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媛
【摘要】當前,德育實效性較差是中小學德育面臨的首要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提升德育的實效,實施主體性德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本文在解讀中小學主體性德育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主體性德育在中小學德育應用中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中小學 主體性德育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61-02
中小學主體性德育,其基本的特征是弘揚德育主體精神?,F(xiàn)代教育十分重視中小學德育,強調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旨在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自主學習意識。實施主體性德育,應在明確其內涵的基礎上,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中小學主體性德育
所謂主體性,是指人在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主體功能特征,能夠體現(xiàn)人的主體本質。從表現(xiàn)來看,人的主體性包含三方面:能動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主體性德育主要體現(xiàn)在,學校及老師根據(jù)學生主體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有針對性的德育活動,以激發(fā)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使學生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的目的[1]。中小學生的獨立人格發(fā)展還不夠完善,主體性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學生的獨立人格。中小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與完善,主要通過德育實踐活動來實現(xiàn)[2]。
二、中小學主體性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保證德育理念的正確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日益得到關注,學校的德育在堅持上“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是對學生主體的極大尊重: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在滿足學生德育需求的基礎上開展德育課程及活動,以提升德育實效。學生的精神世界應該是中小學德育關注的重點。因此,中小學校開展德育時,應秉承人文精神的理念,切實從學生個體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同時還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時更新德育理念,最大限度地促使學生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二)合理確定德育目標
在中小學德育中,德育目標直接決定了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為保證教育內容選擇的正確性,應該保證德育目標確定的合理性[3]。首先,要堅持德育目標的辯證統(tǒng)一。所謂辯證統(tǒng)一,是指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統(tǒng)一,即在教學過程中既要保證學校德育與社會價值體系相適應,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其次,要注重培養(yǎng)中小學生內在的人格。同時,還應兼顧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對人的德育要求,以便于保證德育實施的有效性。
(三)科學設置德育課程
德育課程是最能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環(huán)節(jié),因此,中小學校及教師設置德育課程,除了要具備科學性的原則外,還應該尊重德育的主體性特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設置德育課程,應該堅持開放性、生活性及引導性原則。所謂開放性原則,是指在設置德育課程內容時,不能局限于教條式的內容,而是應該綜合多元化的內容,提升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在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所謂生活性原則,是指在設置德育課程時,要與中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以便于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其實際運用的能力;所謂引導性原則,是指德育課程要能夠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德育價值觀念,旨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四)創(chuàng)新德育方法
主體性德育認為,在德育教學過程中,中小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充分尊重,且其個性化發(fā)展得到重視,摒棄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中的不合理之處,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促使學生內心與教學內容形成共鳴,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4]。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客觀對待傳統(tǒng)的灌輸式德育方式,通過適當灌輸與主動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最終促使學生能自我教育,提升德育的實效。
(五)完善德育評價方式
德育評價對德育教學效果的提升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開展德育評價,教師獲得相應的反饋信息,結合信息,掌握學生德育內容的學習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德育教學,提升德育的實效。教師開展評價時,應盡量減少記憶性的考查,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檢測學生的德育水平,比如角色扮演評價、德育辯論評價等,進而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中小學主體性德育,提升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從而促使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不斷去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自我,從而促進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其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少榮.“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校主體性德育的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論文,2009.
[2]李曉紅.日本中小學德育的價值轉向及對我國德育的啟示[J].中小學德育,2015,(09):11-14.
[3]楊江丁.內涵建設:加強德育的現(xiàn)實視角——關于城市價值取向融入中小學德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2,(10):4-8.
[4]張善超,李寶慶.法治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設計的途徑與特色[J].教育探索,2015,(11):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