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出“愛是一門藝術”,詳細闡述了愛的意義和本質,總結了愛的實踐方式,他向世人展示出了他獨有的愛的人生觀。弗洛姆愛的人生觀不僅是弗洛伊德和馬克思思想調(diào)和后的產(chǎn)物,更反映了20世紀的社會大背景,包含了“對人類生存問題的解答”的偉大意義。
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哲學家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學派——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艾里?!じヂ迥罚瑢⒆约荷畹恼麄€20世紀的感受轉化為理性思考,融注了對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關心與憂慮,深入細致地分析了愛作為一門藝術的本質、要素以及崇高意義,并提出了怎樣實踐獲得“愛”這門藝術的方法,于是便有了《愛的藝術》這部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經(jīng)被翻譯成近40種文字。通過《愛的藝術》,弗洛姆向世人表明了自己關于愛的人生觀。
1 對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的調(diào)和是弗洛姆愛的人生觀的理論基礎
《愛的藝術》一書中,弗洛姆試圖將馬克思與弗洛伊德二人的思想理論進行調(diào)和運用,建立“弗洛伊德的馬克思主義”。
1.1 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是構成弗洛姆關于愛的人生觀的理論基礎之一。人道主義在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馬克思的目標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擺脫經(jīng)濟決定論的枷鎖,使人的完整人性得到恢復,使人與其伙伴們以及自然界處于協(xié)調(diào)而且和諧的關系之中?!瘪R克思理論最終要實現(xiàn)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是讓人作為個人得到人的解放,成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這與弗洛姆關注人性、體恤人類生存的人本主義情懷是相同的。
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弗洛姆愛的人生觀的另一個理論基礎。雖然弗洛姆對弗洛伊德將人局限在生物學角度去理解提出了批判,但是他更多地吸收和肯定了弗洛伊德關于人的意識和無意識(潛意識)的理論。精神分析后來成為了一種異于醫(yī)學卻能夠治療人的靈魂、能引導人們獲得自由和幸福的理論方法。這一點與弗洛姆希望用愛來“救贖”人類的目標是一致的。
《愛的藝術》中,弗洛姆引用了馬克思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同時吸收了“異化”的理論,在勞動異化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性的異化。對于馬克思的思想理論,弗洛姆的認同和重視遠遠超過了弗洛伊德,他曾說過:“在我看來,馬克思所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過了弗洛伊德?!备ヂ迥窅鄣娜松^因吸收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觀點,毫無疑義地超越了弗洛伊德。
2 20世紀的社會背景是弗洛姆愛的人生觀形成的有機土壤
弗洛姆出生于1900年,卒于1980年,20世紀經(jīng)濟上、政治上、文化上都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革。
2.1 政治局勢動蕩。20世紀里殖民主義發(fā)展到了極致,先后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不斷涌起的民族主義風潮又引發(fā)了恐怖主義在全球盛行,世界范圍內(nèi)的冷戰(zhàn)、軍備競賽等等,給人們帶來深重苦難、造成了全球性恐慌的同時,也留下了沉重的生理、心理陰影。
2.2 經(jīng)濟危機頻發(fā)。1929年爆發(fā)的經(jīng)濟大蕭條席卷了所有工業(yè)化國家,1973年爆發(fā)的二戰(zhàn)后最嚴重的一次經(jīng)濟危機,六七十年代開始在拉美地區(qū)的“債務危機”……經(jīng)濟危機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加重了人們的生活負擔,對還處在戰(zhàn)爭恐懼的人們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2.3 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弗洛伊德主義的流行。20世紀俄國革命的爆發(fā)和社會主義思潮涌動,馬克思學說在全世界盛極一時,成為當時思想理論界的一股洪流。二戰(zhàn)期間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而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出生于猶太家庭的弗洛姆也備受其苦。馬克思主義倡導超越民族、種族界限,實現(xiàn)讓人成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這正是當時弗洛姆內(nèi)心深處急需的一劑救命藥;弗洛姆后來加入了法蘭克福社會學所,與霍克海默、奧多爾諾以及馬爾庫塞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頻繁接觸的經(jīng)歷,使得弗洛姆主觀上非常愿意接受、客觀上也能夠深入了解和吸收馬克思思想學說。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的弗洛伊德主義在整個20世紀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弗洛姆曾系統(tǒng)地學習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后期也一直從事著該理論的研究,便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弗洛姆生活于20世紀的前八十年,經(jīng)歷著這個世紀的動蕩和變革,無時不刻思索著社會現(xiàn)狀以及人們的生存困境,20世紀的社會背景,讓弗洛姆愛的人生觀有了發(fā)芽、開花、結果的土壤。
3 愛的本質在于“給予”是弗洛姆愛的人生觀的核心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鮮明地指出了愛的本質,并通過闡述博愛、父母之愛、男女之愛、自愛等幾種典型類型做了進一步論證說明。
對于博愛,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對所有人而非一個人的一種傾向性,愛自己與愛他人是一致的。如果只愛某個人,而對其他同胞漠不關心,那么這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只有那些不摻雜任何目的和不考慮任何利益得失的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對于母愛,弗洛姆認為“母親的真正本質在于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也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母愛不僅應該允許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并促成這一分離……因為這時就要求母親無私并能貢獻出一切……”只有那些不夾雜任何索取,一直能夠持續(xù)不斷地奉獻自己、給予孩子愛的母親才是具備了真正“母愛”的人;只有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用同樣真心愛她的丈夫,愛其他孩子,愛陌生人和愛所有人的母親,才是真正慈愛的母親。而男女之愛,“從根本上來看愛情是意志的行為,是人把全部生命交付對方的決定”,愛情不僅僅是一種意志行為,而且是一種“獻身的行為”。同時弗洛姆認為自愛與利己不同,“……利己的人不是太愛自己,而是太不愛自己。缺乏對自己的愛和關心表明了這個人內(nèi)心缺少生命力......”不難發(fā)現(xiàn),在那些有愛的能力、能夠愛他人的人中,都將都具有著愛他們自己的態(tài)度。我們自身必定與他人一樣是我愛的對象,對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長、自由的肯定來源于我們愛的能力。倘若一個人能夠卓有成效地愛,他也會愛自己;倘若他僅能愛其他人,他便根本不會愛。
根據(jù)愛的對象劃分的不同類型的愛,在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差別,卻都是以“給予”為前提,而這便是他愛的人生觀的核心。
4 “對人類生存問題的解答”是弗洛姆愛的人生觀的終極意義
在《愛的藝術》中,“愛是指熱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質,積極地建立與他人的關系,是指在雙方各自保持獨立和完整性基礎上的相互結合?!边@里愛包含著兩個相反的方面:它既是人處于克服孤獨的需要而追求與他人的結合,趨向于群體;又是要各方維護自我保持個性,不把自身消融于他人之中。這種糾結矛盾也造成了人內(nèi)心的沖突和痛苦。
4.1 逃避自由和人的異化是人類的生存困境。在漫長的生物進化中,人類逐漸擺脫了自然和母體的約束,實現(xiàn)了個體第一次自由。但是這種自由卻讓人類產(chǎn)生了伴其一生的孤獨感與恐懼感。為了克服這種孤獨與恐懼,人類“創(chuàng)造”了很多方法,比如傾向于獨裁、專制主義以及完全按照社會要求塑造自己、放棄個人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機械自動地迎合他人等,以此來逃避自由減輕孤獨與恐懼帶來的“痛苦”,但最終卻帶來了更加深重的痛苦與災難。
4.2 人性異化的困境。現(xiàn)代人的異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弗洛姆提出,經(jīng)濟上人們的勞動被異化成了不符合人性、有害的、磨滅人的活力的東西,人的尊嚴和價值也沒有得到尊重;人們被“物化”的傾向于盲目追求物質享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蛻變?yōu)橐环N相互有利可圖的交易關系,社會倫理道德等方面遇到了巨大挑戰(zhàn);……人性被異化了,人類陷入了更加痛苦無望的境地。
成熟的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這種力量強大到足以克服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和恐懼感,能夠在保持自身完整性的同時,與他者(人自己、他人和自然)較好地結合,可以消除人的痛苦。在這一點上,弗洛姆將成熟的愛作為“人類生存困境的解答”。
5 “愛是一門藝術需要實踐”是弗洛姆愛的人生觀的目標要求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出了學習愛這門藝術的步驟:精通理論和熟悉實踐。
5.1 愛是一種藝術?!稅鄣乃囆g》提出了“愛是一種藝術”的理論,是一種能力。但愛不是一種簡單的主觀訴求就能獲得,它需要具備知識理論和付出努力。因人類逃避自由和人性被異化,所以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解答,父母之愛、男女之愛和博愛、自愛、深愛等都是以“給予“為基礎的愛的類型,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等是愛的基本要素。
5.2 愛的實踐。謙恭、真誠、勇氣、忠誠、自制、包容、體諒和理解等是實踐愛的基本條件,只有真正具備了這些條件,愛才能全面的、完整的得以實現(xiàn)。愛的規(guī)矩(規(guī)則、紀律)、集中注意力、耐心以及重視和為藝術獻身的精神是實踐愛的基本要求。理性、信念、勇氣和充分主體性,是愛的實踐要求。理智(克服個人的“自戀”和客觀性)是能夠“去愛”的前提,《愛的藝術》里說“愛的藝術之實踐的討論而言,這意味著:愛依賴于相對的無自戀,它需要發(fā)展謙卑、客觀性和理性”;愛本身是一種信念行為,要有對他人的信任,就要求對愛要有堅定的信念;愛是人的主體力量的展示,是一種主動行動和創(chuàng)造,對愛的積極態(tài)度則是實踐愛的不可缺少的要求。
6 對社會問題根源的歸結偏差是弗洛姆愛的人生觀存在的局限
《愛的藝術》里,弗洛姆認為在以“資本”為主導價值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里,人性被異化,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與愛的原則是水火不相容的結論。將愛的匱乏看作是當代西方社會沉淪的根源,認為人的苦難是由于缺少愛而引起的,甚至將社會變革的力量歸結為人性與社會的矛盾,無疑,弗洛姆片面地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才是社會衰亡和導致人們不幸的真正根源,更忽略了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對基本矛盾才是促使舊社會解體、新社會誕生的根本動力。對社會衰亡的根源歸結偏差,最終讓弗洛姆愛的人生觀產(chǎn)生了局限。況且,在還存在階級的社會里,人類的愛不可避免會具有階級性,弗洛姆無差別的“大愛”就具有了強烈的“烏托邦”色彩。
當前,人的生存問題作為時代性與全球性的課題凸現(xiàn)在現(xiàn)代人面前。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思潮、文化的涌入,不可避免也存在著異化、物化的現(xiàn)象。弗洛姆通過《愛的藝術》向我們展示的與自然、他人和自己建立健康聯(lián)系的愛的人生觀,是消除異化、實現(xiàn)人個性全面解放的途徑之一,這種愛的人生觀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的道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愛情觀有著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