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展文
作者:蘇濤(江蘇省常州市光華學校)
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改變著人們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這是對教育的挑戰(zhàn),也為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機遇。信息技術與現代教學理念相結合為聾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契機。新課程改革以來,國內學者對個性化學習的內涵、理論建構、特征作了明晰與豐富。歸納為:1.個性化學習根據學習者的個性特點和發(fā)展?jié)撃?,采取靈活、適合的方式充分滿足學習者個體需求的學習。2.個性化學習強調,學習過程既是個性的展現和養(yǎng)成過程,也是自我實現和追求個性化的過程。聽障孩子是具有完整生命表征的社會個體,他們具有與健聽人相同的認知加工過程與途徑,具備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器質性和心理認知基礎。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思想品德》第五冊第三單元第十六課《子女對父母的義務》,教學對象為九年級學生,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孩子掌握判斷一般行為是否盡到子女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種方式關愛父母,體驗和感悟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懷感恩父母之情。在個性化學習理念下,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劃分為兩個層次,要求完成難度相異的《導學案》1.0版或2.0版。教學過程分為三大部分:課前“定向導學”,課堂“合作探究、互動展示”,課后“拓展延伸、靈活創(chuàng)造”。
第一部分,學生課前預習。制作感恩卡,上網查詢“贍養(yǎng)扶助”的具體含義,并登錄微博“廣州啟聰”瀏覽相關資料、案例,發(fā)表三條以上評論。遇到疑問,在QQ群上提出,同學間互相輔助。目的在于引發(fā)孩子的好奇心,培養(yǎng)動手能力,形成自學習慣。
第二部分,師生課堂活動。觀看《爸爸媽媽撫養(yǎng)我長大》短片、《我的全家?!稦LASH動畫、《感人孝行:“90”后女孩背父打工11年》視頻,并通過微信、QQ或短信發(fā)一條祝福彩信給父母,針對案例展開辯論,進一步感受父母對子女無私、偉大的愛,認識到贍養(yǎng)父母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責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利用平板電腦自主瀏覽相關資源、案例,發(fā)表個人見解,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相互辯論的學習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產生價值情感,領悟生活真諦。
第三部分,課后延伸,把DIY的感恩卡送父母,描述、書寫父母的反應,目的在于鍛煉、提升聾生的口語、書面語表達能力;登陸“百度云盤”,瀏覽觀看專題視頻和資料;登陸“法律快車”網站,瀏覽“婚姻家庭”欄目下“扶養(yǎng)義務”和“贍養(yǎng)”的具體內容與案例分析。通過法律快車網“我要問律師”欄目免費咨詢專業(yè)律師。培養(yǎng)聾生的溝通交往能力,提升社會適應性。
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和聾生熟悉的大眾社交平臺,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讓聾生動手、動腦、動口,促進聾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在教學活動中學會法律知識,掌握搜索方法,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與公民素養(yǎng),從而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網絡下個性化學習模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學習診斷、學習內容的動態(tài)組織、學習策略。在網絡個性化學習中,要充分關注聽障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體現個性化學習的特點,激發(fā)學習者的主動意識和學習動機。通過實踐探索,筆者所在學校總結出網絡環(huán)境下個性化學習“網絡交互式自主探究學習”框架與“小組協(xié)作網絡學習”路徑。
圖1 網絡交互式自主探究學習框架
圖2 小組協(xié)作網絡學習路徑
信息技術支持下聾生個性化學習首先要避免對復雜技術的依賴,從聽障孩子不斷拓展的生活出發(fā),盡量使用學生熟悉的、日常都會使用的大眾軟件和平臺。掌握和使用有道云筆記、云協(xié)作工具軟件,使用QQ、微信、微博、百度云盤進行自主、協(xié)作學習,建立個人的學習空間。
運用信息技術應該是在教育理念與課程目標指導下的實踐行動。由于普特分離、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相對滯后等原因,特教教師對課程理念的理解往往不夠深入,缺乏對目標與手段關系的梳理,雖然用了信息技術,但說不清為什么要用、為什么此時使用。因此必須掌握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和教材內容,充分理解教學對象,課程目標和教學對象的需求是我們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根本前提。
隨著課改推進,新技術的發(fā)展,教師應因時制宜,通過開發(fā)并合理使用網絡課程資源,推進信息技術手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科學使用,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聾生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讓孩子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為一名新時代學習者。
參考文獻:
[1]賀薈中.聽覺障礙兒童的發(fā)展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01—140.
[2]胡云琬.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主要變化及相關內容 [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8):8—10.
[3]吳兆涵.信息技術課堂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理論觀察,2013,(1):161—162.
[4]麗塔·威克斯,艾倫C.伊斯雷爾.特殊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學[M].趙凱,潘璐,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5—40.
[5]胡邦霞.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堂實效——“用法律維護權益”新授課課例研究報告[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4,(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