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雨 崔毅斌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河南鄭州450009)
河南省內鄉(xiāng)縣楊家凹石墨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評價
■周小雨 崔毅斌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河南鄭州450009)
內鄉(xiāng)縣楊家凹石墨礦位于朱陽關-柳泉鋪石墨成礦帶中段,區(qū)域內褶皺、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構造線總體方向為北西西向。區(qū)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震旦系陶灣群為一套變質程度普遍較高角閃巖相的中深變質巖系,是含石墨的主要地層。找礦前景良好。
墨礦地質特征
本區(qū)大地構造位置屬于秦嶺褶皺系東段,北秦嶺褶皺帶,區(qū)域內褶皺、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構造線總體方向為北西西向。
1.1地層
區(qū)域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元古界震旦系地層。震旦系是一套經歷了多期次變質作用和構造作用改造了的中深變質巖系,根據(jù)其巖石組合、變質變形特征及區(qū)域展布特征,分為陶灣群、寬坪群和二郎坪群。陶灣群為石墨礦賦存層位,該巖組原巖為一套碳酸鹽巖夾鈣泥質碎屑巖建造,巖性主要為各種大理巖夾少量斜長角閃片麻巖和長英質片麻巖等,該巖組巖石下部較普遍含有石墨及石英(或石英質巖石夾層),且鈣質含量相對較高,上部石墨含量減少,白云石含量增高。在該巖組地層中,已發(fā)現(xiàn)多個石墨礦點。
1.2構造
主要斷裂構造是朱—夏深大斷裂,此外,與主斷裂大致平行或相交的次級斷裂也較為發(fā)育。朱—夏斷裂是縱貫全區(qū)的主干斷裂,斷面走向305~310°,總體傾向南西,傾角65~77°,局部傾向南東,斷裂面沿走向及傾向均呈舒緩波狀之勢。由于該斷裂延伸長、斷面的擠壓破碎帶寬達數(shù)十至數(shù)百米,而且具明顯的糜棱巖化、硅化、千枚巖化,所以,素有豫西南深大斷裂之稱,斷裂性質屬壓扭性。
1.3巖漿巖
區(qū)域巖漿活動總體較為頻繁、多樣。主要發(fā)育加里東期和華力西期侵入巖,加里東期形成的巖石類型主要是基性巖類,如輝綠巖、輝長巖,以小巖株的形態(tài)產出,個別地段尚有超基性的脈巖;華力西期以巖基、巖株產出,巖石類型以酸性巖類為主體,主要巖石是黑云母花崗巖及似斑狀黑云花崗巖,巖體中普遍可見到閃長巖類的捕虜體;石墨礦化主要受華力西期巖漿活動影響,因該期花崗巖的侵入,把東部的礦化層或礦體分割得支離破碎,在西部由于本期侵入活動,導致溫壓變化,石墨產生重結晶,晶片增大并富集。
1.4變質作用
區(qū)內變質作用以區(qū)域變質作用為主,多期多相變質作用疊加明顯。陶灣群巖組為一套變質程度普遍較高角閃巖相的中深變質巖系。含炭建造雁嶺溝巖組遭受強烈區(qū)域變質作用,炭質組分重結晶、富集,形成石墨礦,控制了本區(qū)石墨礦的產出。
1.5區(qū)域礦帶及礦(化)體特征
礦區(qū)位于朱陽關—柳泉鋪石墨成礦帶中段(圖1)。屬于蛇尾~小岔溝石墨礦床成礦亞系列。該礦帶東西長100余公里,南北寬4-8km,已發(fā)現(xiàn)不同規(guī)模的礦(化)點81處,其中中大型礦產地10余處,如:小岔溝、楊連溝、橫嶺、獨埠嶺等,該帶為我省主要石墨成礦帶之一。該帶石墨礦化主要沿朱夏斷裂兩側分布,以火山溝組為主要的礦化層位,次為趕腳溝組地層。次級斷裂對礦體起破壞作用。
2.1地層
區(qū)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元古界震旦系陶灣群、上古生界信陽群、白堊—第三系及第四系,分述如下:(1)陶灣群(Z3):陶灣群為一套海相碎屑、碳酸鹽建造,是含石墨的主要地層。由上到下分為趕腳溝組和火山溝組。趕腳溝組(Z3g):巖性為厚層大理巖(局部有石墨大理巖)夾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片麻巖、黑云斜長片巖、鈣質片巖、鈣質石墨片巖、硅線石黑云片巖等,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鹕綔辖M(Z3h):主要巖性為絹云石英片巖、黑云(或綠泥)斜長片麻巖、鈣質石墨片巖、鈣質絹云綠泥片巖夾透鏡狀大理巖和炭質板巖等,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2)古生界(Pz):上古生界信陽群(Pz2)上部由綠泥片巖、絹云綠泥片巖組成,下部為綠泥片巖,含一層寬數(shù)十米的含礫絹云石英片巖。(3)白堊—第三系(K—R):白堊—第三系(K—R)由一套紫紅色砂礫巖層及粘土質砂礫巖層組成。(4)第四系(Q):第四系(Q)主要由砂質粘土、砂土和河流沖積礫石組成。
2.2構造
區(qū)內主要構造為馬山口背斜,其軸線從區(qū)中部穿過,核部為火山溝組黑云斜長片麻巖,兩翼為下古生界混合片麻巖。
2.3巖漿巖
礦區(qū)內未見大規(guī)模的侵入巖發(fā)育,僅有少量的巖脈出露,主要為黑云母花崗巖及似斑狀黑云花崗巖。
2.4礦(化)帶及礦點地質特征
區(qū)內已知的礦化體均賦存于馬山口背斜北翼的趕腳溝組地層中,礦化體呈不同方向的透鏡狀產出,礦石自然類型為片巖型?,F(xiàn)發(fā)現(xiàn)的礦點主要有22號、24號、30號。(1)22號礦點:礦點產于趕腳溝組地層中,礦化為結晶片巖,礦體透鏡狀,圍巖為大理巖,屬于片巖型鱗片狀晶質石墨礦,地表出露長約200m,寬5m,固定碳含量7.23%。(2)24號礦點:礦點產于趕腳溝組地層中,礦化為結晶片巖,礦體透鏡狀,圍巖為含石墨大理巖,傾向南西,傾角45°,局部直立,屬于片巖型鱗片狀晶質石墨礦,地表出露長約70m,寬8m,固定碳含量10%。(3)30號礦點:礦點產于趕腳溝組地層中,礦化為趕腳溝組云母片巖及云母石英片巖,圍巖為大理巖,礦體透鏡狀,屬片巖型鱗片狀晶質石墨礦,地表出露長約50m,寬10m,固定碳含量為13.6%。
(1)地層:區(qū)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震旦系陶灣群,為一套海相碎屑、碳酸鹽建造,是含石墨的主要地層。(2)構造:區(qū)內發(fā)育褶皺和斷裂構造,強烈的構造活動為成礦元素的活化、轉移、富集提供了有利的聚集空間及動力條件。(3)區(qū)內廣泛存在區(qū)域變質作用,多期多相變質作用疊加明顯。含炭建造陶灣群巖組遭受強烈區(qū)域變質作用,炭質組分重結晶、富集,有利于石墨礦形成。(4)區(qū)內發(fā)現(xiàn)有三個石墨礦點,屬片巖型鱗片狀晶質石墨礦,固定碳含量7.23~13.6%,平均含量10.28%。
綜上所述,內鄉(xiāng)縣楊家凹石墨礦位于朱陽關—柳泉鋪石墨成礦帶中段,礦區(qū)周邊有小岔溝、楊連溝、靳河、梁坪等石墨礦礦床,其中小岔溝經勘探為一大型石墨富礦。區(qū)內地層構造有利石墨礦的形成;總之,該區(qū)成礦地質條件良好,找礦潛力較大,遠景樂觀。
[1]曾慶光韓保國等.河南省盧氏縣朱陽關-鎮(zhèn)平縣柳泉鋪石墨礦帶1:5萬路線地質調查報告
[2]劉國范.朱陽關_柳泉鋪石墨成礦帶地質特征及成礦簡析河南省地礦局地調四隊
[3]張騰飛.河南省鎮(zhèn)平縣小岔溝石墨礦礦床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P61[文獻碼] B
1000-405X(2016)-8-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