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慧芳
摘 要:當下中國的大部分家庭都存在“四二一綜合征”狀況。本文調(diào)查分析農(nóng)村家庭的老人、父母在培養(yǎng)孩子過程中,由于過分疼愛和過多地保護,不僅剝奪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也阻礙了幼兒健康成長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一些正確的理論和方法來引導家長用正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關鍵詞:四二一綜合征;家庭教育;知道側庫爾
一、問題背景
“四二一綜合征”已是我們當下幼兒教育的重點和熱點的話題之一。所謂的“四二一綜合征”,是指在中國,四個老人,一對獨生子女夫妻,一個第二代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教育模式,是指家長對孩子過于嬌生慣養(yǎng)和溺愛,以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產(chǎn)生一系列行為、品行和習慣方面的問題。也有人用脆弱兒童綜合征來涵蓋這一類癥狀,內(nèi)容大同小異。
“四二一綜合征”一是由于“隔代親”這種人為心理造成的。這是由于人類對自身延存生命的一種潛在心理意識在作祟,當年老的上代一人意識到,自己生命將息,而替自己活下去的是自己的孫輩們,當這種強烈替代意識產(chǎn)生的時候,就形成了強大的“隔代親”現(xiàn)象。所以,這就是“隔代親”產(chǎn)生的心理根源和社會因素。
再者,家長把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因為過高的期望值和過重的壓力,使孩子們心理出現(xiàn)了“早熟”,大人們在官場和生活場面上應酬的一些歪風邪氣,孩子都使用得得心應手,同時因為壓力過重,他們有了一套欺騙大人的手段。
最后,上代人對下代人有強烈的憐憫感,造成了對孩子教育上的遷就和無奈。孩子的家長,自己小時候吃盡了苦頭。如今生活好了,自己有條件提供給孩子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了,因此,要讓孩子比自己過得舒適痛快些。因此,會在孩子身上傾注更多的關愛。
二、問題闡述
我們班級中有25名幼兒,其中有21名幼兒是獨生子女,并且這一批孩子的父母有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所以多數(shù)家庭都存在“四二一綜合征”。而根據(jù)劉濤教授撰寫的《規(guī)矩和愛》中指出,溺愛不是富貴人家獨有的理論,結合實際情況發(fā)現(xiàn),當今農(nóng)村家庭反而因為父母長輩育兒知識的淡薄,溺愛現(xiàn)象更為嚴重。
具體到我們托班的孩子,農(nóng)村家長在送孩子來學校時候總是會千叮嚀萬囑咐,“老師,我家的孩子不會吃飯”“老師我的孩子不會脫褲子”等等,一臉的擔憂,完全是來請求教師幫忙的,希望教師可以像在家里一樣,把小孩的一切都包辦了。再來看他們的小孩,正如他們所擔憂的一樣,剛來幼兒園時大多數(shù)幼兒動手能力極差,很多都不會自己吃飯,等著要教師喂,更別提上廁所了,有的幼兒甚至連擦鼻涕都不會。
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家訪談話,我們得知在農(nóng)村家庭中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相當嚴重。大部分家長都完全包辦了孩子吃飯、穿衣等事,這不僅使得孩子失去了自己動手鍛煉的能力,也養(yǎng)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吃飯時候都是大人追著喂,或是邊吃邊玩。在這些家庭中,小孩子基本都不會自己穿衣服、褲子和鞋子,大都需要家長幫忙的,有的干脆完全是家長給穿。
同時,很多家長的過多干預也影響到了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就會出現(xiàn)“隨便”:當你興致勃勃地帶孩子去飯店吃飯,問孩子你想吃什么菜時;當你叫孩子起床,問孩子今天想穿什么衣服時;當你拿了年終獎想給孩子換電腦,問孩子想要什么牌子時,孩子的回答都是“隨便”。這些都是孩子在思想上不獨立,產(chǎn)生依賴現(xiàn)象。當然,“四二一綜合征”帶來的不良教育后果還遠不止這些。
三、“四二一綜合征”下教師的指導策略
針對以上情況,幼兒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首先是常用也是必須的指導策略是理論知識的灌輸。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上課等傳統(tǒng)方法跟家長進行交流,給家長講述一些理論知識,向家長宣傳育兒經(jīng)驗,豐富家長的育兒知識和經(jīng)驗。首先,讓家長明白“四二一綜合征”下給幼兒的成長帶來的不利因素。同時,我們將從培養(yǎng)幼兒動手能力和重視幼兒獨立思維能力這兩方面進行研究。
1.自理能力指導策略
(1)教師針對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對家長的指導。 一是面對全體家長。借助班級家長會、家長學校上課、QQ、微信等新型網(wǎng)絡平臺,與家長進行交流,讓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中動手能力的實際情況。同時,讓家長學習和了解在每一個年齡段孩子動手能力應該達到的基本水平。解決家長日常育兒中遇到的一些難題,也可以讓家長和家長之間相互學習,傳授經(jīng)驗。二是針對老年人。在“四二一綜合征”中溺愛相對較嚴重的就是隔代了,特別是鄉(xiāng)鎮(zhèn)上的老年人,教育文化知識淡薄,在家中有時為了過分維護孩子而與孩子的父母發(fā)生小沖突。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特地組織爺爺、奶奶針對隔代教育進行交流和學習活動。
(2)教師對班級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和指導。一是提高和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通過對幼兒進行引導,讓幼兒學會自己動手吃飯、穿鞋、擦鼻涕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鼓勵和表揚,不斷提高幼兒的動手積極性。比如,等幼兒成功完成某一項之前不會的行為或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取得進步時,教師要以多種方式進行鼓勵(如給幼兒貼一個超級粘粘紙或是在送幼兒一個大拇指等)讓幼兒享受到成功的樂趣。二是讓幼兒輪流做小助手,參與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強化幼兒的某項動手能力。如在用餐時可以讓小助手幫助教師分調(diào)羹,或者讓幼兒輪流做小隊長在午睡時幫助其他幼兒將鞋子擺整齊等。三是在班級里開展一些自理能力的小游戲、小比賽,通過相互之間的競爭來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
2.獨立思維能力的指導策略
(1)對家長的指導。一是通過各種渠道讓家長了解過分溺愛會導致孩子依賴性特別強,依賴性強還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思維能力。二是通過班級家長學校上課和其他平臺的交流,讓家長了解幼兒獨立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三是引導和幫助家長了解更多的培養(yǎng)孩子思維能力的知識和方法。
(2)對幼兒的指導。一是在日常活動中盡量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的獨立思考、選擇和判斷的機會。尤其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比如托班2~3歲的幼兒是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出現(xiàn)的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幼兒開始出現(xiàn)了選擇和更多思考:我喜歡穿這件衣服;這是我的玩具,我不愿意分享,等等。這時教師和家長不要盲目去給孩子做決定,而是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盡量地尊重孩子的想法。二是結合日?;顒哟龠M幼兒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如生活活動中的實際問題的討論和解決“蚊子來了”。夏天來了,天氣越來越熱,隨之而來的是蚊子也來了,怎么辦?引導幼兒想出各種消滅蚊子的好辦法,同時去實際地實施,讓幼兒體驗成功帶來的樂趣。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結合任何一個小問題,時刻都要把幼兒當成獨立思考的對象,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幼兒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幼兒體驗成功的過程中還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孫瑞雪.愛和自由[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3.
[2]王濤.規(guī)矩和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3]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