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高中化學新課程“以學生為本”理念下,結合“新三學”的觀念,探索和研究如何把握課堂教學契機,培養(yǎng)高一學生化學基本素養(yǎng),并提出了一定的有建設性的建議。
自2006年新課程改革以來,近十年的時間,化學學科的課堂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對學科地位的下降,課時的減少,考試題型的演變等問題,如何更好地傳承化學知識,培養(yǎng)公民的學科素養(yǎng)是每一位化學老師的責任。當前,玄武區(qū)教育局提出“理解學生、支持學習、提升學力”為核心內容的“新三學”課堂,更是在全區(qū)引起了廣泛的研究和討論。
化學科學素養(yǎng)屬于科學素養(yǎng)范疇,并具有化學學科的具體內涵。化學科學素養(yǎng)主要是指必要的化學知識、化學科學的思維方式、對化學科學的理解、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及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據調查發(fā)現,高一學生對化學感到最難以適應的有以下幾方面:1、教師講課節(jié)奏快;2、教學內容多;3、教學難度大。由于這些不適應,使得部分學生學習成績較差,甚至有些學生出現了學習困難的現象,更別談對其化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
出現這樣的情況,我認為,首先要允許學生有一定的適應期,合理安排他們的學習生活時間,不能負擔太重,不能講得太快,欲速則不達,更不能拔苗助長,隨意增加教學的難度,特別是在第一學期,經過緊張艱苦的中考以后,要給他們一段休養(yǎng)時間,以便更好地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其次,要注意初高中化學教材內容上的銜接。中學化學教學內容遵循認識規(guī)律按照物質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由淺入深,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順序編排,基礎理論與元素化合物知識穿插編排,使理論教學在一定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識能在理論指導下教學,由于存在“初高中適當分段”的課程觀,使教材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體系被分割。盡管新的高中化學教材降低了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求,解決了部分初高中能力要求和斷層、知識內容脫節(jié)等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但跨度和難度仍很大。例如:物質的量、化學鍵、離子反應等內容與初中學生所學內容相差較大,致使一些學生學習困難。然后,要有提高化學有效學習的課堂基本策略。
結合多年教學一線工作經驗,我覺得把握課堂教學契機,培養(yǎng)高一學生化學基本素養(yǎng),要做到以下幾點:
1、理解學生——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催化劑?;瘜W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與實際聯(lián)系非常密切,化學知識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介紹海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飲用水的消毒、維生素與人體健康、介紹未來金屬鈦、導電聚合物、環(huán)境保護與綠色化學等,學生對這些問題產生好奇,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學習興趣也由此產生,學生便有了自主學習的動力。同時化學實驗作為增強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一種手段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新課程中編入了以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鐵與水的反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性質的比較、氯水多重性質的探究等,利用實驗來進行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探究實驗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習化學的興趣。
2、支持學習——誘導學生思維
誘導學生思維的關鍵是誘導學生建立化學學科思想,即“結構決定性質”的思想、“守恒”思想、“動態(tài)平衡”的思想。課堂教學中對那些學生通過預習能掌握的或沒有多少思維價值的知識性問題不再進行教學。而對教學重點和難點或體現個性學習方式的內容要組織集體交流,讓大家共同享受別人的學習成果。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和會學的全部讓他們自己學,學不會的、不會學的和多元學的教師組織教。這個“教”不是教師直接去“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
例如,講解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性質時,在盛水的燒杯中加入過氧化鈉粉末,立即有大量氣泡放出,經“帶火星”木條檢驗,證明是氧氣;再向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劑,溶液明顯變成紅色。提問:“酚酞試液為何變紅呢”。有學生回答:“有氫氧化鈉溶液生成?!薄皩?。”我肯定了學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寫下了2Na2O2+2H2O=4NaOH+O2↑。但眨眼之間,燒杯中的紅色消失了?!白兗t的溶液為什么又會褪色呢?”面對這異?,F象,有學生解釋為:“這是由于過氧化鈉具有漂白性的緣故?!钡藭r又有學生卻提出疑問:“過氧化鈉與水反應后的澄清溶液應該是全部變成NaOH,加入酚酞,紅色酚酞也會褪色,怎么可能存在過氧化鈉固體呢?”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該如何解決,按原先預設講解還是加以探究解釋呢?
實施過程如下:1、根據實驗異常確定研究課題,確定“Na2O2使酚酞先變紅后褪色”的研究課題。2、提出猜想和假設。通過分組討論,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建立平等合作關系,就此實驗異?,F象,提出如下猜想。猜想1:有可能是產物中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猜想2:有可能是受生成物氫氧化鈉溶液濃度的影響。猜想3:產生的熱量導致溫度升高,使紅色褪去。猜想4:Na2O2與水反應過程中可能產生具有漂白性的H2O2。3、設計實驗方案。教師抓住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契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合理猜想,提出如何設計方案,驗證假設。4、反思和評價。通過上述的一系列的“發(fā)現問題→作出猜想、設計方案→實驗驗證→處理結果”的科學探究過程,教師和學生完成了整堂課的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異常現象的解釋,對課本知識提出異議并進行了知識的升華和延伸。在本次教學中,學生的一點細小的表現,都反映了對新知識的了解情況,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并沒有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而是通過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和我們預設異常的情況,根據學情打破預設,放手讓學生唱主角,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爭議,鼓勵學生把探索結論的活動變?yōu)轵炞C結論的活動,加強知識的鞏固和拓展。這樣的課堂也許要花上一兩節(jié)課或是更長的時間,但學生的實驗探究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師生、生生、人與情境的多向互動,激發(fā)出教育智慧的火花。
3、提升學力——引導學生應用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題是應用的初級階段,這既能達到訓練學生靈活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有效解決學生的應考需求。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是應用的高級階段。如在學完《化學能與電能》后誘導學生自己制作水果電池,并探討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制作環(huán)保電池等。讓學生把書本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引導他們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化學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觀察、分析、合作、交流、創(chuàng)新、實踐等綜合素質得到了培養(yǎng),真正實現知識的再生產和再創(chuàng)造。
“新三學”課堂教學研究的核心是“堅持為促進學習而教”,即從促進學生學習的視角,思考在課堂語境中,教師應提供怎樣的教學支持,以實現促進“學”的境界。高一化學學習作為初高中的銜接,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中占很大的作用。余文森教授曾經說過:“有學生可教的老師是幸福的,有好學生可教的老師更是幸福。我喜歡教書,因為我始終覺得教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有意義的事;我喜歡教書,還因為我教書常常受到學生的歡迎,教書給我?guī)沓删透泻托腋8?。二十多年來,堅持以‘把每一?jié)課都作為一份禮物奉獻給學生’作為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追求,認真上好每節(jié)課,并在這個過程形成了自己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庇嘟淌谡f出了教育工作者的心聲,我也將以余教授為榜樣,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斷孜孜追求地前進,不僅為祖國培養(yǎng)適合時代需要的化學人才,更要提高全民的基本化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