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石刻檔案編纂的研究

      2016-04-16 21:29:42趙彥昌朱效榮
      福建江夏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guān)鍵詞:歷代碑刻石刻

      趙彥昌,朱效榮

      (1.2.遼寧大學歷史學院,遼寧沈陽,110136)

      當代石刻檔案編纂的研究

      趙彥昌1,朱效榮2

      (1.2.遼寧大學歷史學院,遼寧沈陽,110136)

      石刻檔案是以石為載體的人們有意識保存起來的人類活動的原始性文字記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從而激發(fā)了各界對石刻檔案的編纂。建國后石刻檔案的編纂成果十分豐富,但目前還沒有人對這些編纂成果進行過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和分析。本文從石刻檔案編纂的沿革和編纂方法來著手分析當代石刻檔案編纂的現(xiàn)狀,揭示石刻檔案編纂成果的價值。

      當代石刻檔案;編纂沿革;編纂方法

      石刻檔案是檔案物質(zhì)載體進化過程中的產(chǎn)物,除具備檔案的憑證價值、參考價值、情感價值外,還具有存史記事、補史不足、證史之誤等價值。正是因為它蘊含了眾多的價值而引起了學界的重視,激發(fā)了各界對石刻檔案的編纂,進而也形成了大量的編纂成果。這些編纂成果是對石刻資源的集成和研究,是保存石刻檔案的一種方式,同時,也為石刻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提供了便捷的途徑。本文從石刻檔案編纂的沿革和編纂方法來著手分析建國后石刻檔案編纂的現(xiàn)狀,揭示石刻檔案編纂成果的價值。

      一、石刻檔案編纂的沿革

      一切事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無法脫離社會環(huán)境的,建國后石刻檔案的編纂工作亦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guān)。因此,本文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的階段性把石刻檔案編纂工作劃分成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至20世紀末、21世紀的前16年這三個階段來總結(jié)分析建國后石刻檔案編纂的歷程。

      (一)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1949-1977年)

      建國初期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直接影響了石刻檔案的編纂工作。一方面,在一窮二白和百業(yè)待興的國情下,解決溫飽問題是國民的燃眉之急,有學識之人迫于生計不得不停筆轉(zhuǎn)投其它行業(yè),畢竟著書立說時間成本較大,收益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出版行業(yè)也遭受戰(zhàn)火重創(chuàng),重操舊業(yè)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建國初期石刻檔案編纂工作既缺乏石刻愛好之人內(nèi)在的熱情,也缺少出版業(yè)外在的推動作用。正當國情剛有起色之時,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來勢洶洶,使編纂工作再次受到極大的影響。內(nèi)外條件的不充分,導(dǎo)致這一時期的編纂成果較少a這一時期的編纂成果有:《元代白話碑集錄》(蔡美彪.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55);《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共11卷)》(趙萬里,1956);《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江蘇省博物館,1959);《臺灣教育碑記》(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1959);《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金石書目》(廣東省中山圖書館,1959);《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劉枝萬,1962);《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1966);《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4冊)》(清李周望等,1969);《桂林石刻》(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77)。,但石刻檔案的編纂工作并未因?qū)W術(shù)氛圍的相對欠缺而停止,不僅大陸學者出版了經(jīng)典的編纂成果,臺灣學者也為石刻檔案的編纂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杜_灣教育碑記》是對臺灣地區(qū)教育碑的專題收錄,為研究臺灣地區(qū)的教育史提供了原始資料;《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北部碑文集成》是對臺灣區(qū)域石刻的全面匯集,為研究臺灣的歷史和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二)改革開放至20世紀末(1978-1999年)

      改革開放為我國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帶來了春天。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了物質(zhì)基礎(chǔ),政治的發(fā)展帶來了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和政治的發(fā)展影響甚至決定著文化的繁榮,三者在相互融合中為石刻檔案的編纂工作帶來了契機。隨著國內(nèi)環(huán)境逐漸開放,學界對石刻檔案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視角也逐漸呈現(xiàn)多樣性,使這一階段的編纂成果不僅在數(shù)量上較前期有重大突破,而且具有開辟性的著作也接踵而來,具體有以下特點:

      1.充分利用館藏資源進行編纂

      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的各項事業(yè)基本都走向了正軌,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功能也基本得到了恢復(fù)。人們的思想隨著環(huán)境的開放也逐漸得到了解放,石刻保管機構(gòu)的工作者開始意識到館藏資源開發(fā)利用的重要性,由此編纂館藏石刻檔案拉開了序幕,眾多的編纂成果也陸續(xù)得到了出版發(fā)行,館藏石刻檔案也就這樣被世人所知、所用了。這一階段開發(fā)利用館藏資源最充分的當屬北京圖書館,編纂成果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規(guī)模大b這類編纂成果有:《浙江圖書館藏浙江金石拓片目錄》(浙江圖書館古籍部,1982);《貴州省墓志選集》(貴州省博物館,1986);《北京圖書館藏石刻敘錄》(徐自強,1988);《北京圖書館藏墓志拓片目錄》(徐自強.冀亞平.王巺文.北京圖書館金石組,1990);《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101冊)》(北京圖書館金石組,1989-1991);《北京圖書館藏北京石刻拓片目錄》(北京圖書館金石組.徐自強,1994)。,如《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是我國第一次對石刻檔案進行如此大規(guī)模收集整理并編纂成冊的著作,也是目前最大的一部通代石刻拓本圖錄匯編。

      2.少數(shù)民族石刻檔案編纂成果首次出現(xiàn)

      少數(shù)民族是我國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的總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皳?jù)考古學發(fā)現(xiàn)和目前已有的在石碑上所寫的文字來看,我國有文字的各少數(shù)民族都有在石碑上刻寫自己本民族歷史重大事件的習慣,而且這一習慣一直沿用至今”[1],因此留下了豐富的石刻檔案。我國對少數(shù)民族石刻檔案的編纂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陸續(xù)展開,雖然成果不豐c這類編纂成果有:《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石刻碑文集》(廣西民族研究所,1982);《吐蕃金石錄》(王堯,1982);《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碑文、契約資料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編寫組,1987);《彝文金石圖錄(三輯)》(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民委等,1989.1994.2005);《大理白族古代石刻和墓志選輯》(田懷清等,1991);《瑤族石刻錄》(黃鈺,1993)。,但因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字體系使流傳的石刻檔案價值較高。如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民委等編《彝文金石圖錄》是“第一次系統(tǒng)完整地搜集、整理、研究彝文金石銘刻,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2]。

      3.社會經(jīng)濟類編纂成果呈現(xiàn)專題性

      社會經(jīng)濟類編纂成果在這一時期以專題的形式呈現(xiàn),這是從新的視角出發(fā)來收集新的材料編纂而成的新型成果d這類編纂成果有:《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李華,1980);《明清蘇州工商業(yè)碑刻集》(蘇州博物館等,1981);《明清佛山碑刻文獻經(jīng)濟資料》(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史研究室等,1987);《清代工商行業(yè)碑文集粹》(彭澤益,1997);《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王國平等,1998)。。這些成果的出現(xiàn)與80年代以來經(jīng)濟建設(shè)的迅速發(fā)展和學界對社會經(jīng)濟史的關(guān)注有關(guān)。尤其是有關(guān)明清時期社會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編纂成果具有首創(chuàng)性和專題性,為研究明清工商業(yè)、手工業(yè)、社會史等方面的發(fā)展提供了原始材料。如《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是我國首次對工商類石刻檔案進行系統(tǒng)整理編纂而成的著作,填補了明清以來缺少會館類文獻資料的空白。這為研究明清經(jīng)濟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原始材料;《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收錄的碑刻內(nèi)容不僅反映了蘇州社會和民間生活,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或地方性制度,是研究公館會所和江南一帶社會經(jīng)濟史的實證材料。

      (三)21世紀至今

      石刻檔案編纂工作在21世紀充滿了機遇和挑戰(zhàn)。編纂工作既要承擔對以往舊著所收石刻進行重新整理和考釋的重任,又要繼往開來發(fā)掘新的石刻資料;既要核查以往石刻的存亡和保存現(xiàn)狀,又要考證新材料的真實性和有用性。在挑戰(zhàn)和機遇面前,石刻檔案的編者們負重前行,不僅在編纂數(shù)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編纂內(nèi)容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具體如下:

      1.歷代石刻成為編纂熱點

      歷代石刻檔案編纂成果為在縱向上研究我國石刻的發(fā)展變化提供了途徑,為探索各類石刻的變化規(guī)律提供了參考,為各界對石刻的集中利用提供了便利。如《中國西北地區(qū)歷代石刻匯編》匯集了西北地區(qū)多個省份的存世及新出土的各類石刻,彌補了西北地區(qū)石刻分布廣博不便利用的缺憾;《歷代石刻史料匯編》涵蓋了民國和民國以前所著的金石志書,內(nèi)容涉及到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交通、教育、文學、科技、軍事等諸多方面,為研究石刻本身的流變、文字的演進等提供了線索,實屬大型中國古代史料文獻匯編。雖然歷代石刻具有時間跨度大、分布區(qū)域廣、收集難度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為學者的編纂工作帶來了困難,但這絲毫沒有降低他們的編纂熱情,十幾部歷代石刻檔案編纂成果相繼出版e這類編纂成果有:《中國歷代墓志選編(10冊)》(于平,2000);《大理歷代名碑》(段金錄等,2000);《中國西北地區(qū)歷代石刻匯編(10冊)》(趙平,2000);《歷代石刻史料匯編(16冊)》(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2000);《濟南歷代墓志銘》(韓明祥,2002);《溫州歷代碑刻集》(金柏東,2002);《樂清歷代碑志選》(韓緯,2004);《孟子林廟歷代石刻集》(劉培桂,2005);《楚雄歷代碑刻》(張方玉,楚雄彝族自治區(qū)檔案局,2005);《溫州歷代碑刻二集(2冊)》(吳明哲,2006);《嘉興歷代碑刻集》(龍裕森,嘉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7);《寧夏歷代碑刻集》(銀川美術(shù)館,2007);《烏江流域民族地區(qū)歷代碑刻選輯》(彭福榮等,2007);《廬山歷代石刻》(陶勇清,2010);《固原歷代碑刻選編》(寧夏固原博物館,2010);《南京歷代碑刻集成》(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11);《嵩山歷代碑刻選》(張愛國,2011);《中國赤城歷代碑匾刻輯錄》(趙占華,2011);《滿城歷代碑石刻輯錄》(范福生,2011)。。

      2.填補空白的編纂成果涌現(xiàn)

      填補空白的編纂成果的出現(xiàn)是這一時期石刻檔案編纂的又一特色f這類編纂成果有:《甘南藏族自治區(qū)金石錄》(吳景山,2001);《中國回族金石錄》(余振貴等,2001);《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黃竹三等,2003);《山西師范大學戲曲博物館藏拓本目錄》(王福才,2005);《中國煤炭碑刻》(吳曉煜,2010);《邯鄲運河碑刻》(王興,2012);《農(nóng)業(yè)碑刻》(陸雪梅,2012)。。這類編纂成果數(shù)量上稀少、內(nèi)容上稀缺,因此價值更加凸顯。如《甘南藏族自治區(qū)金石錄》《中國回族金石錄》的出版發(fā)行尚屬首次,填補了這一研究的空白;《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收錄的基本上屬于未發(fā)表的地方水利資料,為今天水道的管理和洪災(zāi)的預(yù)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山西師范大學戲曲博物館藏拓本目錄》《中國煤炭碑刻》《農(nóng)業(yè)碑刻》等戲曲、煤炭和農(nóng)業(yè)類編纂成果所收石刻極為珍貴,彌補了罕有文獻記載的缺憾,為這些行業(yè)的研究提供了較高價值的材料。

      3.遼金元石刻編纂成果異常珍貴

      遼、金、元三代處于特殊的歷史時期,由于種種原因留下的史料較少,使學者對這三代的研究頗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只能望洋興嘆。在史料記載不充分和石刻資料較為分散存在的情形下,遼金元石刻檔案編纂成果的出版發(fā)行無疑為史學研究者帶來新希望。這些豐富而有序的原始史料g這類編纂成果有:《內(nèi)蒙古遼代石刻文研究》(蓋之庸,2002);《遼上京地區(qū)出土的遼代碑刻匯輯》(劉鳳翥等,2009);《金代石刻輯校》(王新英,2009);《遼代石刻文續(xù)編》(向南等,2010);《北京遼金元拓片集》(王清林.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2012);《全金石刻文輯?!罚ㄍ跣掠ⅲ?012)。,不僅彌補了文獻記載之不足,也為證史料之訛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使得編纂成果異常珍貴。如向南《遼代石刻文續(xù)編》是遼代《遼代石刻文編》的補充,收錄了20世紀90年以后遼代的石刻,為研究遼史提供了系統(tǒng)的材料;王新英《金代石刻輯?!贰度鹗涛妮嬓!返某霭姘l(fā)行,使金史的研究者有了可資參考的原始資料。

      總之,建國后各個階段石刻檔案的編纂成果各具特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石刻檔案的編纂工作還很艱巨,還有許多珍貴的石刻散落在全國各處,亟待收集和編纂,希望下一階段的編纂工作仍能開展的如火如荼。

      二、石刻檔案編纂的方法

      編纂方法是指編者為把所得石刻有序的匯集起來而采用的途徑、步驟、手段等。編纂方法采用的是否得當決定著編纂成果的規(guī)范性和條例性,影響著利用編纂成果的便利性,甚至決定著編纂成果的有效性。因此,在編纂石刻檔案時形成一定的方法是極其必要的。在此我們對石刻檔案編纂中石刻的命名、編排、符號及字體使用的情況進行匯總分析。

      (一)編纂時石刻的命名

      石刻檔案編纂時石刻的命名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方法,以避免因命名方法的不同而使一石多名,造成不同的編纂成果中對同一石刻重復(fù)收錄。通過對以往石刻檔案編纂成果中石刻命名的總結(jié),可知以原題或額題為名、以首題為名、編者所擬這三種命名方式是較為常用的,其中編者根據(jù)石刻內(nèi)容重新擬名一般是在無原題或額題之時或無首題之時,但也存在編者為實現(xiàn)石刻名字的統(tǒng)一而全部重新擬名的情況。

      1.以原題或額題為名

      以原題為主的命名方式由來已久,它因尊重實物的原始記錄性和較好的保持了石刻的原貌而成為石刻命名的首要方法,這在當代石刻檔案編纂中也是比較常用的方法。如《明清佛山碑刻文獻經(jīng)濟資料》在編輯說明第二條中指出:“……碑文題目一般采用原碑題;如原碑殘缺無標題,則根據(jù)其主要內(nèi)容酌加,并予以注明……”[3]再如《全唐文補遺》在編輯凡例第五條中指出:“凡所錄碑石文字,有題目者錄原題目,無題目而有碑額、志蓋題者,錄其碑額、志蓋題目。以上兩者題目均漫漶不清或無題者,則另擬新題,并于其右上方加星號……”[4]

      2.以首題為名

      首題是指石刻上第一行起標題、統(tǒng)領(lǐng)作用的銘刻文字,它一般是在無原題時采用。這種命名方法相對簡單,既節(jié)省編者的時間也具有權(quán)威性,比較能得到學界的認同。如《濮陽碑刻墓志》在凡例第三條中指出:“各碑、志題目,概用其碑、志文首行原題;如原碑無題,則依其內(nèi)容命題……”[5]再如《洛陽新獲墓志續(xù)編》在凡例第三條中指出:“本書每方墓志命題均以墓志首行之原題,原志無題者,則據(jù)志文內(nèi)容命題,題中括號內(nèi)為墓志名”。[6]

      3.編者所擬

      這種方式一般在既無原題也無首題的情況下采用,但有時編者為方便編纂的需要也會直接采用此法而不管有無原題或首題。如《江西出土墓志選編》在編輯體例第五條中指出:“本編目錄中的墓志名與各分篇的墓志名相一致,均系編者所擬……”[7]《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在凡例第六條中指出:“為了便于查檢和編制索引,每種墓志的標題,均由編者依據(jù)墓志首行原題和志文擬定……”[8]編者在為石刻命名時應(yīng)以客觀的反映石刻原貌為原則,盡量減少主觀性。

      總之,石刻檔案編纂時石刻的命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主觀性,為了讀者更好的利用編纂成果,編者可以在書中每條石刻下或者書后附上所收石刻的別稱及在其他編纂成果中的稱謂,以便讀者形成對照。

      (二)編纂時石刻的編排

      經(jīng)過初步收集和考訂的石刻在整體上仍處在相對分散的狀態(tài),要使其形成有條有理的序列就需要進行必要的編排。在對石刻編排時一般需要制訂一定的方法和原則,以使編纂成果在結(jié)構(gòu)上層次分明,內(nèi)容上一目了然。通過對以往石刻檔案編纂成果的總結(jié)和分析,可把石刻的編排分為時代、地域、類別三種方式。

      1.按時代編排

      時代編排的實質(zhì)是以時間為主線對石刻進行的編排,是石刻檔案編纂成果中使用最多的方式?!鞍磿r代的先后、編輯匯總石刻的材料,使之自成體系,是揭示石刻內(nèi)涵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多角度地認識石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此縱深的排列組合中,可以清楚的勾勒出石刻發(fā)展演變的輪廓。故很早以來就出現(xiàn)了從這一視角收集整理石刻的著作,這種方法至今仍被廣泛使用”。[9]7如《中國碑刻全集》在凡例第四條中指出:“本書所收錄碑刻按中國的歷史朝代編排,各朝代的碑刻以立碑和鐫刻的年代先后為序……”[10]再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遼金石刻拓本目錄》在凡例第二條中指出:“拓本排序,以刻石年代的朝代、年號、年、月、日先后為準……”[11]

      2.按地域編排

      “按石刻資料分布的地點,匯總編輯成篇,從平面上反映石刻的分合聚散,是多角度揭示石刻內(nèi)容、本質(zhì)、特點、規(guī)律的手段之一,是石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橫斷面的研討中,可以看出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的軌跡、特點和異同,便于討論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發(fā)展的差異與規(guī)律,利于各地區(qū)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diào),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同時還可使不同的人群加深對鄉(xiāng)土的認識和了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所以,歷代金石家中,多有從此方面進行工作的。故我國從地域角度整理研究石刻的歷史,也非常悠久”[9]202,并流傳至今。它是編者對一地石刻資源進行的總匯集,編纂成果趨于專題性。如《清代河南、山東等省商人會館碑刻資料選輯》在編輯說明第二條中指出:“為保持資料的完整性,碑文編排系按地域、分會館,同一會館的碑文依時間順序排列”。[12]再如《秦嶺碑刻經(jīng)眼錄》在凡例第四條中指出:“《秦嶺碑刻經(jīng)眼錄》按西秦嶺區(qū)域、太白山區(qū)域、終南山區(qū)域和華山區(qū)域四個部分排序,索引寓于正文中……”[13]

      3.按類編排

      “按照石刻的特征分類匯編石刻資料,是揭示石刻內(nèi)涵的又一種方式。這種方法特征明顯、眉目清楚、易于歸納??梢暂^容易地看出石刻中各子系統(tǒng)的發(fā)展、演變脈絡(luò)”。[12]88但因編者收錄石刻的類別不同、分類的依據(jù)不相同,編纂成果中類別的設(shè)置也不同。如《嘉定碑刻集》在凡例第二條中指出:“本集設(shè)社會政治、經(jīng)濟賦稅、文化教育、溝洫水利、營建修繕、寺觀祠宇、功德傳記、園宅藝文、墓志墓表、佚碑存目等十編,各類編排均以立碑年代先后為序……”[14]而《山西碑碣續(xù)編》在凡例第二條中指出:“在目次編排上,以水利、商貿(mào);交通、軍事;教育、義行;律令、規(guī)約;災(zāi)害;官紳、宗族……各分類中按鐫立年代先后排列……”[15]

      總之,在對石刻檔案編排時要根據(jù)石刻的內(nèi)容采用適當?shù)木幣欧椒ê驮瓌t,以免重復(fù)或者遺漏編排。按時代、地域和類別編排是目前石刻檔案編纂成果中比較常用的方法。

      (三)編纂時符號及字體的使用

      符號因具有指代性和使用上的方便性而被廣泛應(yīng)用,不同的符號代表的意義不同,相同的符號因使用主體的不同指代的意義也往往不同。在石刻檔案編纂成果中符號的使用不僅具有普遍性還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但沒有過錄原文或考釋的石刻拓本編纂成果除外。

      字體的使用因編者立意的不同而不同。在繁體字和簡體的使用上,有的編纂成果錄文時全部采用通行繁體字,有的則在錄文時把繁體字改成相應(yīng)的簡體字;在俗字、古體字、異體字、別體字、通假字等的處理上,有的編纂成果對這些字不做任何改動,有的改為通行正字,有的則根據(jù)需要做部分改動。

      1.符號的使用

      由于石刻檔案的特殊性在匯編中符號的使用在所難免,也極其必要。在編纂中符號一般用在碑文殘損漫漶、所缺字數(shù)不明、有疑義字句、校讀出的字等處。如《廣東碑刻集》在編輯體例第四條中指出:“凡碑文漫漶過甚缺字過多者,缺字以方形□代之;缺損字數(shù)不清者,以上缺或下缺注于括號( )內(nèi)。所缺文字,有資料可依據(jù)者,加以考訂,補入方形□內(nèi)”。[16]再如《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匯編》在凡例第五條中指出:“……衍字依照原字錄寫,字外加‘〇’;闕漏字可厘定者,外加‘〈 〉’,將字填入;不可厘定者,僅加符號‘〈 〉’;殘闕字:(1)可辨識者直接錄寫;(2)可推知者,加‘□’,將字填入;(3)不可辨認但字數(shù)可數(shù)者,將所闕之字數(shù)以‘□’示出;(4)殘闕不可數(shù)者,用‘下闕’、‘上闕’的小字外加‘( )’示出”。[17]目前,石刻檔案編纂中符號的使用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體系,但編纂時應(yīng)在凡例中注明所使用的符號及其指代的意義,以方便讀者理解。

      2.字體的使用

      石刻檔案編纂中字體的使用未達成一致,但無論使用何種字體以及對特殊字如何處理,都應(yīng)以維護石刻檔案原始性的基礎(chǔ)上便于讀者的閱讀、理解和利用為目的。編纂成果中文字的使用大致可分為統(tǒng)一字體、保留原字、部分改動三種情況。

      (1)統(tǒng)一字體

      統(tǒng)一字體是指在編纂對于石刻上的古體字、異體字、通假字改為通行的繁體字和簡體字,這有利于編纂成果形式上的規(guī)范性,也便于閱讀。如《孟子林廟歷代石刻集》在凡例第八條中指出:“原作中的繁體字、異體字、通假字、古今字、俗字等,均盡可能按通用的簡體字作規(guī)范處理。一時無法進行規(guī)范處理者,則按原來的字形排印”。[18]

      (2)保留原字

      保留原字是指在編纂時對石刻上的古體字、異體字、通假字等保持原樣不做改動,這有利于保持石刻的原始性。如《四川歷代碑刻》在編輯體例第七條中指出:“碑刻中的異體字、生僻字在釋文中盡可能保持原樣”。[19]再如《浦東碑刻資料選輯》在凡例第五條中指出:“本書據(jù)底本照錄碑文,原為簡體者錄作簡體,原為繁體者錄作繁體。碑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俗體字、避諱字以及錯字、誤刻字等一律不校改,以保留底本原貌。凡碑文中空格,除應(yīng)有文字而漏刻者外,均不再保留”。[20]

      (3)部分改動

      部分改動是指在編纂時對古體字、異體字、通假字和假借字、錯字、衍字等的處理方式不同,以滿足編纂的需要。如《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在凡例第三條中指出:“所收墓志均以繁體標準字錄文。各種異體、別體均改為通行正字。假借字一般不改動,保持原狀。在個別容易產(chǎn)生誤解的地方加注說明。原墓志銘中的衍字、脫字、重文、錯字等現(xiàn)象均保留原狀,未加改正”。[21]

      由于館藏拓片編纂成果不同于過錄石刻原文或者過錄原文并附有拓片的編纂,它既要滿足編纂的需要又要方便管理,因此在字體的使用上比較特殊。如《北京圖書館藏墓志拓片匯編》在編例第四條和第七條中分別指出:“本目題名,對于碑中偽字、俗字、別字等之定奪,原則上以一九五三年《北京圖書館中文圖書卡片目檢字表》為準,表中缺漏或者有誤者,采《新華字典》及一九七九年新版《辭?!酚米?,兩者均缺錄者,則參閱《康熙字典》考定。個別古字從歷代著錄習慣保留原石用字,無從考證之字,即照錄志石文字之原形。本目字體一律以北京圖書館一九五三年版繁體字《中文圖書卡目錄檢字表》為準”。[22]

      從石刻檔案的編纂成果中可以看出,“以往的金石著錄釋文,或者將異體字按照原樣摹刻出來,或者將異體字統(tǒng)一改為標準字體而不加注明。摹刻的文字形體往往會與原石銘文中的字形有所差別,同時如果讀者不了解異體字,還得想辦法查找原字。而統(tǒng)一改正異體字,又會忽略了文字異體字的存在,喪失了文字形體學研究的資料價值”[23],保留原來字體又使編纂成果在形式上不夠整齊。因此,可以采取制定古體字、異體字、通假字表,列出編纂時所使用的字體的變化來解決上述的問題。

      三、結(jié)語

      石刻檔案編纂成果把數(shù)量較大并雜亂無章的石刻、分布廣泛并難以窺見石刻原貌的石刻、價值較高并難以被外界所知的石刻匯輯成冊,為從事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研究的學者提供了查找石刻資源的線索,為石刻檔案編纂者了解同類,或不同類,或不同時期,或不同區(qū)域編纂成果的概況提供了可靠的捷徑,而這也是編纂的宗旨和意義所在。石刻檔案編纂工作在建國后的六十六年間取了很大成就,基本形成了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和發(fā)展性、內(nèi)容上的特色性、方法上的相對規(guī)范性,為今后石刻檔案的編纂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然而,我國石刻檔案數(shù)量多、分布廣,還有許多珍貴的石刻散落在各處,亟待收集和整理,可以說石刻檔案的編纂工作任重而道遠。

      [1]劉耿生.檔案開發(fā)與利用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68.

      [2]曾曉梅.碑刻文獻論著敘錄[M].北京:線裝書局,2010:1186.

      [3]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研究室,廣東省佛山市博物館編.明清佛山碑刻文獻經(jīng)濟資料[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編輯說明.

      [4]吳鋼.全唐文補遺[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2007:編輯凡例.

      [5]程鳳堂,王義印.濮陽碑刻墓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凡例.

      [6]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喬棟,等.洛陽新獲墓志續(xù)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凡例.

      [7]陳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選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編輯體例.

      [8]吳鋼,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凡例.

      [9]徐自強,吳夢麟.古代石刻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10]中國碑刻全集編委會.中國碑刻全集[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0:凡例.

      [11]洪金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遼金石刻拓本目錄[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2:凡例.

      [12]許檀.清代河南、山東等省商人會館碑刻資料選輯[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編輯說明.

      [13]吳敏霞.秦嶺碑刻經(jīng)眼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凡例.

      [14]張建華,陶繼明,嘉定區(qū)地方志辦公室,嘉定博物館.嘉定碑刻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凡例.[15]馬金花.山西碑碣續(xù)編[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凡例.

      [16]譚棣華.廣東碑刻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編輯體例.

      [17]趙力光.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匯編[M].北京:線裝書局,2007:凡例.

      [18]劉培桂.孟子林廟歷代石刻集[M].濟南:齊魯書社,2005:凡例.

      [19]高文,高成剛.四川歷代碑刻[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編輯體例.

      [20]浦東新區(qū)檔案館,浦東新區(qū)地方志辦公室.浦東碑刻資料選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凡例.

      [21]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凡例.

      [22]徐自強.北京圖書館藏墓志拓片目錄[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0:編例.

      [23]趙超.鍥而不舍:中國古代石刻研究[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5:320.

      (責任編輯 趙珊珊)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Stone-archives Compilation

      ZHAO Yan-chang1,ZHU Xiao-rong2
      (1.2.History School of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110136,China)

      Stone-archives are original records of human activities,which saved consciously by human and use the stone as its carrier.Due to its great value,it have been inspiring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study the stone-archives compilation.Since the achievements of stone-archives compilation is very rich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but there is no one have been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is compiling founding systematic.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tonearchives compilation from the view of evolution and methods and reveals the value of stone-archives compilation achievements.

      contemporary stone-archives;compilation evolution;compilation methods

      G275.9

      A

      2095-2082(2016)05-0080-08

      2016-07-28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BTQ076)

      1.趙彥昌(1978—),男,河北晉州人,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2.朱效榮(1987—),女,山東定陶人,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檔案學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歷代碑刻石刻
      中外石刻大不同
      中國民族博覽(2022年12期)2022-10-11 08:37:20
      修護靈渠的歷代先賢錄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1:08
      近十年(2010~2019年)遼代石刻文研究綜述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戲曲碑刻所見的“會”與“會首”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4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發(fā)現(xiàn)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0
      絕句《題〈清廉〉石刻》獲獎感言
      中華詩詞(2017年9期)2017-11-25 08:11:32
      從歷代《達賴喇嘛傳》看活佛轉(zhuǎn)世定制
      西藏研究(2016年5期)2016-06-15 12:56:38
      從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
      大眾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18
      嫩江县| 云龙县| 宁乡县| 永春县| 义乌市| 前郭尔| 鹰潭市| 沧州市| 本溪市| 前郭尔| 澄城县| 南城县| 和硕县| 泰和县| 修文县| 麟游县| 桦南县| 娄底市| 昭苏县| 镇赉县| 泗阳县| 恩平市| 墨脱县| 瓦房店市| 高安市| 永顺县| 河间市| 富顺县| 彰化市| 阿尔山市| 洞头县| 开化县| 吕梁市| 遵化市| 巴里| 册亨县| 大厂| 高青县| 江山市| 洞口县|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