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是教育實踐的內(nèi)在動力。先進的教學理念可以促進教育工作者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深化自己對教育本質(zhì)和價值的認識。先進的教學理念對教育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有著定向的作用,對人們的行為方向具有激勵的作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可以指導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減少和避免實踐中的代價。教學理念如此重要,作為教師有必要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是現(xiàn)在普遍存在兩種狀態(tài):一是很多教師不知道通過什么途徑和技巧來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二是很多教師形成出自己的教學理念,卻沒有人對這些理念進行分析和歸類,猶如一盤散沙。因此,針對這種現(xiàn)狀,本文針對教學理念的來源進行分析和歸類,以幫助和促進更多教師個人教學理念在教育改革中發(fā)揮效力。
一、側重于從已有的理念中演繹
側重于從已有的教育理念中演繹,即教師在對某種已有教育理論或教育理念理解和認同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經(jīng)驗及對教育的理想追求,從中演繹出具有自我風格特色的教學理念。如:
1.劉可欽的主體教育
劉可欽“主體教育”強調(diào)“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可重復的、無法替代的個體”,都需要得到充分的理解、尊重和關懷。教師要“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學會學習”,“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及成功的機會?!?/p>
劉可欽主體教育的思想來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哲學、文學、藝術等一系列的人文學科中流行的關于“人的主體性”的思潮。顧明遠先生提出了“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引發(fā)了教育界關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大討論。安陽市人民大道小學也開始反思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逐步意識到以往工作中的種種困惑均來自于對學生的主體性認識不夠,沒有真正把學生當作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來看待!因此,安陽市人民大道小學與北師大開展了“小學生主體性發(fā)展實驗研究”。作為安陽市人民大道小學的一線老師,劉可欽走上了一條充滿磨難又蘊藏著無數(shù)驚喜的主體性發(fā)展實驗研究之路??梢哉f劉可欽的主體教育思想是在“主體性”思潮中發(fā)展起來的,并在實踐中充實和完善成“主體教育”的理念。
2.楊一青的和諧教育
楊一青的和諧教育,就是“建設和諧校園,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實施和諧管理,和諧教學,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和諧教育環(huán)境,實現(xiàn)教師和諧發(fā)展,學生和諧成長”的教育。
最初“和諧教育”是針對我國經(jīng)濟所帶來的社會發(fā)展不協(xié)調(diào)的問題而出現(xiàn)的。隨著經(jīng)濟增長速度的日益加快,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增多,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共中央提出建構和諧社會戰(zhàn)略。和諧社會的主體應該是和諧的人,而培養(yǎng)和諧的人需要實施和諧教育。楊一青把這種和諧教育理念應用于學校管理和教學上。后來在系統(tǒng)論、控制論、信息論的影響下,楊一青認識到教育是一個多因素相互影響的工程,必須整體考慮、整體推進,只有整體改革才能達到整體優(yōu)化的目的。因此,在學科單項實驗的基礎上,楊一青開始了“小學班級管理整體優(yōu)化實驗”的課題研究,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用綜合的方法把各種教育因素、教育途徑、教育資源組成有機整體去影響學生,最終提煉出“整體觀念、主體思想、個性發(fā)展、和諧關系”的學校教育改革綱領和七條“和諧關系”。
二、側重于從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中歸納
側重于從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中歸納,是指教師在自己教育信念的指導下,在不斷反思和改善教育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和歸納出來的教育理念。如:
1.王崧舟的詩意語文
王崧舟認為“詩意語文是對語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種追求,也是對語文教育本色的和本真的一種深刻自覺和回歸?!?/p>
王菘舟的詩意語文并不是偶然得來的,它有著現(xiàn)實背景和實踐背景。首先,王崧舟認為“好課得有好味,上好一堂語文課得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書卷味”,但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中,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比重嚴重失調(diào),要么偏執(zhí)于思想性,要么奉知識體系若神明,把鮮活靈動的語文教學拆解成毫無生氣和美感的思想灌輸和知識訓練,致使學生對語文無興趣、無感覺、無夢想。在這種呆板僵化的教學模式下語文課何以體現(xiàn)語文“三味”?其次,王菘舟潛心于讀書,讀了大量的書,也聽了大量的課,每年累計不少于200節(jié),并做到了聽課后“有記錄,有反思”。這樣長年累月下來,王菘舟的肚子里裝了上百本書,上千堂課。在這種實踐之下,王崧舟倡導“詩意語文”,提出要讓學生“詩意地棲居”。此后,王菘舟的公開課《萬里長城》一炮走紅,拉開了詩意語文的帷幕,并在往后的教學實踐中將“詩意語文”的框架擴展到“詩意生活”,再延伸到“詩意人生”,在中國小語界扯起了“詩意語文”的旗幟。可以說,王菘舟的詩意語文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一步一步地“磨”出來的。
2.趙謙翔的綠色語文
趙謙翔提出的“綠色語文”有兩層意思:一是純天然的,二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語文的“純天然性”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就是不僅“為高考”學語文,更要“為人生”學語文。
20世紀90年代初,素質(zhì)教育的呼聲在教育界風起云涌,趙謙翔老師也開始反思自己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他發(fā)現(xiàn)自己正在灰色的泥淖中蹣跚,“死教書”,“滿堂灌”,“題海戰(zhàn)術”,使自己變成了“教書匠”,學生變成了“解題機”。在反思與總結中,趙謙翔嘗試了“拓展式語文教學”改革,開設了《東方時空》感悟課,初步提出“綠色作文”,徹底打破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的封閉式教育。在“綠色作文”大獲成功后,趙謙翔在“高中發(fā)展論壇”上,作《尋隱者不遇》的詩歌鑒賞課,并宣講了以“含英咀華、詩意熏陶”為特色的“綠色詩歌鑒賞”。隨后趙謙翔又開發(fā)了“綠色文言”教學,把文言文教學從以往的“文白對譯”、“滿堂灌”轉變?yōu)槿缃竦摹皬娀Z感”、“堂堂誦”。由最初開發(fā)“綠色作文”、“綠色詩歌”到“綠色文言”,最終形成一整套教學體系。
三、側重于從其他學科中借鑒
側重于從其他學科中借鑒,是指教師把其他領域或學科中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精華移植到教學領域,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科目和內(nèi)容適當?shù)剞D變教學方法,從中凝練出一套教育思想或教學方法。如:
1.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外語教學中借鑒
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是通過創(chuàng)設典型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積極的情感活動和認識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直接來源于外語的“情景教學”和借鑒了中國哲學中的“意境說”。一次,李吉林在與一位外語教師的交談中得知,外語教學中有一種教學方法叫“情景教學”,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對“情景教學”學習與了解,李吉林知道了“情境教學”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在思考和借鑒外語情境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李吉林將“情景教學”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并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李吉林并沒有停留在此,而是從外語的情景很自然地聯(lián)系到中國古代文論的‘意境’。劉勰《文心雕龍》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蓖鯂S在《人間詞話》中也說:“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界。”“一切景語皆情語”等名言無不給李吉林以啟迪。例如“意境說”中認為“意境”具有真、美、情、思四大特點,成為李吉林“情境教育”中的形真、情切、意遠、理蘊四大特點的直接來源。
2.賈桂清的覺醒教育:哲學中演繹
賈桂清的覺醒教育教育的本質(zhì)原來就是靈魂的覺醒,它包括尊重、自由、缺乏、理解,其中尊重是覺醒之母;自由是覺醒的意志;缺乏是覺醒之源;理解是覺醒之路。
中學時期,賈桂清就對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其中對賈桂清影響甚大的是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在大學期間,賈桂清經(jīng)常去哲學系聽講座,馬列的《政治經(jīng)濟學導言》、《資本論》、《剩余價值學說》等對其哲學教育思想的形成做了深厚的鋪墊。在存瑞中學里,存瑞精神一直是學校的靈魂與信念。賈桂清認為“存瑞精神不僅是民族意識的覺醒,更是一道生與死之間的人生方程式”。在這一道人生方程式疑惑中,對生與死的追問中,在生命意義的追尋中,賈桂清發(fā)現(xiàn):教育的本質(zhì)原來就是靈魂的覺醒。在對覺醒的初步理解上,賈桂清把目標投向哲學領域,試圖找到覺醒的更好闡釋。哲學家認為人的真正進步不是兩條腿能走出多遠,而是精神的高度發(fā)展,是靈魂的覺醒。教育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引領人們超越現(xiàn)實,追求自由的教育。因此,賈桂清從哲學的覺醒意識中演繹出教育的意義:“教育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引領人們超越現(xiàn)實,追求自由的教育”。
四、總結
先進的教學理念不僅可以深化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本質(zhì)的認識、更好地指引和激勵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行為,而且能夠迎合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較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與全面發(fā)展。由上可見,教師可以從已有的理念中演繹,從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中概括,從其他學科中借鑒等途徑中,通過一次次的思想火花的迸發(fā),鑄煉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推動了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從而更好地為教育工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