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禎
【摘要】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信息的流動、使用,侵犯個人信息權的現象頻頻發(fā)生,所以對于個人信息權利的保護變得更加重要。我國目前關于個人信息方面的立法,主要集中在憲法和一些民事立法中,部門法中并沒有直接承認個人信息權,也沒有一部冠有個人信息保護法之名的立法。通過分析個人信息權與其他相關權利的不同,個人信息權的客體—個人信息的定義、個人信息權的內容,提出對于個人信息權的立法建議,論證了個人信息權存在的必要性等問題。
【關鍵詞】隱私權 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權 個人信息保護法
一、個人信息權的概念
個人信息權是指個人信息主體對其個人信息擁有的支配、控制不被他人侵害權利。在我國的一些法律中,并沒有直接規(guī)定個人信息權利,或者沒有直接個人信息權這一名稱來確定個人信息權利,往往是通過隱私權、姓名權等權利對個人信息權進行間接保護。個人可以將個人信息予以公開,使社會知悉、參與,也可將個人信息進行封鎖,拒絕他人介入與支配。對個人信息的控制權,是個人可以將其個人信息作為可操作客體,選擇何人在何條件下如何知悉或利用其個人信息,對其個人信息有控制、掌握的含義。
二、個人信息權客體辨析
“個人隱私權”的定義明顯縮小了個人信息權的范圍。隱私又稱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開等。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應是包含關系,個人隱私被包含于個人信息這個概念中,是個人信息的下層概念,屬于個人信息的一部分。個人信息除個人隱私外還包括正常公開的個人相關資料等。因通常來講,個人隱私在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為私密之事,故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不可僅限于保護個人隱私,否則在法律的定義上來保護個人信息太過片面。
“個人資料”在信息論中是代表人、事、時、地的一種符號序列(不以文字為限),是一種客觀事實狀態(tài)。個人信息會對個人資料進行篩選、整理,進而反映在個人信息中去,個人資料是個人信息的一種表現形式。由于個人信息與個人資料的關系,保護個人資料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在于保護個人信息,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使用“個人信息”對權利客體進行概念更能體現法律保護的目的。
三、個人信息權的內容
(1)個人信息決定權。它是指本人擁有直接控制以及支配其個人信息,并決定其個人信息能否被處理以及通過何種方式、目的和范圍被處理的權利。其具體內容是:個人信息本人可以通過合法適當的方式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與完整;且有權保護自己個人信息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當信息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受到侵害時,本人還具有對信息進行更正、補充與更新的權利;本人有權利決定個人信息用于何領域或因什么原因、以何種方式被處理等。
(2)個人信息保密權。它是指本人擁有請求個人信息處理者保護相關信息的權利。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因個人信息處理主體的管理不當或故意泄漏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對個人信息的保密方式有自我約束與他人約束兩種不同方式。
(3)個人信息查詢權。個人信息查詢權是指本人有權查詢信息處理主體對其個人信息處理情況。個人信息查詢權包含以下事項:已被相關信息使用人、管理人所了解的個人信息的名稱、類別、時間和內容范圍;個人信息處理主體的名稱、身份(如行政機關、商務機構、公益團體、社會福利機構等)及其所在地。作為信息處理主體,此時需要主動告知信息權利本人,才可進行信息查詢,或者由本人直接行使查詢權利。
(4)個人信息封鎖權。在法定或約定事由出現時,權利人便可以基于此權利請求相關主體暫時停止信息處理。例如,當個人信息的正確性與完整性處在不確定狀態(tài)時,本人可以對該信息申請封鎖。
(5)個人信息刪除權。它是指在發(fā)生法定狀況或約定事由時,本人可請求刪除其個人信息的權利。例如,若遇到本人個人信息的處理與利用目的存在疑問,或者個人信息被使用不具有合法性時,則本人均可以要求有關主體刪除其相關個人信息。
(6)個人信息報酬請求權。個人信息可作為權利主體同意他人收集、處理與利用其個人信息的“服務提供者”,同時享有向個人信息使用人請求支付對價的權利。信息使用者或者管理者為了營利目的收集個人信息,應該對信息主體支付對價。此時的對價即不“免費”,因而在法律適用上,應適用雙務法律行為的規(guī)定,而不能適用單務法律行為的規(guī)定,以防止不當免除或者減輕信息管理者的責任。
(7)個人信息救濟權。信息權利人在其個人信息受到非法收集、存儲、利用、傳播時,有權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信息權利人可以法定方式在個人信息控制、處理與利用過程中救濟其個人信息權。當權利受到侵害時,信息權利人有權決定以何種方式救濟和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四、設立個人信息權的必要性
(一)范疇不同使設立個人信息權成為必要
前文針對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個人資料的區(qū)別與聯系,可知個人信息包含個人隱私和個人資料,若僅僅通過個人隱私、姓名權、肖像權等人格權來保護公民的權益的話,就會潛在地忽略個人信息權的一些內容。
如我國在《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中規(guī)定禁止干涉、盜用、假冒他人姓名權或組織的名稱權。這規(guī)定了我國民法對姓名權的保護,顯然,個人的姓名應該包含在個人信息的范疇里。這里規(guī)定了“禁止干涉、盜用、假冒”的侵權行為,但是,在一般侵犯個人信息權利的行為中,還包括非法買賣個人信息,也就是包括非法買賣個人的姓名,但在此條中沒有涉及到對此方面的保護,所以,僅僅依靠這一款規(guī)定來保護個人的姓名權,比較片面。第一百零二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梢园l(fā)現,在我國民法體系中,沒有直接規(guī)定個人信息權這一權利,而是體現在公民的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益中。詳細分析每條規(guī)定,我們可以看到,在《民法通則》中所規(guī)定的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榮譽權等,其概念難以將個人信息權包含進去。不僅如此,在《民法通則》中對這些權利的保護僅僅是從狹義方面來保護的,比如保護姓名權時,就只是在考慮個人姓名的特征來進行保護。同時,在《侵權責任法》中,我們看到所要保護的隱私權,也只是對醫(yī)療機構或者其他醫(yī)務人員這種特定主體的專門規(guī)定,就更不提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了。
(二)特殊屬性使設立個人信息權成為必要
個人信息權屬于新型獨立的權利,同時包含人格權與財產權的特性。首先,其人格權方面體現在:該權利附屬于自然人之上,個人信息權與其主體息息相關,侵犯個人信息權時會使得權利人遭受人格利益上的損失。其次,其財產權方面體現在:個人信息權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如轉賣個人信息時,會同時獲得經濟價值。(三)保護缺漏使設立個人信息權成為必要
侵犯個人信息權案件多次發(fā)生,主要原因是沒有可以直接參考的保護個人信息權的法律,制定一部單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必須建立在個人信息權確權基礎之上,這樣,才能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清晰地認定何種權利受損,在保護個人信息權時有直接適用的法律。
五、關于個人信息權的立法建議
(一)確立個人信息權
基于我國立法上個人信息權的空白,建議確立個人信息權這一新型獨立的概念與權利,進行專門獨立的民法保護。在《民法通則》中獨立于名譽權,體現在作為一項單獨的民事權利。保證權利人權利在受到損害的時候,可以明確自己何種權利受損,并根據權利的保護內容來維護自身利益。
(二)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
即需要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權的概念、范圍、侵權等內容作出具體、詳細的規(guī)定,形成完整的個人信息權法律體系。同時,針對容易收到侵犯的領域,進行專門的規(guī)定與限制,在對個人信息的獲得途徑、使用方式均給予規(guī)范,針對特殊人群的個人信息,分情況進行規(guī)定。
(三)明確個人信息權內容
信息主體包括個人信息權利人、個人信息使用人和個人信息管理者。個人信息權利人即是個人信息權利所有人,擁有最主要的權利。個人信息使用人對其持有的信息有使用的權利,但仍受個人信息權利所有的人的控制及限制。個人信息管理者主要指對個人信息有保密權、利用權、知情權和支配權。
六、小結
個人信息不同于隱私,它們相互交融并彼此獨立的存在,卻無法通過個人隱私權來取代個人信息權的存在,兩者有各自的作用領域、實施空間。隱私權制度的設立為“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有效的法律資源,但卻無法解決非隱私范疇的個人信息問題,無法滿足“已公開的個人私密信息”、“無公利性的個人公開信息”、“公利性的個人公開信息”中所蘊含的人格價值和財產利益的需要。面對個人信息隨意發(fā)布、濫用的現狀,個人信息權民事確權不僅有著理論上的可能,更是社會現實需要的產物,對我國人格權法律制度的發(fā)展、完善也有著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凱.個人信息權法律問題研究[M].西南政法大學,2007.
[2]周晉.我國個人信息獨立保護問題研究[M].西南政法大學,2009.
[3]周毅.政府信息公開進程中的現行文件開放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4]齊愛民.電子商務法[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5]朱慶華、堅爭.信息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蔣波.個人數據信息的法律保護[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
[7]郎慶斌、孫毅、楊莉.個人信息保護概論[M].人民出版社,2008.
[8]趙正群.信息法概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9]姜威、趙麗娜.構建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之微探[J].法制與社會,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