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榮
架起我心中的五彩橋
文/王 榮
學校文化是關乎學校前途和命運、決定內(nèi)部活力和煥發(fā)成員生命活力的關鍵因素,學校的整體發(fā)展必須依賴積極的學校文化。重構學校文化是解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一個理性思考,是真正使學校教育回歸本真的基本途徑之一。
重慶市萬州區(qū)五橋小學創(chuàng)建于1921年,坐落在五橋老街香爐山下、五澗橋旁。現(xiàn)有教職工88人,31個教學班,1753名學生。當我滿懷憧憬地來到五橋小學時,擺在我面前的卻是這樣的場面:學校生均校地、體育場館硬件不達標,改擴建無期;由于無條件接受進城務工農(nóng)民工子女入學,考核一直處劣勢;教師結構性缺編嚴重,缺乏現(xiàn)代教育技術等專業(yè)人才,學校特色難以彰顯;歷史遺留的20名還未評小高的老師中40歲以上就有14人,評職晉級難,極大地挫傷教師工作積極性;雖是百年老校,但缺乏一種精神引領;加上師資隊伍平均46歲老齡化,多年的職業(yè)倦怠極大地制約學校發(fā)展。怎樣激發(fā)學校內(nèi)部活力,使學校走上良性發(fā)展軌道,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guī)ьI學校一班人,不斷分析學校優(yōu)勢與劣勢,努力尋求突破口。學校作為百年老校,積淀了豐富的優(yōu)秀文化。五橋小學原本因地域而得名,我欣然前往學校附近的五澗橋尋訪,當看到那座漂亮而古老的石拱橋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靜靜地仰躺在彎彎的小河上供人們踩踏時,我不由自主地將廣大師生的角色與之對應起來?!盀槊恳晃粠熒芷鹨蛔宀蕵颉笔俏易鳛樾iL的職責;教師則是通往學生心靈之橋的工程師,要在每一位孩子心中架起一座座五彩橋;而每個孩子,則要在教師的引領下架起自己心中的五彩橋,獲得“更全面健康發(fā)展,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凹芷鹞倚闹械奈宀蕵颉钡臉嬎季瓦@樣誕生了。
參加崗培班以后,在工作坊坊主謝定來校長的指導下,我將自己的小課題研究主題確定為《五橋小學學校文化重建》。2015年6月謝定來校長帶領工作坊一行到我校進行“學校文化建設診斷”活動。經(jīng)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肯定我們的“架橋”思路,建議我們把“架起我心中的五彩橋”作為學校核心主題文化,依托五澗橋、皂莢樹、香爐山等校園文化載體,做好學校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把“五彩橋”三個字做細、做實、做精,系統(tǒng)落實“五彩課堂”,經(jīng)營“五彩德育”,完善“五彩活動”,打造師生的“五彩人生”。
學校班子認真消化專家和伙伴們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挖掘學校文化底蘊,將學校文化建設與學校各項工作緊密結合,澆灌出能激發(fā)學校內(nèi)部活力的學校文化之花。自此,架橋成為五小人任性而倔強的決定;筑夢,成了我們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中層干部競聘中,我把學校文化建設的一些話題拋出來作為筆試和面試題引導大家思考。暑假給每位教師印發(fā)了一份《五橋小學學校文化診斷答題卡》,將它與常態(tài)的校本培訓活動結合起來,引領廣大教職工積極參與到學校文化建設重構的活動中來,為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組織行政一班人,認真梳理廣大教師關于學校文化的一些思考并進行提煉。將“架起我心中的五彩橋.讓人生出彩”作為學校核心主題,構建“五彩教育”理念,打造“橋”文化,組建“五彩團隊”,建設“五彩校園”,實施“五彩課程”,踐行“五彩德育”,為學生通往理想之橋,獲得更全面健康發(fā)展的“出彩人生”而努力。
為了實現(xiàn)“讓每一個孩子更出彩”的辦學目標,我們在“五彩橋”三個字上做文章,引導學生架起五座橋,讓“橋文化”深入學生幼小心靈,統(tǒng)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這五座橋分別是:
紅色夢想橋(五澗橋夢想) 紅色:鮮艷,激情,象征理想和信念。我校位于粗樸的五澗橋畔,多年來,無數(shù)五橋人懷揣夢想,不畏艱難,踏上這座橋邁向了外面精彩的大世界。五澗橋夢想,旨在對孩子們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引領孩子們在心中架起一座紅色夢想橋,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并將之與中國夢結合起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綠色品格橋(皂莢樹品格) 綠色:自然,健康,象征蓬勃的生命。五橋小學第一任校長彭志忠親手種下的那棵近百歲的皂莢樹被我們尊為校樹。百年來,無論經(jīng)受怎樣的風吹雨打,它都堅強地挺立在校園正中,為一代代五橋人遮風擋雨,默默見證著五橋小學百年的風雨滄桑,榮辱興衰。皂莢樹品格,旨在將抽象的立德樹人落實到具體的事物中,引導孩子像皂莢樹那樣樹立并踐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藍色習慣橋(香爐山習慣) 藍色:恬雅,寧靜,象征良好的習慣。我們學校背依香爐山,自古以來,香爐山人世世代代自覺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良好習慣。靠著這座山,無數(shù)老百姓在這里安居樂業(yè),香爐山下常聞書聲瑯瑯,香爐山的孩子從小就應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而,我們用“香爐山習慣”指代養(yǎng)成教育。
橙色能力橋(三自教育能力)橙色:活潑,明麗,象征快樂自信。我校地處城鄉(xiāng)接合部,近年來接收了大量的農(nóng)民工子女入學,留守兒童特別多。今年上半年,區(qū)教委為我們和紅光小學牽線搭橋,成立了“三自教育聯(lián)盟”,使我們在學生能力培養(yǎng)上目標更明晰,“自我教育,自能學習,自主發(fā)展”的“三自教育”理念在我們五橋小學同樣適用。架起三自教育能力橋,旨在通過三自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更全面健康主動地發(fā)展。
紫色特長橋(空聲竹韻特長)紫色:神秘,遐想,充滿創(chuàng)意和希望。為了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發(fā)展學生特長,打造學校特色,提升學校辦學品位。我們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空竹”作為學校體育特色項目,引入課堂,全校師生人人參與,強身健體,傳承和弘揚“空聲竹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架起我心中的五彩橋”這一核心理念文化深入廣大師生心中,廣大教師都明確自己作為“架橋人”的那份責任和擔當,廣大學生都朝氣蓬勃地為架起自己心中那座五彩橋,使自己更全面健康發(fā)展,通往“出彩人生”的目標而努力學習鍛煉,不斷成長進步。教師教育觀念變了,學生發(fā)展的目標明了,學校重新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課程文化促進了學生、教師和學校發(fā)展。著眼于“讓每一個孩子更出彩”的培養(yǎng)目標,我們使“架起五彩橋”“擁抱皂莢樹”“探尋五澗橋”等以一個年級一個主題的形式作為學校文化課程進入課堂和學科,豐富和擴展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內(nèi)涵。此外,我們還開發(fā)了系列校本課程,如勞動實踐課程“包包面”“做餃子”,體育特色課程“抖空竹”,藝術特色課程“合唱”等,使學校文化建設與每一個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與改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教學品位和追求教學風格相結合。
學校制度文化有力地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tǒng)。學生路隊制下,集會、做操、放學,一條條長龍為校園增添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就餐陪伴制下,連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都會情不自禁地跟為他盛飯的老師道聲謝謝,感恩教育就在這無聲的行動中收到實效。
師生行為文化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質、磨煉了校風、教風和學風。我們定期在教師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本培訓活動,在學生中開展體育藝術科技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提升了素養(yǎng),學生增長了才干,學校建設了文化。如抖空竹校本課程,如今這項體育活動成了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學校被萬州區(qū)非遺辦、區(qū)文化委授予“三峽空竹傳承培訓基地”,目前,市級課題《小學空竹校本課程開發(fā)與研究》正在申報,重慶市體育特色學??罩耥椖恳舱跍蕚溆又貞c市教委的評估驗收。
如今,學校文化建設成為學校全體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常態(tài)性的學校生活。我們把2016年確定為“心中有架五彩橋·課堂建設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已基本形成“團結進取,樂做架橋人”的校風,“博學多識,甘做引路人”的教風,“求多異思,爭當小能人”的學風。學校文化建設的重構作為學校生存與發(fā)展戰(zhàn)略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qū)五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