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在對學生的教育特別是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往往只重視正式群體如班集體、團支部、少先隊等的管理與建設,卻對學生形成的非正式群體缺乏科學的、全面的認識,忽視并否定了它們的存在及其作用,甚至會加以強行干預與制止,結(jié)果造成了教育管理上的許多失誤與偏差,從而使正式群體的建設與發(fā)展受到了損害。本文就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所帶來的消極作用作了簡單的分析。
一、學校非正式群體的客觀存在
學校的學生群體可以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是指在學校、班老師或社會團體的領導下,按照一定章程組織起來的學生群體,通常有班級學生群體、共青團和少先隊等,主要是負責組織開展全班性的活動。學生的非正式群體是相對正式群體提出的,它是指學生在交往中自發(fā)形成的,是一種沒有正式的明文所規(guī)定的小群體,成員間的關系帶有明顯的個人情感色彩。他們是根據(jù)個人的喜愛、興趣與需要等自然結(jié)成的群體,它不同于班集體、團支部、少先隊等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中的成員往往是三五成群,組成了“小圈子”“小團隊”,規(guī)模比較小,人數(shù)也比較少。
二、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特征
(一)群體內(nèi)部具有一致性
學生非正式群體往往會對其成員形成一種約束與壓力。這種約束促使其成員行動一致,并促使其遵守群體內(nèi)一些不成文的慣例和常規(guī),比如群體內(nèi)某人與班級里某同學不和,那其他成員也會一致不和某同學來往,其效果往往超過正式學生群體。
(二)群體成員具有依賴性
學生非正式群體會對其成員給于批評和鼓勵,成員之間感情約束比較緊,生怕被“孤立”。這種情感上互相提供支持所產(chǎn)生的凝聚力和效果也可能超過了正式學生群體。
(三)群體內(nèi)信息交流效率高
非正式群體成員之間關系友好,所以他們之間進行交流非常容易,一旦其中一個人知道一些消息,其他成員也會迅速知道的一清二楚,他們會利用課間進行溝通,甚至會在課堂上傳紙條、說悄悄話進行信息傳遞;如今由于科技與通訊的迅速發(fā)展,成員之間交流的方式已變?yōu)榱穗娫?、QQ、短信等。
三、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帶來的消極作用
當前學校在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中,特別是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中通常只是重視班集體、團支部等正式群體的建設,對學生的非正式群體卻缺乏科學全面的認識,忽略了它們的存在與所起的作用,造成了教育與管理上的許多失誤,使正式群體的建設受到了一定的損害。以下歸納了非正式群體對教育管理產(chǎn)生的一些消極作用:
(一)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成員比較重感情,因此往往也會產(chǎn)生一些不利于班集體、社會的,不健康的行為,這種特征容易造成他們的思想與行為具有濃厚的個人情感與感情色彩,重感情、講哥們義氣,在遇到事情時缺乏理智與思考,做不到客觀判斷,這樣就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了成員在思想與行為上的偏激與極端。
有一則案例,李軍、張浩、許正三名同學在同一個班級,又居住在同一個小區(qū),他們自然而然的組成了一個非正式群體,自從上了五年級,他們的成績都比較差,上課不愛聽講,還愛做小動作,家庭作業(yè)完不成會抄襲其它同學的作業(yè),逆反心理強,經(jīng)常收到老師的批評,結(jié)果卻不太理想。有一次因為天黑三名同學仍未回家,老師配合家長最終在游戲廳找回三名同學,半路上,他們又借故上廁所溜走,不愿回家,直到晚上十一點才被重新找回到家。而在教育他們時,他們臉上表現(xiàn)出的卻是一副不屑一顧的表情。這并不是簡單的個別后進生逆反的現(xiàn)象,如果不加以重視或妥善的處理的話,有可能給整個班風建設和其他學生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這個非正式群體會越來越壯大。
(二)學生的非正式群體內(nèi)核心學生的權威,容易造成整個群體的心理與行為的偏離,如果核心的學生一旦做出與事物偏離的意見和決策,那么這一群體內(nèi)的所有成員的行為就會跟著產(chǎn)生偏離,從而不利于學校的教育與管理。比如,成員們成群結(jié)伴地結(jié)眾鬧事、聚眾斗毆、團伙犯罪等,都跟部分核心學生做出的失誤的決策有直接關系。
(三)學生非正式群體中成員由于頻繁的交往,經(jīng)常聚在一起,并且由于消極模仿、攀比、外來影響等因素,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群體的文化,比如江湖義氣、幫派規(guī)則,因此許多學生產(chǎn)生了歪曲甚至錯誤的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人生信仰和行為方式,不聽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不遵守校紀校規(guī),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缺乏學習熱情和興趣等,追求自由、風光的吃喝玩樂的生活方式。
學生非正式的出現(xiàn)是正常的,我們應該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既不能強力打壓,也不能掉以輕心。我們以往對這些小群體的認識是片面的,處理方式偏激。而實踐證明,對于學生非正式群體,我們往往是拆不開的,偏激的做法反而會適得其反。我們應該保持的正確態(tài)度是:承認它、了解它、研究它、引導它,引導其發(fā)揮積極作用,盡量避免消極作用,以免出現(xiàn)破壞性的不良后果。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