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座談會上,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中國的窮人都在哪兒?他說,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關注富人、羨慕富人、追逐富人。有的搞“富豪排行榜”,有的畫“富人分布圖”。但我覺得,我們更應該知道中國的窮人都在哪兒。關注窮人,比盤點富人更為有益。
中國的窮人都在哪兒?我立馬想起了我的一個小學同學。當初他學習不錯,身體也不錯,只是因為家里沒錢沒房子,所以一直沒有討到老婆。到60歲的時候,仍和80多歲的老母一起生活。老母有病,他也有病。而母子倆的收入,只有那點低保。
還有我們老家的一個鄰居,小時候玩耍,弄瞎了一眨眼。長大后干活,又弄瞎了另一只眼。自己失去了勞動能力,老婆也悄悄地走了。前些年,多虧一個光棍哥哥照顧。但哥哥日見衰老,兄弟倆的日子,也更加艱難。
這樣的窮人,可能在哪個村、哪個縣、哪個市都有。有的是因為災禍致貧,有的是因為疾病致貧,有的是家境貧寒,多年沒有翻過身來。但總體上說,在多數的村里、縣里、市里,這樣的窮人都屬于少數。社會照顧一點,大家?guī)椭稽c,他們的日子還能過得下去。
還有兩種窮人,情況更為嚴重。一種是“資源性貧困”,或者叫“環(huán)境性貧困”。有些地方,土地瘠薄、資源匱乏、交通不便。雖然經過了多年的改革開放和開發(fā)探索,仍然沒有找到一條致富的出路。所以這樣的地方,大都屬于客觀性和集體性貧困。不是少數人窮,而是多數人窮。另一種是“知識性貧困”,或者叫“保守性貧困”。由于教育落后,讀書偏少,導致一些人視野狹窄,思想保守,缺乏致富的技能和創(chuàng)業(yè)的信心,只能依靠出賣體力換取有限的收入。而一旦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年老體衰,就只有死守家里的一畝三分地受窮。
如果上一代窮,這一代窮,下一代還窮,世世代代窮,祖祖輩輩窮,就叫“代跡傳遞”。要解決貧困的“代跡傳遞”,根本的出路之一,在于教育。有了知識,才會想出窮則思變的變法。
近些年,一直有人熱衷于討論富人和窮人的差異。說窮人喜歡消費、富人關注投資;窮人鉆研技術、富人學習管理;窮人買彩票、富人買保險;窮人消磨時間、富人利用時間;窮人說得多、富人做的多;窮人舍不得雞肋、富人舍不得機會。這些說法和看法,明顯有貶損窮人之意。其實,真正喜歡消費的,不是窮人而是富人,他們買別墅、買豪車、買奢侈品,一擲千金,眼也不眨。
在這個社會中,富人們占用和得到的,已經夠多了。所以我們迫切需要把目光轉移到窮人這邊來。能幫就幫他們一把,能給他們出個主意就出個主意。如果你有能力,搞一份“窮人排行榜”或“窮人分布圖”,當然更好。這樣可以讓有關部門了解更多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更多有利于幫助窮人脫貧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