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根
摘 要:高二語文學科選修課的教學面臨時間緊、任務重,難易度、深淺度不易把握兩大難題,專家又不能給予明確答案,在一線教學的我們只好摸著石頭過河,教完后總結經(jīng)驗、教訓,覺得自己以下兩個方面做得還可以:
一.整合教材內容時,考慮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又考慮高考輸送人才的需要,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結合在一起,突出重點,淡化轉化難點,舍棄非重點。二.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基礎、興趣、能力、心理需求)和教材內容(課文的難易、側重等)采取教師講授、分組討論、錄像展播、情景模擬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整合;適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48-01
高二下學期,語文學科共有四種教學用書,其中兩種是供學生自學用的讀本,另兩種是選修課本:《語言的實際運用》和《先秦諸子選讀》。我和高二年級其他三位語文老師把《先秦諸子選讀》作為教學重點,現(xiàn)把本人教讀此課本的一些心得、體會作一個簡單的歸納。
高二語文學科選修課的教學面臨兩大難題:
1、課時緊
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這本書共有七個單元,涉及《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26篇課文,平均每篇課文不到兩個課時,一旦遇到特殊情況沖掉幾節(jié)課,或者單元測驗什么的,每篇課文就只有個把課時,課時的不足很容易導致我們教師為趕進度而蜻蜓點水,或不得已大包大攬,滿堂灌。
2、難易度、深淺度不易把握
去年參加新教材培訓,有幸聽了劉真福老師(《先秦諸子選讀》的編寫者之一)的一堂講座,他的建議是:淺教材深講,深教材淺講。似乎編者只需把先秦諸子的文章粘貼在一起,匯編成書就行,至于深淺、難易、條理,他們是不考慮的。聽了之后我一頭霧水,從事較長時間高中語文教學的我以為,高中選修課具有基礎性的一面,它不以傳授系統(tǒng)完整的學科專門知識和理論為重點,但應在必修課內容的基礎上做適當加深和拓展。
鑒于以上兩大難題,在該書的教學中我主要解決了以下兩個關鍵問題:
一、何整合教材內容?
劉真福編委說:選修課的“選擇性”特點就是讓廣大一線老師靈活的處理教材。至于怎么個靈活法,他沒說,我以為:應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選擇教學內容。
在通讀《先秦諸子選讀》,整體把握了教材結構的前提下,我主要考慮了三對關系:多與少,難與易,深與淺。對高二(5)班(文科重點班,學生的知識面較寬,積累也比較厚重。)我側重教學《荀子》《老子》《墨子》《韓非子》;對高二(3)班(理科平行班,較多學生不重視語文學習,基礎比較薄弱。)我選擇對中國文化具有根本影響力的《論語》《孟子》《莊子》《韓非子》四個單元做重點講解。
二、如何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
1、根據(jù)課文內容的深淺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
本著深教材淺講,淺教材作適當拓展延伸的原則,區(qū)別對待。比如說《論語》,它是典籍中的典籍,對該單元的教學采用傳授、背誦、吸收、內化相結合的方法,只要求同學們掌握重要實詞的理解,對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把握不作過高要求,但要求學生:a.背誦課文中的重要章節(jié)。b.深刻理解文本中涉及到的成語,并合作補充摘抄《論語》中的名句。C.聯(lián)系顯示談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再比如說《荀子》選讀單元中的《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教學,因這篇課文大量采用譬喻手法,闡明事理深入淺出,層次明晰,理解起來不會十分費勁,我把課文教學肢解成如下五大板塊:a.回憶學《勸學》時接受的有關荀子生平、事跡信息,評價荀子的哲學思想和《荀子》一書(對書的評價可以不中肯);b.字音、字形的掌握;c.文言知識積累(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d.層次分析(設計的問題是:課文共八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分別闡述了什么問題?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怎樣闡述的?);e.文中體現(xiàn)的哲學思想。采用如下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利用《“點對點”測評卷》理解重要的實詞虛詞,寫讀書札記,交流讀書札記,師生共同研討辯論。事實證明,如此教學教師輕松,學生積極,效果也不錯。
2、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確定適宜的教學方式
高二(5)班的同學大多偏愛獨立學習。在教學中我一方面充分發(fā)揮其長處,讓他們自學,同時鼓勵他們積極投入合作學習活動,學習、實踐與他人合作、交流、表達。高二(3)班男生多,語文基礎偏差,不少同學喜歡合作學習,在教學時,我首先強調基礎,其次盡可能多地給他們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其受益于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啟發(fā),而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比如:教韓非子的《子圉見孔子于商太宰》,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完成《“點對點”測評卷》中的字音、字形、通假字部分,再聯(lián)系《“點對點”測評卷》中的實詞解釋部分疏通文章大意(可合作探究),其次歸納每個小故事的內容,最后師生共同研討這些小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近一個學期的努力,我基本上解決了以上兩大難題,但因為參考資料十分匱乏、(就連《“點對點”測評卷》有些題目也無標準答案),加上本人能力、水平有限,某些知識實在無法肯定其正確性,教學中總是怕萬一弄錯誤人子弟,引導時難免縮手縮腳,加上教學時間實在緊張,《先秦諸子選讀》的教授只能算差強人意,尚需不斷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