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學生容貌自我滿意度對其提升效應的影響*

      2016-05-07 02:30:40黃希庭
      心理學探新 2016年2期
      關鍵詞:容貌變化率個體

      程 蕾,黃希庭

      中學生容貌自我滿意度對其提升效應的影響*

      程 蕾1,2,黃希庭3

      (1.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2.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上海 200093;

      3.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重慶 400715)

      西方人普遍存在自我提升效應,此效應在東亞人中是否存在還有爭議。在初中生自我識別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他們普遍出現(xiàn)了自我容貌的提升效應,即認為更漂亮的圖片是自己的本來樣子,且對自我容貌比較滿意的個體的提升效應更為明顯,與不滿意個體呈顯著差異。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容貌滿意的個體確實認為更漂亮的圖片與自己的相似程度更高。相比較而言,不滿意個體對自我容貌的認知較為準確。無論現(xiàn)階段對自我的容貌滿意與否,初中生對自己將來的形象都保持著樂觀的態(tài)度,即將更為漂亮帥氣的圖片看成是自己將來的樣子。

      中學生;容貌吸引力;自我提升

      1 前言

      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傾向,即對待自己比對待別人更積極,且認為自己在積極品質方面優(yōu)于他人,而在消極品質方面則沒有他人多,Taylor和Brown(1988)將這種現(xiàn)象命名為自我提升動機。

      對于自我提升動機的跨文化普遍性存在廣泛的爭議,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西方人有自我提升動機,而東亞文化圈是否存在這種效應仍存在疑問(Heine,2007)。Sedikides等人(2008)認為,在東方人所注重的品質上,應該也存在著一定的提升動機。

      無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對于外在容貌的注重是從古到今都存在的。Cash等人(1990)對三萬人的調查發(fā)現(xiàn),宣稱不關心自己長相的男性只有18%,而女性則僅為7%。有研究表明,人們對有吸引力容貌的偏好是與生俱來的,新生兒就會更多的注視更具吸引力的面孔(Langlois,Ritter,Roggman,& Vaughn,1991),且這種傾向隨著孩子的成長愈發(fā)明顯。中國自古以來也有注重容貌的傳統(tǒng)??鬃泳陀羞^“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說法。早在兩千多年前,選官制度就與容貌相聯(lián)系,這一直持續(xù)到清朝(閻步克,2007)。而對女子容貌的重視程度更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的是“郎才女貌”,“女為悅己者容”等等。

      人們對容貌的關注與容貌吸引力所產(chǎn)生的影響有關。例如,在經(jīng)濟利益上,F(xiàn)reize等人(1991)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容貌吸引力每提高一個點(總共有5點的度量),年收入平均會提高2000多美元。并且,人們一般會給容貌更具吸引力的人更高的評價,如快樂、智慧、受歡迎以及更成功的事業(yè)等等(Eagly,Ashmore,Makhijani,& Longo,1991;Wheeler & Kim,1997)。長相平常的人甚至比長相出眾的人服刑時間多出86%(Stewart,1980)??傊@些強調容貌吸引力的社會文化會對個體的身體意象產(chǎn)生很大影響。Epley(2008)研究發(fā)現(xiàn)西方人存在著自我面孔再認的提升,即傾向于將更漂亮的照片視為自己的本來面目。

      基于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自我提升假設(self-enhancement),即個體通常有保持良好感覺的需要,Wilson和Ross(2000,2001;Ross & Wilson,2002)提出了時間自我評價理論(temporal self-appraisal theory)。該理論認為,時間維度上的自我評價就是為了維護和提升現(xiàn)在的自尊。人們貶低過去的自我,使現(xiàn)在自我優(yōu)于過去自我,而對自己將來的評價又優(yōu)于現(xiàn)在,表現(xiàn)出一種“過去-現(xiàn)在-將來”越來越好的知覺模式,利用這種自我提升帶來幻想和希望。Haddock(2006)的研究對此進行了驗證。Luo等人(2010)對中國被試的研究對象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對自我比較滿意的人往往存在自我提升。根據(jù)自尊的畢生發(fā)展來看,7歲之前的兒童傾向于在各方面過高的估計和評價自己,直到兒童中后期(8~11歲)才能將同伴的比較應用于自我評價,從而導致自我知覺變得相對消極。這種消極評價到青春早期更為明顯,這時候的少年聚焦于現(xiàn)實中的自我知覺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外表。到青春后期才發(fā)展出相對比較客觀的整體自我評價。那么處于青春前期的中學生對自我外貌的不滿意究竟是由于客觀的容貌因素,還是源于對自我容貌的認知不同所造成的呢?擬選取初中二、三年級正處于青春前期的學生作為被試,考察:(1)是否存在容貌的自我提升;(2)對將來自我的容貌會有更大的提升,即認為將來的自我會更加漂亮帥氣;(3)對自我容貌滿意與不滿意的個體存在自我認知上的差異。

      2 實驗一 對現(xiàn)在和將來自我容貌的提升研究

      2.1 被試

      選取兩所中學初二及初三兩個班級的學生共109名,采用陳紅編制的《負面身體自我量表》中的容貌分量表進行測量,并適當添加其他題項,避免學生看出量表的真實意圖。篩選掉極端分數(shù),然后選取高低端分數(shù)的學生共40名,男女各半。一名被試沒有參與實驗,一名被試對所有圖片進行了同一選擇,剔除其數(shù)據(jù),最終保留38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其中不滿意組男女各10名,滿意組男女各9名,平均年齡為14.37歲(標準差0.46)。被試均為右利手,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實驗后給予小禮品。

      2.2 實驗材料

      在同一時間、地點給被試拍數(shù)張照片,選擇拍攝效果最好的正面、表情中立的照片,PS掉外部輪廓,僅保留內部特征,即眉、眼、口、鼻。所有照片保持同一色調、像素。

      選擇漂亮和不漂亮的14歲左右陌生少年正面無表情照片,用Magicmorph進行融合,制作出數(shù)張目標圖片(以確??瓷先ゲ皇侨魏问煜さ娜?,請人對這些照片進行評分,評分范圍是-10到10之間。覺得漂亮的賦正值,覺得丑陋的賦負值。最終選擇出最漂亮和最不漂亮的男、女少年照片各一張,色調、像素等基本特征盡量保持一致。

      將被試的圖片分別與漂亮和不漂亮的同性目標圖片融合。目標圖片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15%、20%、25%、30%、35%、40%、45%、50%,加上被試本身的照片,每位被試獲得19張圖片。圖片的大小保持在10×12.5厘米,分辨率為72像素/英寸。

      對將來目標圖片的制作程序也是一樣,目標圖片選擇為漂亮和不漂亮的20歲左右陌生青年照片,制作程序一致,為每位被試獲得19張將來的圖片。圖片的大小保持在10×12.5厘米,分辨率為72像素/英寸。

      2.3 實驗程序

      用EPRIME編程,每張圖片呈現(xiàn)兩次。實驗在單獨的房間舉行。對于現(xiàn)在的容貌,要求被試看到屏幕上的圖片判斷這是不是現(xiàn)在的自己,如果覺得是自己,就按右手的“F”鍵,如果覺得不是,就按左手的“J”鍵。要求被試看到圖片后盡快做出反應。照片隨機呈現(xiàn)。

      對將來的容貌反應前,先提示被試“想一想5年后的自己會是什么樣子?”,然后選擇屏幕上出現(xiàn)的比較符合自己想象的將來的樣子。其他與對現(xiàn)在容貌的選擇一致。

      2.4 結果

      2.4.1 對現(xiàn)在圖片的選擇

      向漂亮圖片轉變的視為正向(如10%為含漂亮圖片10%),向不具吸引力圖片轉變的視為負向(如-10%為包含不漂亮圖片10%),將被試選取的所有圖片的變化比率相加并除以所選擇圖片的數(shù)量,計算出被試選擇圖片的平均提升率。結果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被試都表現(xiàn)出了自我再認的提升效應(兩名男生除外),即將更漂亮的圖片視為自己。如表1所示,不滿意組的被試平均將包含7.4%漂亮圖片的照片視為自己,而滿意組的則為14.4%,兩組差異顯著,t(35)=2.41,p<0.05,d=0.61。男女性別差異顯著,t(35)=2.2,p<0.05,d=0.53。

      表1 滿意組、不滿意組對現(xiàn)在容貌平均提升利率

      圖1 對現(xiàn)在容貌各圖片選取平均頻次

      圖2 對各變化比率的反應時

      對兩組被試所選取的各變化圖片的頻數(shù)進行2(滿意/不滿意)×19(各變化率)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變化率主效應顯著F(18,630)=32.41,p<0.001,η2=0.48;滿意度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5)=0.39,p=0.536,η2=0.086;交互作用極其顯著,F(xiàn)(18,630)=3.138,p<0.001,η2=0.62。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不滿意組對原本圖片的選擇率要高于滿意組,且差異顯著(P=0.04);而滿意組對于向漂亮目標轉變圖片的選擇基本高于不滿意組,且在20%、30%變化率上顯著高于不滿意組。對于向不漂亮目標轉變的圖片,不滿意組的個體選擇略高于滿意組,但差異不顯著。

      總體來說,滿意組對向漂亮圖片轉化的選擇頻次較高,而向不漂亮轉化的圖片選擇明顯少于不滿意組。而對自己容貌不滿意的個體對圖片的選擇多集中在變化率15%、10%、本來圖片以及-10%上。以往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個體往往將變化率在20%以內的圖片視為自己。由此可見,對自己不滿意的個體對自己的認知更加準確。

      圖2為被試對各圖片的反應時,兩組被試對變化率為-30%及以上的圖片反應都相對較快,對這些圖片的選擇率也相對較少,可見這些圖片與他們心中的自我形象相差較大,因此反應很快。總體看來,滿意組被試的反應時總體比較接近,這應該是由于他們對自己有著比較清晰的自我認知,因此對圖片的反應比較均衡。在Grill-Spector和 Kanwisher(2005)的觀點里,視覺再認,包括面部再認是一個自動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滿意組個體對自己的容貌有一個確定的意象,因此能對刺激做出更快反應。對于自我面孔的再認也不涉及很多自我提升測量中所存在的社會贊許性效應,人們所選擇的自我面孔都是與腦海中自我意象相一致的形象。而不滿意組被試對圖片的反應差別較大,可能是由于他們對自己的認知相對不夠清晰有關。

      2.4.2 對將來圖片的選擇

      向漂亮圖片轉變的視為正向(如10%為含漂亮圖片10%),向不漂亮圖片轉變的視為負向(如-10%為包含不漂亮圖片10%),計算被試選擇圖片的平均提升率,如表1所示,不滿意組的被試平均將包含22.7%漂亮圖片的照片視為自己將來的樣子,而滿意組的則為24.4%,兩組差異不顯著,t(35)=0.29,p>0.05。女性對將來的提升率要高于男性,但差異不顯著。從圖4也可以看出,滿意組傾向于更多的選擇向漂亮變化率比較大的圖片為自己將來的樣子。

      表2 滿意組、不滿意組對將來容貌平均提升利率

      圖3 對將來容貌各變化率的選擇

      2.4.3 對現(xiàn)在和將來圖片的反應

      做2(時間:現(xiàn)在和將來)×2(滿意和不滿意)的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時間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70)=14.60,p<0.01,η2=0.38。滿意度的差異不顯著,F(xiàn)(1±70)=1.72,p>0.05。時間和滿意度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對現(xiàn)在和將來提升率進行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不滿意組對將來容貌的選擇提升率遠遠大于現(xiàn)在的,且差異顯著,F(xiàn)(1±19)=10.96,p<0.01,η2=0.51。滿意組對將來也出現(xiàn)了較大的提升,但差異并不顯著。

      2.5 討論

      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很容易對自己的身體樣貌產(chǎn)生不滿。據(jù)調查,有近一半的青少年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最不滿意的部位是身高,其次就是相貌(陳紅,2006)。本研究所作的問卷也發(fā)現(xiàn),14歲少年中對自己相貌不滿意的比例相當高。

      實驗一的結果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個體都表現(xiàn)出了容貌的自我提升,即將更漂亮的照片視為自己本來的樣子,尤其是對自己比較滿意的個體,提升的幅度更大。滿意和不滿意組的提升率差異顯著。女生的提升率要略高于同組的男性。

      根據(jù)陳紅對青少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負面身體自我與自我價值感呈顯著負相關,尤其是相貌因子。容貌不滿意與較低的自我價值感以及心理不健康存在相關,而對容貌的滿意可以提升自我價值感,并進而促進心理健康。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對自我容貌滿意的個體存在著較高的自我提升,他們的自我意象是要優(yōu)于實際自我的。因此,也可以對自我提升促進心理健康提供佐證。

      另外,研究也發(fā)現(xiàn)無論是滿意組還是不滿意組的個體對未來自我容貌的預期都表現(xiàn)出了顯著提升。滿意組的提升要略高于不滿意組的,但兩組之間沒有呈現(xiàn)差異。這說明處于青春期的少年都對將來的自我容貌充滿信心,即使是對現(xiàn)在的自我容貌不滿意的,也會對將來的樣子非常樂觀。

      相較于對自我容貌不滿意的個體,滿意個體是否真的將漂亮圖片視為自己的本來容貌呢?實驗2通過讓被試對圖片與自己的相似度進行評判對此進行了研究。

      3 實驗二 對圖片相似度的評定

      3.1 被試

      同實驗一

      3.2 實驗材料及程序

      選取實驗向漂亮和不漂亮轉化率為10%、20%、30%、40%、50%的圖片及被試原本的圖片共11張,請被試判斷各圖片與自己的相似度,用0~9表示,0表示完全不相似、9表示完全一樣,數(shù)字越大,認為相似的程度越高。

      3.3 討論

      相似度評定:通過2(相似和不相似)×11(各變化率)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對自己滿意與不滿意的個體對相似度的選擇差異不顯著,F(xiàn)(1,35)=1.57,p>0.05;變化率的差異極其顯著,F(xiàn)(10,350)=18.56,p<0.001,各變化率和滿意度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0,350)=1.63,p=0.097。

      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對自己不滿意的被試對原本照片的相似度評價平均為5.5,而滿意組的則為4.5,差異不顯著,p>0.05。不滿意組對自己原本圖片評定的相似度最高,而滿意組的被試更傾向于將向漂亮圖畫轉變的圖片看為是最像自己的,如對轉化了10%、20%、30%的圖片的相似度的評分都要高于自己原本的圖片。滿意組與不滿意組在變化率20%差異顯著,p<0.05,對變化率30%的評價呈邊緣顯著,p=0.07。這也驗證了實驗1的結果,即對自己容貌不滿意的個體對自己的評價比較準確,而對自己容貌滿意的個體更傾向于將比自己漂亮的視為自己的真實面貌。

      圖4 對各比率圖片與自己相似度的判斷

      4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盡管中國14歲左右少年對自我容貌的不滿意度比較高,但基本都存在容貌的自我提升效應,無論男女。而對自我容貌滿意的個體出現(xiàn)了更高的提升,即將變化率較大的更漂亮的照片認為是自己的本來面貌,而不滿意組傾向于將包含較少變化的照片看成是自己。

      從對圖片的反應時可以看出,滿意組的反應時相對比較平穩(wěn),而不滿意組的反應時差別較大。根據(jù)Markus的觀點,有著特定自我圖示的人能更迅速地處理在圖示范圍內的信息,他們能更快的選取那些與自我描述一致的證據(jù),并拒絕那些與自我圖示相矛盾的信息。另外,面孔的視覺再認是一個自動的心理過程(Grill-Wpector & Kanwisher,2005),人們所選擇的自我面孔都是與腦海中自我意象相一致的形象。從這個觀點來看,滿意組個體應該是有著較為肯定的自我意象,因此他們對圖片做出反應的速度更快。而不滿意組的少年對自我意象尚不穩(wěn)定,因此對各變化圖片的反應時起伏比較大。

      另外,對自己容貌不滿意的個體對自我面孔的認知相對準確。一些研究表明,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更傾向于高估自己的優(yōu)點。如抑郁癥患者在對自我控制力以及特質判斷等方面顯得相對客觀,而非抑郁患者往往容易高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現(xiàn)。本研究中,對自我容貌滿意的人確實呈現(xiàn)出這種傾向,即他們心中的自我意象比實際自我意象要更具吸引力。Taylor等人(2003)認為人之所以存在自我提升動機,是因為自我提升動機能使個體更好地適應社會、增進個體幸福,且與心理健康的多個指標有積極的關系。Aspinwall和Burnhart(1996)對歐洲和北美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很好適應能力的人比低自尊的人對自己有更多的積極偏見。幸福也與自我不正確的積極視角呈正相關,因此,適應能力好的人傾向于相信積極的人格特質比消極的特質更適合描述他們自己??偠灾晕姨嵘齽訖C的核心在于人們都有增強自我價值感、提高個人價值、尋求積極自我認知、避免消極反饋評價的需要。陳紅的研究發(fā)現(xiàn),負面身體自我,尤其是其中的相貌因子與自我價值感和心理健康呈顯著負相關,即對自我容貌越不滿意的,其自我價值感和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從這個角度來說,對自我容貌比較滿意的個體,為了增強自我價值感,因此表現(xiàn)出更高的自我提升。另外,劉丹等人(200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自我容貌不滿意的個體在抑郁及孤獨的得分上顯著高于不滿意個體。而抑郁個體相較于非抑郁個體,能更客觀準確地認識自我。因此,對自我容貌不滿意的個體相比較于滿意個體,在自我識別中表現(xiàn)的提升較少,認知相對準確。

      對于未來,所有少年都保持著積極的態(tài)度,普遍對將來的容貌表現(xiàn)出更大的提升,這與時間自我評價理論是一致的,即相比較于現(xiàn)在,人們普遍更加積極的看待自己的未來。Luo等人(2010)的電生理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中國人對自己的將來保持了更為積極的信念。研究通過讓被試選擇符合自我想象的將來自我形象的研究也對此進行了驗證,即無論對自我現(xiàn)在的容貌滿意與否,少年都會對自己將來的形象有著積極的看法,這與Haddock(2006)所提出的熱衷于社會比較的人會對將來吸引力的評價高于現(xiàn)在的研究結果存在不一致之處,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劉丹,傅茂筍,吳國蘭.(2006).青少年容貌、體質量自我評價與心理因素的關系.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08,742-743.

      閻步克.(2007).《中古士族的容止崇尚與古代選官的以貌取人》國學——多學科的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

      Aspinwall,L.G.,& Burnhart,S.M.(1996).Distinguishing optimism from denial:Optimistic beliefs predict attention to health threat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2,993-1003.

      Cash,T.F.,& Pruzinsky,T.(1990).Bodyimages:Development,deviance,andchange.New York:Guilford Press.

      Eagly,A.H.,Ashmore,R.D.,Makhijani,M.G.,& Longo,L.C.(1991).What is beautiful is good,but?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PsychologicalBulletin,110,109-128.

      Frieze,I.H.,Olson,J.E.,& Russell,J.(1991).Attractiveness and income for men and women in management.JournalofAppliedSocialPsychology,21(13),1039-1057.

      Grill-Spector,K.,& Kanwisher,N.(2005).Visual Recognition,as soon as you know it is there,you know what it is.PsychologicalScience,16,152-160.

      Haddock,G.(2006).Do I get better looking each day?Changes in self-perceptions of attractiveness as a function of temporal perspective.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36,761-771.

      Heine,S.J.,& Hamamura,T.(2007).In search of East Asian self-enhancement.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11,4-27.

      Langlois,J.H.,Ritter,J.M.,Roggman,L.A.,& Vaughn,L.S.(1991).Facial diversity and infant preferences for attractive faces.DevelopmentalPsychology,27,79-84.

      Ross,M.,& Wilson,A.E.(2002).It feels like yesterday:Self-esteem,valence of personal past experiences,and judgments of subjective distanc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2,792-803.

      Sedikides,C.,& Gregg,A.P.(2008).Self-enhancement:Food for thought.PerspectivesonPsychologicalScience,3,102-116.

      Stewart,J.E.(1980).Defendant’s attractiveness as a factor in the outcome of trials.JournalofAppliedSocialPsychology,10,348-361.

      Taylor,S.E.,& Brown,J.D.(1988).Illusion and well-being: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ental health.PsychologicalBulletin,103(2),193-210.

      Taylor,S.E.,Lerner,J.S.,Sherman,D.K.,Sage,R.M.,& McDowell,N.K.(2003).Portrait of the self-enhancer:Well adjusted and well liked or maladjusted and friendl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4,165-176.

      Wadden,T.A.,Brown,G.,F(xiàn)oster,G.D.,& Linowitz,J.R.(1991).Salience of weight-related worries in adolescent males and females.InternationalJournalofEatingDisorders,10(4),407-414.

      Wheeler,L.,& Kim,Y.(1997).‘What is beautiful is culturally good:Th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 had different content in collectivistic culture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3(8),795-800.

      Wilson,A.E.,& Ross,M.(2001).From chump to champ:People’s appraisals of their earlier and present selv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0,572-584.

      Wilson,A.E.,& Ross,M.(2000).The frequency of temporal-self and social comparisons in people’s personal appraisal.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8,928-942.

      The Effects of Appearance Satisfaction on Self-enhancement in Middle-School Students

      Cheng Lei1,2,Huang Xiting3

      (1.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2.Shanghai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College,Shanghai 200093;3.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Self-enhancement is prevalent in Westerners,whether this effect exists in East Asians remains as dispute.The research use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participants and found that enhancement in self-face recognition is very common.38 middle-school students werechosen from 109 based on the Negative Physical self scale(appearance concern,NPSS-A).20 were the least satisfied with their appearance while 18 were the most satisfied with appearance,half boys and half girls,with mean age of 14.37(SD=0.46).The participants’ facial images were morphed in 10% increments(up to 50%)with a highly attractive or unattractive same-gender,same-age target face.These morphed faces were shown randomly for participants to choose which one was their original face.Then asked the participants to think about what they would be like when they are 20 years old,and showed them their facial images morphed with attractive or unattractive same-gender,20years old target face.In experiment 2,the morphed faces were showed to the participants to estimate the likelihood of each image to their actual image,on a scale ranging from 0(not at all likely)to 9(certain).Finally,the participants should indicate how much they liked each image on a scale ranging from 0 to 9.The result showed that:(1)all the students showed self-enhancement in self-face recognition,that is,they were more likely to recognize an attractively enhanced version of their own face out of lineup as their own.Furthermore,compared with those dissatisfied with their appearance,those satisfied ones showed enhancement in a higher level,while those dissatisfied students comparatively recognized their own faces more accurately.(2)Experiment 2 verified the conclusion of experiment 1 that those who satisfied with their appearance would rate those more attractive image as more likely to be their own,while those dissatisfied ones rated their own images more accurately.To the unattractively images,all students rated dislike.To those attractive images,fondness degree were increased with growth of attractiveness for the dissatisfied students,while satisfied ones loved those images that rated as the most likely to be their own.(3)Whether satisfied with their current appearance or not,the students were all optimistic to their future appearance,they all chose more attractive pictures as their future appearance.

      middle-school students;appearance attraction;self-enhancement

      上海優(yōu)秀青年教師資助項目。

      B848

      A

      1003-5184(2016)02-0176-06

      猜你喜歡
      容貌變化率個體
      年輕人:別讓“顏值打分”徒增容貌焦慮
      華人時刊(2023年9期)2023-06-20 08:31:28
      畫與理
      基于電流變化率的交流濾波器失諧元件在線辨識方法
      湖南電力(2021年4期)2021-11-05 06:44:42
      例談中考題中的變化率問題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感恩節(jié)
      紅豆(2016年6期)2016-05-14 12:12:30
      利用基波相量變化率的快速選相方法
      川滇地區(qū)地殼應變能密度變化率與強震復發(fā)間隔的數(shù)值模擬
      地震地質(2015年3期)2015-12-25 03:29:53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项城市| 鄯善县| 综艺| 泾阳县| 淳安县| 拉萨市| 五常市| 云和县| 老河口市| 临江市| 平湖市| 荔浦县| 桦川县| 阿克陶县| 永靖县| 株洲县| 博爱县| 巴彦淖尔市| 舞阳县| 凤山县| 宁明县| 平昌县| 托克逊县| 改则县| 长武县| 武山县| 洪洞县| 克什克腾旗| 武邑县| 澄城县| 望城县| 山阳县| 溆浦县| 化德县| 临邑县| 保靖县| 辰溪县| 观塘区| 张家港市| 荃湾区| 凤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