絡微時代傳播的信息具有高黏度和沖擊力,短時間內就能博取民眾的眼球和關注。其網絡信息涉及面廣,包含了文化的千羅萬象,是知識的海洋,最重要的是網絡信息更新快,雜。因此,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高深度的思維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充分的利用網絡微時代的特征和優(yōu)勢,促進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進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對高校教育的效果起直接作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一般掌握更多的權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升了教育者在高校學生心目中的知識形象和教育地位,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但是,隨著網絡信息的普及和發(fā)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掌握的信息可能相同,甚至新一代的高校學生接觸的信息多于教育者,因此,削弱了教育者在高校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
2.1 加強高素質思想教育工作者隊伍的創(chuàng)建
高素質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需具備這些素質——思想素質、政治素質、知識素質和專業(yè)素質,網絡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者還有一項必不可缺的素質——網絡信息素質。即思想教育工作者需具備敏銳的網絡信息嗅覺、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和高尚的網絡信息道德觀。因此,高校應重視對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培養(yǎng),創(chuàng)建一只包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網絡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維護者的團隊。這只團隊不僅應具有豐富博學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專業(yè)的思想政治理論涵養(yǎng),還應具有熟練地網絡信息技術能力。高校應不斷的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和網絡技術的培訓,不斷的改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團隊結構,避免腐敗懶散的現象發(fā)生,積極的宣傳高校的校園文化、師資力量等以吸引一批的高素質的既具有高度思想政治覺悟又具有熟練網絡技術的新型人才,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幫助。
2.2 改進傳統(tǒng)的“兩課”思想政治教學模式
兩課指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網絡微時代背景下,需不斷的充實“兩課”的內容,始終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把“兩課”的課本理論知識制作出具有趣味性、思想高度的數字化的學習資源,便于學生的自主、交互和協(xié)同式的學習。網絡教學較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更形象和具體,利用網絡教學多媒體工具,可將復雜的知識點簡單系統(tǒng)的呈現、抽象的知識點具體直觀的表達、枯燥的知識點增添一定的趣味性,有利于高校學生思維的開拓,有效的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知識和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此外,高校可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開通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課程,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功能。學生積極的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還能指引學生正確的利用網絡資源,辨別網絡信息的好壞是非,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的覺悟能力。
網絡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面臨著挑戰(zhàn)和機遇。高校應以積極的心態(tài)認清網絡微時代給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并利用網絡微時代信息傳遞的快捷性、廣泛性和共享性,開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于此同時,高校應積極的引入具有純屬的網絡技術能力和豐富的思想政治知識的人才,便于適時的引導、監(jiān)督和規(guī)范高校學生的網絡行為和思想政治教育,為建設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貢獻。
[1]徐素華.論網絡時代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改革與開放,2011,06:41-42.
[2]郭嫄.論“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創(chuàng)新[J].南方論刊,2012,07:56-58.
[3]何碧如,何堅茹,葉柏霜,俞林偉.微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2,20: 85-87.
1004-7026(2016)15-007源-02
G64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5.055
陳旭林(1985.7-),男,漢族,湖北省黃岡市人,碩士研究生,應屆生,研究方向: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