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薇
摘要:本文以三種手法為例,探討了錘煉聲音的方法,在提高學生漢語鑒賞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漢語 平仄 韻腳 音節(jié)
語言是思想的流淌,是智慧的閃現(xiàn),是情緒的宣泄,是心靈的對話,倘若能使語言發(fā)出“美的聲音”,即錘煉發(fā)音,使語言朗朗上口,聽著悅耳,就能為寫作和交流增添光彩。中國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詩詞歌賦,更是講究音律協(xié)調(diào),所以錘煉發(fā)音也成為中國文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一、平仄相調(diào)
聲音平仄相調(diào),就會有高有低,形成音樂美。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詞的聲調(diào)安排形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讀起來抑揚頓挫,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詞語的聲音美就淋漓盡致得表現(xiàn)出來了。下面,筆者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平仄聲的錘煉。
首先,安排相鄰句子末尾的音節(jié)平仄,即便結構參差,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以中國古典戲曲《竇娥冤》中“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為例,觀察句末的“短、延”“軟、船”,它們都是仄平音調(diào),讀起來一低一高,美感自然流露。
其次,調(diào)整語序,以適合音調(diào)的平仄。仍以戲曲《竇娥冤》為例,人們的習慣說法是“欺軟怕硬”,為與上句平仄相配,作者特意調(diào)整為“怕硬欺軟”,精妙地調(diào)配使音律更加和諧。
二、韻腳和諧
所謂“合轍押韻”,是指整句最后一個字的韻母全部一樣或發(fā)音相似,使人聽起來每句末尾的發(fā)音回環(huán)往復,同音調(diào)和,婉轉動聽。如“我失驕陽君失柳(liu),楊柳直上重霄九(jiu)。聞訊吳剛何所有(you),吳剛捧出桂花酒(jiu)。寂寞嫦娥舒廣袖(xiu),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wu)?!背詈笠痪渲猓渌渥佣佳骸癷u(ou)”的韻。由于押韻具有很好地表達效果,所以漢語的民間諺語、格言、警句等都講究韻腳和諧。如“春雨貴如油,夏雨遍地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為達到和諧的藝術效果,詩句都講求“煉”字和“煉”音。
1.煉“字”
“煉”字,即作者根據(jù)用詞需要,改變詞語結構,或者換用同義詞語,調(diào)整句子結構。賀敬之的詩歌之所以能廣為傳頌,就是在押韻上下了工夫。如“第一個旅途之夜,我把鋪位安排就(jiu)。悄悄打開針線包,給‘新兵們縫綴衣扣(kou)”“現(xiàn)在,紅旗和撅頭(tou),已經(jīng)傳到你們的手(shou),現(xiàn)在,高原上的新戰(zhàn)役,正把你們等候(hou)”。為了更好地表達“安排好鋪位”“等候你們”的含義,詩人將它們?nèi)扛臑椤鞍选弊志?,使人讀起來不但表意清晰,還像“唱歌”。這種押韻正是賀敬之的特色所在,實情實景下的肺腑真情自然傾訴。
2.煉“音”
每個韻腳都有自己的風格,能恰到好處地運用韻腳也是一門學問。在抒發(fā)雄壯、澎湃的感情時,人們可以考慮選用ɑ、ɑn、ɑnɡ、enɡ、onɡ等發(fā)音較為響亮的韻。如郭小川在《青紗帳——甘蔗林》中寫道:“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夢想(iɑnɡ)……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染上戰(zhàn)斗的火光(uɑnɡ)!哦,我的戰(zhàn)友、我的親人、我的兄長(ɑnɡ)……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浴過壯麗的朝陽(iɑnɡ)!”在抒發(fā)悲痛、哀傷、沉郁的感情時,人們可選用i、ü、u、ie等發(fā)音比較細小的韻。如公劉在《沉思》中寫道:“既然歷史在這兒沉思(-i),我怎能不沉思這段歷史(-i)?凝望著敬愛的人啊,想起你彌留的日子(-i)?!?/p>
三、音節(jié)勻稱
通過結構相似、音節(jié)數(shù)目相等,可達到音節(jié)勻稱的效果。詩歌及抒情散文多采用工整的音節(jié),這樣讀起文章來才富有節(jié)奏感,使語言的抒情色彩更加強烈、明顯,拉近了文章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如黃藥眠的《我愛我們的祖國》中寫道:“我愛我們祖國的土地!狂風曾來掃蕩過它,冰雹曾來打擊過它,霜雪曾來封鎖過它,大火曾來燒灼過它,大雨曾來沖刷過它,異姓奴隸主的鐵騎曾來踐踏過它,帝國主義的炮彈曾來襲擊過它。”作者連續(xù)用“曾來”一詞加強句子的節(jié)奏感和氣勢,這就是音節(jié)勻稱的效果。
以上三種都是錘煉聲音常用的方法,平仄相調(diào)、韻腳和諧、音節(jié)勻稱使?jié)h語更具美感。
參考文獻:
[1]王敏.談漢語詞語的聲音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6).
[2]朱靜.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