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具有正向的本質和價值,每個人都有成長和發(fā)展的潛能。在心理咨詢學中,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創(chuàng)立了“以來訪者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充分發(fā)揮來訪者的主動性和自身潛能。這種“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同樣可以運用于班主任與學生的日常交流活動中,認為教育過程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到學生的潛在能力。師生關系對于兒童、青少年的認知、個性、智力、品德等心理發(fā)展會產生重要過程。因此,將心理咨詢技巧融入班主任的日常談話過程中,對改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
1. 溝通是雙向的
溝通是需要雙向進行的,假如進行了單向溝通,很有可能會產生誤會。我曾經接待過一位來訪者,她存在“過分概括”的不合理信念:對一件小事做出夸張,以偏概全的反應,并且非常敏感,在整個咨詢過程中,我都對她表示積極關注,對她說的內容表示理解,就會會心一笑,我的笑是善意的,表示我明白了,我理解了。這位來訪者突然問我:老師,你為什么笑?我突然意識到我的笑可能觸發(fā)了她的敏感點,我問她:你覺得我為什么會笑呢?你的想法是什么?她隨后告訴我:我以為老師笑是覺得我說的事情可笑。明白了她的想法,我跟她解釋了我笑容的真正含義,并通過這個契機告訴她,假如她沒有問我這個問題,她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對我的笑容產生誤解,也會影響我們的咨訪關系。所以,溝通是雙方面的,我們不僅要傾聽對方的想法,還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
2. 聽比說更加重要
在談話中,班主任聽比說更加重要。傾聽是心理咨詢師最基本的要求。曾有專家指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理解和被理解,理解別人最好的途徑就是傾聽”。學生會向老師進行訴說,表示學生對老師是信任的。這時,如果班主任只聽了大概,就開始“一言堂”式的說教,學生向老師傾訴的行為會越來越少,對老師的信任也會蕩然無存。相反,假如班主任耐心地傾聽,對學生傾訴的內容表示無條件的接受和尊重,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話,不僅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還能夠使班主任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進一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3. 善于表達自己
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很多班主任反映“明明是好意,卻被學生誤解”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教師不善于把他們的真實動機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其中表達方式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心理學中,框架效應是指對相同信息的不同表征導致產生不同決策結果的現象,也就是說兩種不同方式表達同一種含義會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體驗。比如在買漢堡時,以牛肉含有的瘦肉/肥肉作為特征,分別以75%的瘦肉為正面特征、25%的肥肉為負面特征,面對不同特征,人們想吃的欲望以及實際的唾液分泌是不一樣的。同樣,班主任在談話過程中可以多運用框架效應,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例如對于有較強成就動機的孩子,傾向于讓他做某件事,多強調這件事的積極面;對于成就動機較弱的孩子,傾向于不做某事,多強調這件事的消極結果。教師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師生溝通才能有良好的開頭。
4. 理解學生的行為
高職學生正處于青年期的發(fā)展階段,心理、生理都沒有完全成熟。因此,班主任要能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年齡化特征行為,并給予正面的理解和關注。一位班主任班里有個學生去染頭發(fā),屬于違反消極校規(guī)的行為,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采取的方法是開學之后就戴假發(fā),但是假發(fā)很明顯,這個時候盛老師的處理方式不是說你不允許戴假發(fā),而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學生是愛美采取染發(fā)的,所以盛老師去稱贊她戴黑顏色的頭發(fā)很美,很適合她,也鼓勵其他學生對她的贊美,之后這個學生就去把頭發(fā)染回黑色了。所以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學生的行為,再有針對性地想辦法。
5. 運用具體化技術
心理咨詢中,具體化技術是咨詢師協(xié)助來訪者清楚而準確地表達他們的觀點、所用的概念、所體驗到的情感以及所經歷的事件。在師生交流過程中,會出現一種情況——問題模糊。有些學生談到自己的問題時往往用一些含糊的、很普遍的字眼;另一種情況是過分概括化,以偏概全,把個別事件的意見上升為一般性結論,把對事件的看法發(fā)展到對人的看法,把有時演變?yōu)榻洺?,把過去擴大到現在和未來。這就特別需要具體性技術去澄清。班主任需要察覺學生是否存在不合理的信念或思維,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幫助學生對時間進行梳理,通過有效的、具體化的交流使學生與自己的非理性思維和信念進行辯論,讓學生自己發(fā)現不合理之處,從而有效增強師生的談話效果。
6.學會共情技術
共情是心理咨詢中的基本特質,也是良好咨訪關系建立的重要因素。共情,就是能夠設身處地去體會對方的內心感受。作為班主任應該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通過有效的傾聽、理解,讓學生知道老師是理解我的、能夠體會我的感受的、站在我的角度為我考慮的,這樣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傾訴自己,從而使師生溝通更加準確、有效。
7. 保護學生的隱私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才能積極地發(fā)掘自身的潛力,才能有人性及價值的較充分的體現?!?/p>
學生對班主任尋求指導和幫助時,在一定程度上就說明學生遇到困難或不解。這時,班主任需要替學生保守秘密,讓學生產生與班主任交流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相反,學生會對班主任產生失望、不信任,就會導致師生關系緊張,溝通不暢的結果。
班主任工作強調與學生的互動關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善于運用心理咨詢技巧能夠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一方面幫助班主任深入了解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健康、全面地發(fā)展;另一方面能夠增強班主任工作的效果,使班級管理有序、高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班主任自身的工作滿意度。
(作者單位: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