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線的主力軍,能否取得學生的信任,是輔導員工作開展的前提和基礎。溝通是人際情感的基石,沒有溝通或者溝通不暢,人際情感交流就會有障礙。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高校輔導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大學生與輔導員之間的無障礙交流,可以有效的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同時,大學生與輔導員的有效溝通也直接決定了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1、研究設計
1.1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陜西中醫(yī)藥大學330名學生,以他們?yōu)檠芯繉ο螅?016年3月發(fā)放問卷,共發(fā)放330份,回收有效問卷304份,回收率92%。其中女生189人,男生115人;醫(yī)學專業(yè)學生170人,非醫(yī)學專業(yè)學生134人;大一81人,大二103人,大三108人,大四12人;學生干部105人,非學生干部199人。
1.2測量方法
以本人作為主試,隨機抽取330名在校大學生為被試,進行指導語和問卷的發(fā)放,無記名填答。對問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分析,去除不完整性問卷和有規(guī)律性答題問卷。
1.3測量工具
根據(jù)本校實際情況編制調(diào)查問卷,本問卷共24題,其中23道單項選擇題,1道問答題。
1.4數(shù)據(jù)處理
使用Epi統(tǒng)計軟件進行簡單描述統(tǒng)計分析處理。對其基本情況,及其它題目進行百分比描述。
2、研究結(jié)果
從表一中可得知,每道問題傾向選老師的人數(shù)和各自所占的百分比重,人數(shù)最大值為138,最小值為0,百分比最大值為45.4%,最小值為0。
從表二中可得知,同學錄中是否有輔導員老師的電話以及人數(shù)和所占比重、交流頻率以及人數(shù)和所占比重、與輔導員見面場合以及人數(shù)和所占比重。
3、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調(diào)查問卷進行分析,從表一中可以得知:在涉及“老師”這一選項的題目中,選擇“老師”選項的同學所占百分比大多在0%~10%,尤其在“遇到問題或困難第一時間想到的訴說對象”和“突發(fā)緊急情況下會尋求哪類人借錢”兩個題目中沒有學生選擇老師;唯獨“在學業(yè)問題上幫助最大的一類人”這一題目中老師所占百分比最高,為45.4%,可見,學生自覺并自愿地將老師定義為“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從表二中可以得知,有31.2%的同學通訊錄里沒有存放輔導員的電話號碼;有50.1%的同學一學期與輔導員、班主任只能交流一次;有不少于62.5%的同學與輔導員見面場合屬于被動型偶遇。
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與輔導員老師之間在溝通問題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或者說學生更愿意向朋輩(同學、朋友等)尋求幫助。
4、分析原因
4.1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90后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追求個性獨立以及思想的解放,部分大學生處于青春期階段,思想叛逆,不愿意受到長輩的說教和管束,遇到問題時更愿意與同齡人進行交談和訴說,避免了因為與老師的隔閡而產(chǎn)生的尷尬氣氛。在應試教育體制中,大學生會不斷的經(jīng)歷一階段又一階段的各種各樣的考試,沒有閑暇時光與輔導員進行交談,長此以往更會因為不熟而漸行漸遠。
大學生對于輔導員角色認識的缺乏,想法固定的只認為在有關學習方面的問題才可以請教老師,而其他問題則不適合請教老師,這就導致師生之間交流的話題變窄,內(nèi)容單一,溝通則更加困難。
4.2輔導員自身存在的問題
輔導員盡管能夠認識到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教育不足,但整天忙碌于瑣碎、具體的工作事務中而無法抽出很多時間來與學生做足夠多的交流。
與輔導員的自身素質(zhì)以及性格、氣質(zhì)、態(tài)度、想法都有一定的關系,人與人是否能建立良好的溝通,其實一定程度上受自身素質(zhì)、性格、氣質(zhì)的影響,而在建立良好溝通的前提是彼此的態(tài)度,好的態(tài)度會伴隨好的開始,好的開始才會有好的溝通。
與輔導員自身心理地位有關,大多數(shù)輔導員會給予學生一種長輩、說教者的感覺,以及明顯的位差感。
4.3現(xiàn)實因素
在我國傳統(tǒng)教育體制長期的影響下,老師是長輩的觀念已深入每個人心中。日常生活中,晚、長輩的溝通交流受到倫理道德等所謂的“規(guī)矩”約束,使得晚長輩之間無障礙溝通變得困難,溝通效果差。
受固定的管理模式限制,本校實行的是輔導員--班主任共同管理學生的模式,班主任是班級的第一負責人。輔導員是管理者,學生是被管理者,學生必須服從老師的管理,導致師生關系隔閡增大,阻礙無障礙交流。
5、研究對策
5.1學生本人
克服對輔導員敬而遠之的心態(tài),打開心扉,與輔導員逐步建立互相信任關系,為無障礙交流打好基礎。
把輔導員在心底里當成自己的朋友,克服位差心理,消除心理隔閡,時常與輔導員進行心里交流,將自己的知心話告訴老師,分享自己的歡樂或者讓老師為自己排憂解難。
對輔導員角色進行正確的理解,并非只有學習問題才可與老師商量。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也可以與老師交流,真正把老師當朋友,快樂的、不快的都可以與老師分享。
5.2輔導員本人
通過有效的培訓,加強自身溝通技巧,學會傾聽,熱情、尊重、理解、多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不要做過多的引導、評價、批判、命令。
放下身姿與學生做朋友,不要時常以說教者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放下身段將學生看做同輩人,拓展溝通內(nèi)容,多一些生活感情方面的交流。多抽出時間與學生進行活動,拉近彼此距離。班級組織活動,作為輔導員收到邀請后,在不影響其他工作的前提下,應該積極參與。在活動中,盡情融入,與學生打成一片,與此同時,認真觀察分析學生的性格心理,為無障礙交流打好基礎。
提升自身素質(zhì),提高個人修養(yǎng),在為人處事方面為學生做好表率。作為輔導員,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也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一定影響,處事方法得到認可,學生會更加喜歡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
在當今網(wǎng)絡發(fā)達的時代,輔導員更要善于更新工作方式,有意識地主動占領網(wǎng)絡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學生在哪里,輔導員就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在哪里。只有這樣,才能及時地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真正做到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
5.3學校
做好機制體制的保障作用,創(chuàng)建各種各樣師生交流的平臺,為學生和輔導員的無障礙交流提供有效途徑;開展各種活動加強輔導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讓學生意識到輔導員工作的正面意義及重要性;拉近彼此的距離,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春風般吹進學生的心里,如細雨般滋潤學生的心靈,陪伴著學生走好大學的這一程。
本文受【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工作研究課題——基于大學生成長管理的“無障礙交流”機制研究】項目的資助,文件號是:陜高教生辦(2014)13號。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