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涇源在西北有一定的知名度,不僅是因為這里貧困,也與其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有關,特別是涇源縣境內六盤山地區(qū)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級森林公園和中國第一個旅游扶貧開發(fā)試驗區(qū)。更出名的是涇源“回族”踏腳,多年來的發(fā)展已經使“踏腳”形成了頗具回族特點的民族性與地域性。踏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xiàn)。本文旨在從回族踏腳的發(fā)展現(xiàn)狀剖析其文化特征與社會功能。
1.回族踏腳的發(fā)展現(xiàn)狀
200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申報的“回族踏腳舞”被成功列為第二批“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7年2月,銀川市開始組織改編回族傳統(tǒng)舞蹈“踏腳舞”,使之成為該市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集體健身舞,并在社區(qū)推廣。2007年4月,涇源縣制定出臺了《回族踏腳舞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涇源縣旅游文化局提出對現(xiàn)有高齡“踏腳”舞傳承人以民政救助的方式發(fā)放危房改造資金、生活費、扶貧牛、救濟糧、購買醫(yī)療保險,并對70歲以上的老藝人進行不定時監(jiān)測保護,以便發(fā)現(xiàn)困難及時解決,及時對其進行有限的保護。2007年6月,踏腳被評為寧夏自治區(qū)第一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近10年來,關于回族踏腳的研究、保護及傳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回族踏腳與武、舞之間的聯(lián)系
正如劉建在《思想與身體對象》一文中所述,“農耕化的中國回族素有武術習俗,其定居生活和貼近中原文化的內斂性使之將戰(zhàn)爭的攻擊性轉化為防御性,繼而再轉化為自律健身的實用性舞蹈?!碧つ_與武術彈腿有一定的聯(lián)系,動作形態(tài)上,“踏腳”的“平踏”、“撩腿”、“掃腿裹腳”、“雁式跳平踏”等四個動作與“彈腿”中的“側瑞和蹬腳”、“彈踢”、“轉身里合腿”、“跳起剪彈”等四個動作形態(tài)基本一致。
3.踏腳的基本動作
踏腳的基本動作有十種:平踏、后轉、連環(huán)后轉、連環(huán)高低轉、跛腳、前踏后蹬、背腳、飛腳、頂腳、前踏后轉。
平踏:身體側立,雙手自然下垂,進攻時外側腿向前側跨一步同時迅速抬起靠近對方的一條腿踏向對手,上半身向外側傾斜,保持身體平衡。
后轉:身體側立向對方,向對方側進一步,以靠近對方的一條腿作為支點,另一條腿抬起隨身體迅速后轉,掃向對方,雙手伸開平衡身體。
連環(huán)后轉:基本方法和后轉相同,只需將后轉連續(xù)重復,需要動作流暢,銜接自然,雙臂平衡身體,防止摔倒。
連環(huán)高低轉:身體側向對方,以靠近對方的一條腿作為支點,另一條腿抬起隨身體的向后轉,掃向對方上身部位完成該動作后,身體迅速下蹲,雙手撐地,以靠近對方的一條腿做支點,另一條腿隨身體向后轉,掃向對方小腿以下部位。這兩個動作需要銜接自然、流暢,一氣呵成。連環(huán)高低轉課連續(xù)重復多次,進攻對方。
跛腳:身體略側向對方,將靠近對方的一條腿彎曲抬起,同側手抱住該腿膝部,另一條臂向上伸,手指握拳進攻時,著地的一條腿向對方跳躍前進,同時抬起的那條腿迅速伸直,腳尖向回勾,腳掌平踏向對方。該動作可連續(xù)重復,也可兩條腿調換、交替連續(xù)進攻。
前踏后蹬:該動作是面對兩名對手時使用。以一條腿作為支點,抬起另一條腿直踏向面前對手,上半身略向前,同時該腿迅速向后蹬出,攻擊背后對手,做該動作時,一定要眼隨腳走,雙手輔助身體平衡。
背腳:背向對手,用一條腿做支點,另一條腿向后側甩出,用腳跟攻擊對方,同時上半身前傾,保持自身平衡。
飛腳:與對手有一定距離,緊跑幾步后,迅速躍起,飛起一條腿,側踏向對方,雙臂伸開,協(xié)調身體平衡。
頂腳:雙方對面相立,抬腳對踏,腳掌相頂,身體向外側傾斜。
前踏后轉:這是平踏和后轉的組合動作,側腿平踏向對方,緊接著迅速一個后轉。要求兩個動作銜接流暢,一氣呵成。
踏腳沒有固定的套路模式,習武者可以學會踏腳的十個基本動作后,自由的、創(chuàng)造性的編排套路。
4.踏腳的文化特征
4.1表演性與娛樂性。
涇源回族踏腳不僅頗具回族特點的民族性與地域性,更具有表演性與娛樂性。表演性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能夠長久流傳、傳承的重要原因。涇源縣的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tǒng)體育活動有很多,如踏腳、趕牛、方棋、木球等等,但數(shù)踏腳的表演性最為上乘。由“彈腳”演變而來的踏腳,以其以獨特的形式、鮮明的節(jié)奏、強烈的動感、特有的民族服飾組成了極具表演觀賞性的一種民族體育活動,美學觀賞價值很高。回族踏腳由于動作幅度大、肢體平衡性高、競技性強,具有比較濃郁的回族民間藝術特色。表演過程中,白衣青年和綠衣女子陣列整齊、你踏我閃、你攻我守,好不熱鬧。如逢開齋節(jié)、圣紀節(jié)、古爾邦節(jié)等大型回去傳統(tǒng)節(jié)日,通過表演踏腳來慶祝,更能夠將體育寓于娛樂之中,充分展現(xiàn)出了踏腳本身的表演性與娛樂性。
4.2交融性與發(fā)展性。
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更是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多種民族傳統(tǒng)文化方式交融、滲透、相互融合,形成雙向結合,又是多種民族文化形式借助體育運動作為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形成一種綜合性的民族文化,極大地豐富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內涵。涇源回族踏腳舞融民俗、體育、音樂為一體,是民俗、體育、藝術的和諧統(tǒng)一。回族踏腳由彈腿演變而來,充分說明了其具有明顯的發(fā)展性。涇源回族踏腳作為回族體育內容與音樂舞蹈藝術共生共存的產物,它不僅具有表演的藝術功能,更具有多元化的深層文化特征,傳承與發(fā)揚涇源回族踏腳,對健身娛樂、感化教育,促進民族團結與交流,培養(yǎng)民族情感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5.踏腳的社會功能
5.1健身功能
回族民眾幾百年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民族傳統(tǒng)及生活習俗,這是回族人民骨子里對強身健體、修心養(yǎng)性與延年益壽等健康理念最深刻的認識和體會。“踏腳”中”踢、踹、踏、蹬”各種有力的動作,對于培養(yǎng)人們速度、力量、耐力有明顯的作用,而且能夠培養(yǎng)人們的協(xié)調性、柔韌性及靈敏性。特別是上世紀70、80年代,踏腳在徑源縣的園子村一帶風靡一時,幾乎人人都會,每天吃完晚飯,村民們都成群結隊到各個生產隊里比賽。而且在農閑時節(jié)及田間小憩等多種場合,均能隨處見到人們“踏腳”的身影。當時的踏腳具有很強的群眾基礎,可以說是當時園子村村民茶余飯后的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期健身活動。使得“踏腳”這項“運足為舞”的傳統(tǒng)民族體育活動成為了涇源當?shù)鼗刈迦嗣衽眚尯?、強身健體的良好選擇。
5.2民俗功能
民俗是在人類社會長期發(fā)展中形成的,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禮儀、信仰、風尚、娛樂等民間風俗習慣的總和,是經社會約定俗成并流行、傳承的民間文化模式,是一種文化的積淀。民俗不僅僅是一種民間自我傳承的文化事象,還是一個民族自由表達情感、展現(xiàn)獨特精神風貌和世界觀的一種行為方式。民俗本身具有鮮明的符號功能,從符號學觀點看,民俗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反映著一定社會、民族的經濟、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態(tài),蘊涵著民族的哲學、藝術、宗教、風俗以及整個價值體系的起源。涇源回族踏腳,以其特有的民俗活動方式像人們展示了其獨有的魅力,更通過在穆斯林“古爾邦”節(jié)等重大假日的展示,為其本人增添了氛圍、內容及活力?!疤つ_”,也因其獨特的民俗性以及深厚的民族內涵,生動地展現(xiàn)出了徑源回族群眾的文化特征,展示出了徑源回族群眾的共同的價值觀及審美情趣。通過這種群體性的活動,增加了彼此之間接觸、溝通、交流的機會,深化了友誼,凝聚了力量,培養(yǎng)了涇源回族群眾的合作意識。
6.結束語
回族踏腳源遠流長,體現(xiàn)出了其較強的民族性、地域性、集體性、表演性、娛樂性、交融性、發(fā)展性等文化特征,更體現(xiàn)了回族人民同心協(xié)力、同舟共濟、團結奮進、拼搏進取的時代精神?;刈逄つ_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及民俗功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課題名稱:回族“踏腳”舞改編成小學生健身操的應用性研究
課題類別:一般課題
課題批準號:YJKG15-110
(作者單位: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