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有許多非文學作品,如金融文獻,政治文獻等。全球化逐漸加深,不同文化交流碰撞,非文學作品的重要性越發(fā)凸顯。該論文節(jié)選了美國政府報告,以其為例,深入淺出的分析了如何進行非文學作品的翻譯。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除了文學文本,也有許多非文學作品,這些非文學作品更具有實用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如政治新聞報告等。記者在報道時就需要非常注重其真實性和有效性。但是,如果記者或新聞報道的作者有一個強大清晰的觀點,那么新聞報道可以轉化為社論。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會適當降低政治文本的客觀性,加入個人的觀點。因此,此類文本的翻譯也會隨之變化,譯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作者的相關看法。與科技技文本所不同的是,政治文獻沒有這么多專業(yè)術語。然而,政治文本的翻譯也決非易事。譯者必須密切關注世界各地的政治新聞,了解當前的政治模式和世界大國的的政治環(huán)境,這些都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需要攻克的難題。
紐馬克的功能主義文本類型分類法對政治文本的翻譯提出了指導,政治文本屬于表達型文本,應以語義翻譯策略為主。萊斯還指出,某一特定文本是以某一種功能為主導功能,也會兼有其他功能。如政論和演講是以召喚功能為主,同時具有表達和信息功能。根據(jù)兩位學者的翻譯策略,我們可以看出政治文本的特殊性,絕非某種固定的翻譯策略適用于所有的政治文本翻譯。正是因為如此,譯者在翻譯政治文本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政治文本的的意圖,其翻譯目的,譯文讀者等其他方面。同時,譯者也需要保持政治敏感性,對這種特殊文本的類型和功能有清楚的認識,進而采用靈活貼切的翻譯策略翻譯不同的政治文本。
在日常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政治文本的特性,文本通常是正式的。對于非評論性的文章報道,作者基本都是保持新聞的客觀與公正,不參雜任何個人的感情色彩。對于此類新聞報道,譯者也應該遵從原報道的特點,注重翻譯的客觀性,保證譯文受眾獲得的信息是公平公正的。
譯文1:今年, 據(jù)美國地質調查局預計,這一地區(qū)超過80%石油分布在近海區(qū)域,并且就當今技術來說是“技術上一可開發(fā)”的。
譯文2:今年,美國地質勘測局認為,以目前的科技,開發(fā)這片油田“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這篇政治報道中,這是一份報告關于北極的土地資源,其中引用的數(shù)字和演講是真實和客觀的,譯者不需要做任何主觀的改變。因此,這里的翻譯策略是關注傳輸?shù)男畔?。譯者需要用精確的詞匯來表達意思。
通常情況下,作者有他/她自己的立場,反映或評論政治報告。在這種帶有評論性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理解到原作者自身的感情和觀點。
譯文:卡梅隆努力尋回主動權
在危機面前,保守黨面臨著嚴重的信譽危機。而全國范圍內的危機感也說服了保守黨領導人,使他們除了支持政府的資金重組計劃之外別無選擇。正常情況下,國家的緊急狀態(tài)會有效地削弱在野黨的權利。這次也不例外。
對每個譯者來說,文字的背后,都有一個大數(shù)字的信息,如文化背景,背景知識。在這篇評論性政治報道的翻譯中,最困難的問題是找到很好體現(xiàn)源文本意義的表達方式。
除此之外,譯者在翻譯前必須對原文有著全面深入了解,才能準確的進行分割翻譯。就像一個工程師在建立摩天大樓要打下良好的基礎一樣。所以理解是基礎,后續(xù)處理依賴于它。
譯文1:針對英語日益入侵法國日常用語的趨勢,那些相對保守的同胞們的抗議之辭顯然只是老生常談。不過眼下,法語作為主要的外交語言,(這一點迄今為止毫無爭議) 在國外似乎正瀕臨絕跡。
譯文2:我的保守派同胞們認為,在家鄉(xiāng)法國,一股英語的浪潮正不斷吞沒我們的日常詞匯。他們對此抗議當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但是,作為至今毫無疑問是首要外交語言之一的法語在國外似乎正面臨消亡的危險。
這篇原社論文章講述的是作者對法語消亡的一種擔憂。我們可以看到第二個譯文,翻譯者使用了許多具有主觀色彩的詞語,如“家鄉(xiāng)”等。我們能體會到原作者很有愛國情懷,除此之外,作者Marie-Helene是一名法國記者,所以她必定會擁護法語。對于原作者的這篇社論,譯者就不能完全不顧原作者的愛國情懷,要在深入了解譯者的背景和經(jīng)歷的前提下,將原作者這種深厚的愛國情懷表現(xiàn)在翻譯中。
非文學作品的翻譯要求譯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可以靈活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尤其對于政治新聞文本。在翻譯這種作品時,切勿局限于政治新聞原文本。再者,對于此類文本,還要求譯者要掌握一定的政治背景知識。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