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現龍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開發(fā)利用;研究
摘要:研究地方文獻的概念、范圍與價值,利用現代技術、加強多部門聯(lián)合、采用多種模式、創(chuàng)新地方文獻開發(fā)與利用的思路等是高校圖書館參與該項工作的基本保證。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04-0026-03
1背景
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推動了人們對傳統(tǒng)地方文獻收集、整理與開發(fā)利用的研究進程,也使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地方文獻對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1]。近年來,地方文獻的開發(fā)和利用工作在公共館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特別是2010年文化部推出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對古籍保護工作的支持,使得國內外學術界加大了對地方文獻工作理論的探討和實踐的檢驗。同時,地方高等學校聚集了相關的專業(yè)人才,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工作中都應該積極投入到當地地方文獻的研究、開發(fā)和利用工作中去,為繁榮地方政治、經濟和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2]。但在大部分地市的高校圖書館中,有關地方文獻的研究與利用則不盡人意,這與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促進地方發(fā)展的辦學目標不相符合。也不利于高校圖書館自身的資源建設和理論創(chuàng)新。
2地方文獻的范圍和特點
對于地方文獻的基本理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認識,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便于掌握和操作的界定標準。20世紀40年代,杜定友在《廣東文化與地方文獻》《地方文獻的收集》中對其進行過闡述,他認為:“地方文獻是指有關本地方的一切資料”,并且應包括“史科、人物、出版”三個部分。這些觀點得到了當代大部分地方文獻工作者的認同。但也有不同的聲音和觀點在學術界占有較大的影響[3]。如:文獻學家于乃義先生在《地方文獻簡論》中提出:“地方文獻范疇應包括文物、圖書、資料三項”。駱偉在《地方文獻學概論》中認為地方文獻是“反映特定區(qū)域內的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以及群體活動方式的記錄,凡在內容上涉及該區(qū)域并具有一定價值的軟文化,均屬于地方文獻?!鄙鲜鰧<覍W者或從側面, 或從全局著手, 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別提出了地方文獻的概念和范圍,并據此進行論述和研究。
綜合學者觀點和自己的工作實際,筆者比較認同駱偉的觀點,但同時筆者還認為地方文獻不應只局限于文獻本身,還應包括文獻工作及社會責任,而且地方文獻具有地域性、多樣性和專門性的獨特特點。一方面,地方文獻是以記述特定地域內自然、社會和人文現象的文獻資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地方的風土人情、歷史沿革和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足跡,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另一方面,地方文獻記述的內容包括了不同學科、不同時代和不同行業(yè)的歷史資料,并且其表現形式多樣,如:文化典籍、歷史拓片和不同形式的實物等,呈現出綜合性和多樣性的特征[4]。另外,在文獻內容上,地方文獻的專門性也很強,主要體現在對當地人和事,或者地方的民俗風情和歷史沿革的記述等,其內容相對集中。
3高校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工作的背景和現實意義
3.1地方文獻工作是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高校學術研究的深入開展,對地方文獻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為了保證高校學術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就需要最原始、最可靠的文獻資料加以佐證。一方面,要求高校圖書館在開展基本館藏工作的同時,加強對本地區(qū)相關地方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特別是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fā)展,地區(qū)和高校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這種交流更多地表現為以地方文獻為主體的信息資源共享、開發(fā)與利用等交流活動[5]。因此,圖書館應高度重視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并利用高校圖書館的技術、資源和人才優(yōu)勢,承擔起本地區(qū)地方文獻建設的主體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圖書館首先要將原始的地方史料(如家譜、碑刻拓片、先人文集等)加以收集保存,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分類加工、校訂殘缺錯漏;其次應對本地區(qū)的歷史古籍、風俗民情、地貌物產、城市建設等進行收集整理,為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打下基礎。而上述工作都是政府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在資源、人才和技術等方面和地方上的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相比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
3.2地方文獻工作是本地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客觀需要
一個地區(qū)的經濟和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延續(xù)性,地方政府在對本地區(qū)進行經濟規(guī)劃、基礎設施建設時,首先考慮的是本地區(qū)的經濟基礎、人文特點、地理優(yōu)勢與發(fā)展傳承等,而這些知識一般都能從地方文獻研究中把握其規(guī)律性。因此,研究地方文獻往往成為政府行政決策前期必須要做的基礎性工作。同樣,當地企業(yè)的發(fā)展、文化的進步等也需要考慮上述因素。鑒于此,高校圖書館在進行地方文獻開發(fā)研究工作時,不可避免地要與本地經濟發(fā)展與文化繁榮相契合,通過特色數據庫建設、二次文獻開發(fā)、專題服務等工作為本地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提供文化支持。
3.3對地方文獻本身的價值揭示具有積極的作用
地方文獻本身所具有的區(qū)域性、綜合性和歷史性等價值決定了高校圖書館需要開展地方文獻工作[6]。地方文獻的區(qū)域性決定了它只能適用于特定地域,這是其他文獻所不具備的特點。高校的辦學目的是為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服務,高校圖書館就必須依據本地域內的文化氛圍,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出適合本地區(qū)發(fā)展的特色館藏。地方文獻所涉范圍較廣,在類型上不但包括地方檔案,而且包括政治、經濟、民族等不同特色,在內容上包括地方志、歷史實物、票據等,在表現形式上除了印刷型文獻,還有縮微、模型、實物等。對這些資源的開發(fā)、分類必須借助于專業(yè)學者與現代化技術的完美結合,而這些只有地方高校圖書館才具備。同時,地方文獻又具有歷史性的特點,這對以傳承文化典籍為己任的圖書館更是必須擔當的責任。
4高校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策略
4.1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對地方文獻的收集
對于圖書館來說,資源量的多少決定著圖書館未來的服務方向和服務內容。因此,在高校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工作的全部過程,就是對地方資料的收集、開發(fā)和利用的過程。對此,高校圖書館要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廣泛聯(lián)系。首先,采訪人員要積極加強自己與地方政協(xié)、文史館、新聞等相關部門的聯(lián)系,及時獲取第一手文史資料和出版信息。其次,高校圖書館要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的交流與合作,為本館獲取最具權威性、全面性的地方文獻資料[7]。如:政府及其部門的報告、簡報、統(tǒng)計數據等。最后,通過跟蹤地方文化名人也可以獲得非常珍貴的資源。因為地方文化名人一般在本地有極強的影響力,并且他們往往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如果高校圖書館采訪人員能與這些文化名人取得聯(lián)系,不僅能獲得許多免費資料,而且還能擴大交往,積累更多的人脈資源,進而獲得更加廣泛的資料信息[8]。如:漯河市許慎文化園資料中心通過長期以來與行政官員、文字學專家、許學研究者及許慎后人等保持聯(lián)系,不僅獲得了許多許學作品,而且還收到了他們介紹的其他專家的作品和地方資料,對豐富資料中心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工作人員通過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家語委主任許嘉璐先生聯(lián)系,得到了許先生的許多幫助,并且在資料中心建立了許嘉璐專題書柜等。另外,工作人員在日常生活中也特別注意信息的收集與利用。通過現場、網絡,甚至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擴大資源的收集量和收集途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2有針對性地對收集到的地方文獻進行整理和開發(fā)
高校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圖書館專業(yè)人才優(yōu)勢,把征集到館的地方文獻按照圖書館學、文獻學、檔案學與目錄學相關知識以及文獻本身所屬學科進行科學分類,并按照圖書館工作程序進行加工整理,準確、完整地揭示其內容,為進一步的開發(fā)利用打下基礎[9]。首先,各館應根據本館館藏特色和本館所能利用的地方文獻的資源總量,選擇具有特色的專題,由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建立自己的特色館藏庫[10];其次,通過專業(yè)分揀和二次文獻開發(fā),將散見于不同文獻中相同的、相近的和相關的零星文獻信息匯集起來,通過文摘、摘要、綜述等建立專題數據庫;最后,圖書館應利用現代網絡和計算機技術、存儲技術等建立專題數據庫,并通過數據庫的建設和信息產品的開發(fā),使信息升值和信息產品多樣化,提高地方文獻的綜合利用率。
4.3有針對性地開展地方文獻信息服務
地方文獻搜集與整理的目的是為了應用,為了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服務,這也是圖書館收集和傳承文化遺產的應有功能之一。圖書館收集到的地方文獻一方面可以服務于本??蒲许椖颗c科研課題的順利完成,另一方面圖書館可以與當地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聯(lián)合,共同推進與繁榮本地文化事業(yè)。另外,圖書館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關資源,參與到政府決策、企業(yè)發(fā)展、歷史考古等相關課題研究之中,為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4.4加強對地方文獻資源的聯(lián)合開發(fā)工作
地方文獻內容豐富,形式、文種與表現形式多樣,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但由于各地檔案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分屬不同部門,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館藏特點。因此,加強對地方文獻資源的聯(lián)合開發(fā)工作至關重要。首先,各相關部門應統(tǒng)籌協(xié)調,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對現有館藏文獻進行調查統(tǒng)計并在系統(tǒng)內建立資源的交換、轉讓、補缺、復印等工作機制,謀求區(qū)域性的地方文獻資源共享;其次,高校圖書館要以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為對象,以資源共享為基礎,依托現代網絡技術,利用自己的資金和人才優(yōu)勢,在當地建立起資源共享、信息共用的有機整體,最終實現跨部門、跨領域的橫向聯(lián)系[11]。如: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漯河市圖書館與許慎文化園資料中心在漯河市政府的組織下,于2015年6月簽訂合作共享協(xié)議,由上述單位對許慎文化園資料中心的文獻整理提供技術和人員支持,許慎文化園資料中心作為上述單位的分館和實訓基地。
5結語
高校圖書館積極參與地方文獻的開發(fā)與利用工作是高校辦學的重要目的,是高校圖書館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的責任使然。在過去的幾年里,部分圖書館通過實踐和理論總結,建立了一套科學合理的資源收集、整理、開發(fā)與利用模式。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現代信息技術被引入地方文獻的開發(fā)利用工作,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必然迎來嶄新的發(fā)展機遇。如何在進步中不斷創(chuàng)新,更好地開發(fā)和利用好地方文獻,對圖書館和地方政府都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和思路。
參考文獻:
[1]張玲琳.地方文獻開發(fā)與區(qū)域經濟提升[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1):74-76.
[2]胡萍.武陵地區(qū)地域性文化與地方文獻[J].圖書館,2006(3):97-100.
[3]陽朝,吳曉蓉.地方大學與大學區(qū)域性關系芻議[J].現代教育科學,2005(6):17-21.
[4]章明麗.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的嘉興模式[J].圖書館雜志,2009(10):48-50.
[5]江騰.淺析地方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J].銅仁學院學報,2010(1):122.
[6]趙長海.論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以河南文獻網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4(4):65-67.
[7]劉文勇.天津地方文獻的開發(fā)整理與資源共享[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3):54-56.
[8]李沛.淺論民族地區(qū)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3):91-92.
[9]王珊.“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5(1):2-4.
[10]邵景峰.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征集與開發(fā)利用[J].科技文獻管理信息,2006(3):3-4.
[11]張鳳娥,袁海波.地方文獻庫建設方略及思考[J].宜春學院學報,2011(5):177.
(編校:馬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