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國
2016年3月初,河北省滄州市某中學12名高中生因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陸續(xù)被勸退。所謂勸退,就是學生申請退學,學校審查批準。據(jù)稱,勸退這12名高中生的理由是他們均違反了該校“不得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的規(guī)定。這一事件受到關注的原因,在于它凸顯了學校處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
為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學校需要有校規(guī)校紀,并擁有一定的與執(zhí)行校規(guī)校紀相應的處分權。學校處分權由一系列處分方式體現(xiàn),現(xiàn)行立法雖未對處分方式統(tǒng)一規(guī)定,但各地教育部門相關文件和學校管理實踐中的處分方式大同小異。例如,《河北省普通高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規(guī)定,對極少數(shù)確實犯有嚴重錯誤,或者經(jīng)常違犯《中學生守則》和校規(guī)校紀而又屢教不改的學生,可酌情給予警告、嚴重警告、記過、記大過、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等處分。對于學校處分權的行使,筆者認為應注意如下三方面問題。
第一,處分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接受學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重要途徑,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等直接剝奪受教育機會的處分,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心理影響是終生的,應謹慎適用。輕易將學生推向社會,既是對學生不負責任,也是對社會不負責任。
第二,處分方式應當與違紀程度相當,做到“罰當其行”。學校的處分方式是一個由輕到重、遞進適用的懲戒體系。具體適用何種處分應綜合考慮違紀學生主觀惡性的大小和違紀行為客觀后果的嚴重程度,不可輕重無度,肆意適用。學校處分應做到“重過重罰、輕過輕罰、無過不罰”。而且,選擇處分方式時“宜輕不宜重”,即如果輕罰即可起到教育作用,應首選輕罰不選重罰。
第三,處分的作出是一個校規(guī)校紀適用過程,應強調(diào)程序的正當性。學校處分雖不像司法活動有嚴格的訴訟制度保障,但也應當遵循科學合理的程序。處分應當“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校規(guī)校紀為準繩”,處分程序應公開、透明、合法,保障學生的知情權、陳述權、申辯權等基本權利。這里的程序不僅包括學校處分作出的過程,也包括處分所依據(jù)的實體校紀校規(guī)的制定過程。校規(guī)校紀應當具有合法性,是書面的、正式的、公開的文件,其制定過程也應當符合公開、科學、民主和協(xié)商等基本法治精神,這既是校規(guī)校紀能夠被遵守的道德基礎,也是使處分結果讓人信服的前提條件。
總之,學生違紀不可輕易勸退了之,況且,勸退處分本身的合法性存在疑問,一旦引起訴訟,學校恐難免尷尬。
責任編輯/孫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