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茼 蒿
徐曉杭
秋天來了。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滿枝頭,桂花的香恣意地四處流淌,菜園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堅的絲瓜成了精,每天還掛在籬笆上懷舊。
霜凍來臨前,蒿菜落種了。沒有人問過他們?yōu)槭裁匆谇锾欤谌f物都結果的時候。
問誰,問上帝嗎?
蒿菜,學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菊花菜。木屑一樣的籽,粗糙,干燥,風吹雨打日曬,撒在哪里都發(fā)芽。
嚴寒來了。浩浩蕩蕩的西北風凌厲如刀,在風的砍削下,他們甚至沒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軀干,每一片葉子都從根上生起,卻毫不懈怠地上舉,你撐著我,我扶著你。
他們所有的驕傲都潛藏在冬天的綠色里,敦厚,坦誠,任嚴寒拍打,仍敞開著胸膛。
塵世間的每次召喚,他們都高喊著,雀躍著,一朵朵爭先恐后往前涌。選上的,以薺菜的做法,放在滾水里汆,擰干,切碎,和筍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最粗壯、最飽滿的蒿菜走了,菜園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葉、幼小的嫩芯們依偎在一起,守著他們的家。生活是不能輕言放棄的。
十天半個月后,他們又是葳蕤一片。命運之掌翻手為云覆手為雨,而蒿菜仿佛有無盡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來。
任用他們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們取之不盡,他們生生不息。他們好像生來就是為了奉獻。
仲春,當他們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時候,他們的每根軀干才結上了一個小小的花蕾。蒿菜們那個高興啊,他們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學子,彼此相擁,唏噓感嘆。
春風中,他們努力展平臉上的褶皺,像年輕人一樣開懷大笑,綻放他們最后的金黃。原來,原來他們對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開一朵花,小小的。
望著陽光下那片興高采烈的雛菊,剎那間,我熱淚盈眶。
(選自《中華散文百人百篇》)
1.從全文來看,茼蒿身上具有哪些可貴的品質?請簡要寫出三點。
2.分析第一段中黑體詞語的作用。
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滿枝頭,桂花的香恣意地四處流淌
3.第十二段黑體詞語“小小的”本該用在“花”前面,為什么放在句末?
二、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花開的聲音
余 紅
自從母親來家里后,屋里不大的空間便成了半個廢品站,只要是我想扔的東西多半被她收了起來。雙胞胎外甥來家里一趟,更是上演了場“小炮兒劇”,家里裝飾品基本被這“兩只小猴子”掃落在地。幾缽盆栽的綠蘿、文竹也被他們來了個“天女散花”。
好不容易營造的綠色世界,瞬間便成了垃圾場,真是讓我笑咬牙哭無淚。偏這些垃圾母親還不讓我扔掉,說既然是盆景,散了架那也是景。老人家勤儉節(jié)約慣了,這個不想扔那個舍不得也是可以理解的。我獨住時極簡單,趕稿子時三兩天也難得打掃一次,更別說美化房間了。這次是看母親來家里才來了個大變樣,只可惜空間有限,再冒出這些個沒用的東西,越發(fā)擁擠。母親說,世上沒有沒用的東西,就看你怎么用。
既然廢品出不了門,只能廢物利用。首先處理的是那缽文竹。經過“兩只小猴子”的對打已缺角斷臂,好在那堆泥土還沒完全散架。這就好辦。一塊麻布托底,一根麻繩攔腰打了個蝴蝶結,看著便覺著有了點意思,又把幾塊破落的瓷片疊插在缺口處。瓷缽外殼本是古色古香的圖案,隨意一搭,倒使這缽盆景鮮活了起來。
這隨手拈來的作品激發(fā)了我的興致。瓷缽沒法再用的,便從垃圾袋里找出幾個玻璃瓶來取代,待擺上架后立馬有股田園風撲面而來。透明的玻璃瓶里種綠植簡單又美觀,像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新的空間,這越發(fā)讓我覺著有了點味道。于是斷手跛腳的杯子全被我派上了用場,那些個散落一地的泥土與斷枝也各自找到了歸宿。就連被敲了兩個孔的紅酒瓶也沒落下,在破損處填上土,種上枝蔓,再掛在木架上便有了北歐風。我還在幾缽盆景中加入了人物、小車、秋千等,雖是四處湊拼得來,看著卻也分外的生動有趣。
不知不覺,一堆廢品已被我處理得差不多。窗外星光閃爍,窗內新奇亮眼,燈光下再看那個漆面剝落的雜物架,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讓我頗有成就感,回頭看了看母親,期望母親能與我一起分享。
母親還在埋頭修補我那件米色外套。平時外出我都穿上它,可惜練字時衣角被染上了大片墨汁,干洗店也沒轍,但是到了母親手里總有法子。在我心中,母親無異于一位魔術師。父親過世早,兄妹幾個全靠母親一人支撐,再艱苦的歲月在她的劃算下也沒誰餓過肚皮,再簡陋的房子經她的手打扮出來也滿是溫馨。從小我穿的衣服幾乎都是姐姐們沒法再穿的。但是經過母親改造后,別致又新穎。標志是每件衣服母親必會留下她的絕活,繡上一朵小花或小動物。
想著,耳畔傳來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如在天邊又在眼前,像絲蠶吐繭又似蟋蟀斗架。聆聽了一陣后,才發(fā)現聲音來自雜物架上的盆栽,那缽文竹竟然開花了,只見綠色的海洋中冒出一朵又一朵白色的小花苞。眨眼之間,翠竹中羞答答的花兒全張開了笑臉。這是我養(yǎng)了兩年從沒有過的事,這種喜悅真是比中頭獎還開心。我笑,母親也在笑,寂靜的房間越發(fā)生機盎然。一堆廢品竟然被我打造成了一道別樣的景觀,這不能不讓我開心。令我感動的是母親的笑容,眼角的褶子像朵盛開的菊花,笑聲更像個孩子似的。是啊,還有什么比在深冬的夜晚,母女倆在屋里聆聽花開的聲音更浪漫的呢。
“書屋流光侵月明,墻角竹影舞繽紛?!蔽闹耖_花了,春天還會遠嗎?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1月26日)
1.文中第一段寫出了母親和兩個外甥怎樣的性格特點呢?
2.雙胞胎外甥來家里上演了怎樣的一場“小炮兒劇”?
3.文中第三段畫線句子的黑體詞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4.第五段在全文結構和內容上有什么作用?
5.花開本來是沒有聲音的,作者為什么要寫花開有聲呢?
三、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木刻猴子
林文義
小時候,常??匆娮娓冈诎淹嬉患|西:一整塊黃楊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做出三種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雙手掩著耳朵,一只雙手遮著眼睛,另一只則顯得十分心虛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祖父似乎很鐘愛它,常常獨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無限憐愛地撫摩著它。
有一次,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頭上,翻來翻去地看。沒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塊木頭,刻成三個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沒有發(fā)條,不像機械、鐵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緊發(fā)條,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鈸。沒什么好玩嘛!我翹著小嘴巴,把木刻猴子還給祖父。
祖父把我抱起來,指著木刻猴子對我說:“阿公跟你說,這三只猴,是你阿祖給阿公的。這三只猴就是跟我們說,非禮勿聽、非禮勿看、非禮勿說……唉,你還小,不會懂,就是常常聽人講的‘有耳無嘴啦?!蹦菚r,我六歲,祖父的話,我聽不大懂,但“有耳無嘴”這句話,卻印在了心里。
隔了一年,祖父死了。沉默寡言的父親把木刻猴子擺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紀念逝去的祖父,還是要提醒些什么。
念高中的時候,不知道為了什么事,我和母親發(fā)生了爭執(zhí),我的嘴快,說了一大堆氣話。母親淚眼汪汪的,側過頭去,看著神案上那個木刻猴子,悲憤地說:“看到你阿公留下來的木猴沒?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們警惕,不要亂講話,你阿公以前常常講‘有耳無嘴,你難道忘記了?”
時間流水般逝去。有一次,父親靜靜地和我說話,我從來不曾看過像他那般謙和、誠懇的父親。他似乎內心有某些隱痛,卻又盡力掩蓋:“這個時代,謹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論,不要妄加評斷,平平安安過一世就可以了?!闭f著,他從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來,充滿深意地說:“你看看這三只猴,不聽、不看、不說,這是有道理的,獨善其身嘛……”父親嘆了口氣。他們那個黯然的年代,沉默成為他們一生的座右銘。
我說:“像這三只木刻猴子,不聽、不看、不說,這樣一個人,他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呢?獨善其身,這是多消極的借口!”
父親苦笑,淡淡地說:“唉,以后你慢慢會曉得的?!?/p>
又是幾年過去了,在不斷的歷練中,我慢慢理解了父親。我竭力要保持一點點純真的自我,但我發(fā)現,雖不甘愿,自己卻也逐漸向世俗妥協(xié),時時處在自我的撕裂中。
父親離開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這個從曾祖父傳給祖父,由祖父傳給父親,再由父親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給我的后代,是不是還要告訴他們“有耳無嘴”?我覺得我不能這樣,我要他們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們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別人。
點起一把火,我把這個木刻猴子燒成灰燼。
(選自《讀者》2015年第6期,有改動)
1.文中的祖父、父親和“我”對待“木刻猴子”的態(tài)度分別是什么?反映了他們怎樣的人生觀念?
2.第八段運用了哪些人物描寫方法?你從中讀出了父親怎樣的矛盾心理?結合文意簡要分析。
3.細讀第九段,分析黑體詞“撕裂”的內涵和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