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祥
?
走進富有鮮活情境的歷史課堂
文/王玉祥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苯處熞胩岣哒n堂效率和質量,就一定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歷史課主要講的是過去的人和事,它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身”入歷史之中,營造一個個“鮮活”的歷史,學生就很容易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在講到甲午中日戰(zhàn)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在課件中穿插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黃海海戰(zhàn)的這一悲壯慘烈的歷史片段,只見學生屏住氣息、神情凝重:有的捏緊拳頭、滿腔悲憤,有的扼腕嘆息、淚流滿面……師生共同被民族英雄鄧世昌那種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氣概所深深震撼。
在教學《羅斯福新政》中關于社會福利這一政策時,出示相關材料讓學生了解美國在1929-1933年大危機下引發(fā)的高失業(yè)率等相關問題后,創(chuàng)設情境:假設現在同學們就是羅斯福政府的“智囊團”,請同學幫助羅斯福出謀劃策,如何解決三四千萬人的吃飯問題?學生在有了這種責任后,便有了主動探究的動力,紛紛利用自己已有的資料和積累的知識開動腦筋去“尋方采藥”。有人提出,政府當務之急就是給這些失業(yè)者和他們的家庭發(fā)放救濟金和生活必需品,先讓這些人填飽肚子,安撫他們的情緒;也有人提出,這些只是權宜之計,政府必須要想出一條長遠之計,與其直接給他們單純地發(fā)放救濟,不如用這些錢來投資建設公共工程,造學校、醫(yī)院、興建水利工程等,這樣就可以創(chuàng)造工作崗位,解決了養(yǎng)家的問題,又刺激了消費,帶動了生產……學生們既從中獲得歷史知識,又激發(fā)了求知欲。
在講《農耕時代的手工業(yè)》時,因為知識比較瑣碎,學生感覺枯燥無味,筆者設計了三個博物館展室(金屬冶煉、紡織、陶瓷),讓學生扮演講解員角色,各小組比賽看看誰是最優(yōu)秀的講解員。各小組立刻進入了激烈的討論和準備中,通過繪聲繪色的講演,既讓學生過了把導游癮,體驗了參與的快樂,又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兩次工業(yè)革命的成就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活情境:如果你們現在就生活在19世紀40年代(或19世紀70年代)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請介紹一下你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學生們的討論中,他們感受到了“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重大變革,體會到了工業(yè)革命的強大動力作用。
如在講授《“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這一課時,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鄉(xiāng)愁》,從廣播中傳出來的那種帶有磁性、飽含情感、富有節(jié)奏的男中音,以及屏幕上顯現出來的中國地圖和詩歌內容,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緒帶進了一個遠離祖國母親、游離在外的游子的情感世界中,從而為接下來新課的導入營造了一種濃濃的教學氛圍。
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fā)展》一課中,通過給學生講述一則故事《老人與夢》,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各階段發(fā)展的表現、原因等教學內容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父子創(chuàng)業(yè)的辛酸歷史中。在課堂的總結延伸中,筆者繼續(xù)利用這個故事進行引導,在故事《老人與夢》中,“夢”實指什么?故事中老人的“夢”因何而起,又因何而滅?當“夢”滅之后,中國經濟發(fā)展之路該往何處去?這樣在總結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同時,又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新課的欲望。
當然,教師在努力地營造課堂氣氛、打造鮮活歷史時,并不是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單純地“拼盤”,而是要注意目的性、真實性、思維性和開放性,讓學生帶著夢想走進課堂,走進課堂實現夢想!
(作者單位:山東省即墨市萃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