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青+陳冬燕
那些名牌,那些曾經的支出標準,那些曾經被認為的超前消費,現(xiàn)在看多清貧啊……
瘋狂追求名牌和高檔化,以獲得虛榮性自我滿足,遺憾的是一些名牌常常坑人。
用瞬息萬變來形容服裝市場的發(fā)展變化,是最恰當不過。哈爾濱的服裝市場,今日已演變到瘋狂追求名牌、高檔化、款式多元化的階段。一時間,市場上到處充斥著來自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地的“領國際新潮”的名牌服裝:美國的“蘋果”牌、西德的“浪花”牌,香港的“高堡”牌,以及“金利來”、“銀利來”系列產品,應有盡有,但價格卻昂貴得驚人。美國的曼哈頓系列產品,一套西服1400元;香港外進的“老人頭”、“賓度”牌皮鞋賣到480元;法國巴黎的女式“3件套裙”一件就600多元。在一家商場,一位姑娘看到一件麻紗網扣衫與自己穿的顏色不同,便想再買一件。父親毫不猶豫地掏出兩張百元面值的人民幣滿足了她的愿望。用這位父親的話說:“為女兒買個喜歡,也是人生一大樂趣?!?/p>
據了解,敢于問津高檔服裝的大多是暴富起來的個體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家、承包人,還有主要依賴父母的講時髦的年輕人。自然,其中也不乏“貧困者”。某廠一位靠工資收入的小伙子,在全家人的幫助下,花500多元購買了一套金麒麟牌西裝。他說,青年人湊到一起,不穿名牌,自己總覺得寒酸、窮相,讓人瞧不起。紙醉金迷的夜總會,如名牌上衣配名牌領帶,名牌褲子配名牌皮帶,人長得再丑也感到生輝。會得到羨慕的眼光、微笑的敬煙、漂亮的舞伴。會享受到一種難以形容的自豪感和滿足感。一位生意人講,穿名牌服裝出門,會顯示自己闊氣,談買賣、住賓館會順利許多。
超前意識、虛榮心態(tài)、畸形心理,拉大了名牌商品價值與價格間的距離。一些名牌產品照樣不耐用。一個體業(yè)者說,他花300元買了雙世界名牌皮鞋,穿了一個月照樣掉底,200多元一條的皮帶,扎個一年半載照樣折斷。
人情風愈演愈烈,名目繁多價碼日高,使居民負擔日益加重
據調查,1989年上半年哈爾濱市居民人均贈送支出38元,這種越來越甚的人情支出有兩個特點。其一:名目繁多?,F(xiàn)在除婚喪嫁娶、逢年過節(jié)隨送禮之外,喬遷新居、生日壽誕、探望病人、調動工作、變換工種、職務晉升、看望產婦、搞文憑、評職稱、參軍、升學等都要請送。贈送價碼越來越高。以往送禮只限于煙酒罐頭糕點,十元二十元也拿得出,現(xiàn)在一般人情也得三十、五十元,求人辦事起碼要百元以上,毛毯、家電是主送品,但最實惠的是遞紅包。
編輯/宇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