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瑜
摘 要:在閱讀《水滸傳》金圣嘆注評本時,很容易被金圣嘆的評語所感染,特別是他對《水滸傳》中細節(jié)描寫部分的點評,贊賞之情溢于言表,其拍案叫絕之姿態(tài)呼之欲出。也正因為如此,學者們對《水滸傳》中的細節(jié)描寫也更加關注,今日筆者亦摘取《水滸傳》中的典型例子加以分析,以展示《水滸傳》高超而細膩的細節(jié)寫作手法。
關鍵詞:情節(jié);細節(jié);寫作手法
《水滸傳》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文風、構思和理念,都對后世的中國乃至東亞小說,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此鴻篇巨制自有它的過人之處,不論是人物的極具個性化、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語言的生動準確,還是串珠式的篇章結構,龐大復雜卻有條不紊的人物關系網,無不一讓后世讀者驚嘆折服。但是細讀《水滸傳》,在金圣嘆評注的指引下,令筆者感觸最深的卻是作者行文的細膩。并且這種細膩在文中處處可見,特別是對細處情節(jié)的交代絕不含糊,凡前文有拔刀出鞘之舉動,后文就必有插刀回鞘的動作,不論這中間經過多少波瀾曲折,即使讀者并未曾在意,作者也從來不會忘記。這是文學寫作中看似簡單而不起眼,實踐起來卻往往容易被忽略、難以處理得當?shù)牟糠帧?/p>
在《水滸傳》第九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候火燒草料場」這一回中,林沖用來結果陸虞候等三人性命的刀,在同一回的前部分,是有明確交代過的,只是沒有用心看認真記的讀者很難發(fā)現(xiàn)這個細節(jié)。在該回第七段中,寫到“林沖大怒,離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贝颂幈懵裣路P,金圣嘆評曰:“刀在此處帶起,看官記著。遙遙然直于此處暗藏一刀,到后草料場買酒來往文中,只勤敘花槍葫蘆,更不以一字及刀也。直至殺陸謙時,忽然掣出刀來,真鬼神于文也”。果真,在殺陸謙時,有此段文字“(林沖)劈胸只一提,丟翻在雪地上,把槍搠在地里,用腳踏住胸脯,身邊取出那口刀來”,金圣嘆在此注曰:“自閣子吃酒這日買刀,直至此日始用,相去已成萬里,而遙遙相照,世人眼瞎,便謂此刀從何而來”。妙哉妙哉!前處寫買刀,只輕輕一筆帶過,卻因此把刀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清楚楚,沒有半點含糊,使文章無一突兀之筆。這使得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加合理化,更加禁得起推敲琢磨,實在是文章的錦上添花之筆。細細讀來,總是不禁拍手稱妙??!
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總結為——生活情理的邏輯性嚴密。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類似于有“拔刀”就必定要有“回鞘”、有“買刀”也必定要交代這把刀日后的下落和去向,類似這樣的情節(jié),才視為合理。這在日常生活中是不言而喻的、也并不值得一提,但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卻并非如此。雖說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大多是基于現(xiàn)實生活、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的,但更多的是要經過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構思、想象。因此大多數(shù)創(chuàng)作者在寫作時,注重的是故事情節(jié)的走向,也就是抓住大的框架,當然這本身也是合理的,但很多作者也會因此無瑕顧及細節(jié)處描寫的合理化處理:這邊買了一把刀,接下來也不見有何用處,于是也就不知所蹤了,而那邊本身沒有提到身上佩刀的人,因為情節(jié)需要,手里卻也可以突然多出一把刀而沒有任何交代……在故事總體框架合情合理的情況下,進一步要求作者合理處理細節(jié)處的描寫,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對細處情節(jié)安排的這份用心,這種十分到位的處理,正是名作之為名作的原因之一,這是粗制濫造的小說所無法比擬,且不可想象的。
并且,《水滸傳》中這樣細膩的寫作手法也還表現(xiàn)在對場景的細致描寫上。其中最傳神的當數(shù)對打斗場面的描寫?!端疂G傳》多打斗場面,如若作者只從大處著筆,則顯行文艱澀;所幸施耐庵對各個場景的描寫都是非常細致到位的,因而讀來畫面感極強,細讀之堪比觀看現(xiàn)代動作片,而又勝于動作片。
在這里,我們且以第八回,「柴進門招天下客,林沖棒打洪教頭」這一回為例。其中寫到洪教頭欲與林沖比試武藝,一較高下。“洪教頭先脫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條棒,使個旗鼓”,“洪教頭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來搶林沖”,這其中洪教頭的動作十分生動可感,儼然立于眼前。雖則寥寥數(shù)筆,卻把一個躍躍欲試、信心十足的挑釁者的形像、神態(tài)都給勾勒出來了。
緊跟其后,“林沖望后一退,洪教頭趕入一步,提起棒,又復一棒下來。林沖看他腳步已亂了,便把棒從地下一跳,洪教頭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轉,那棒直掃著洪教頭臁兒骨上,撇了棒,撲地倒了”。這“退、趕入、提、跳、轉、掃、撇、撲”,字字細致傳神,筆筆清晰到位。如此細致的描述讓讀者如親臨其境,連槍械相擊的鏗鏘之聲都呼之欲出了。像這樣的特寫鏡頭,若說是新聞現(xiàn)場的高度還原也不為過,但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一切的打斗場面,實際上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構思中,并未真實發(fā)生過。還原現(xiàn)場容易,但再創(chuàng)造一個虛擬的復雜的打斗場面,本身就要求作者具有豐富的想像力、過強的空間感知能力、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更有一點,要求創(chuàng)作者關注細節(jié)的變化,對細處的處理是否妥當將決定這個場景描寫的高度。誠然,《水滸傳》一書對打斗場景的描寫是同類小說成功的典范,這和它細膩的筆法是分不開的。
普通的文學作品都是相似的,但經典之作卻各有各的亮點。《水滸傳》的寫作亮點固然多不可數(shù),細膩的寫作手法卻是其中最不可超越的亮點之一,同類小說難以望其項背。這也是《水滸傳》幾百年來經得住時間的群眾的考驗,仍然在文壇上穩(wěn)居泰斗之位的基礎之一。
參考文獻:
[1]段興悅.金圣嘆小說批評理論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2.
[2]吳卉.《水滸傳》成書過程與形象塑造的關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