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艷珍
摘 要:口語交際能力是語文基本技能之一,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作為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師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要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立足實際,開展口語交際活動。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多渠道;交際能力
走上三尺講臺后,就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是一句、兩句,更有甚者是啞口無言,而在課間與同伴的交談卻是天南地北,滔滔不絕。難道這是農(nóng)村孩子的天性?或是薄弱點?還是學生某種“說”的潛能未被挖掘?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如今社會對人的素質(zh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需要人人有較強口語交際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實際,應用好教材,善于讓學生走進“形式多樣,富有情趣”的課堂中,讓學生在訓練中提高口語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在自由的氛圍中,參與活動
口語交際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心理學家認為:人在心理安全和心理放松的狀態(tài)下思維最活躍。為了使學生處于心理放松和安全的狀態(tài),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他們的童趣、童心,在口語表達中鼓勵學生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發(fā)言,鼓勵他們有信心地進行說,提供足夠的時間,給學生一個寬松、民主的環(huán)境,讓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交流表達,在活動訓練中提高自己。在實踐中,教師應關(guān)心學生學習過程是否愉快,感受他們的情感,當認識模糊時給予點撥,思路阻滯時給予疏通,方法不對時給予引導,使每個學生在實踐中善于表達,善于交流。
二、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激發(fā)興趣
1.從生活中挖掘
口語交際和現(xiàn)實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家、鄰居、社會環(huán)境等等。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口語交際的需要。因此,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當盡可能地與現(xiàn)實生活拉近距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才能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買菜》,如何吆喝,如何討價還價。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關(guān)注身邊的事例、身邊的社會生活,說自己想說的話,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習慣。
2.巧設課堂討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特點,學生個性特征,巧設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發(fā)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教學第二冊《小蝌蚪找媽媽》時,提問:你們認為烏龜和鯉魚誰說得對呢?剛開始,有的學生認為烏龜說得對,有的認為鯉魚說得對。接著,我又問,為什么按它們的話去找卻找錯了呢?學生馬上認為它們說得不全對,因為都沒把青蛙媽媽的外貌說清楚。我立即扮成一只小蝌蚪“游”到一位學生的面前:“紅蝦阿姨,您能告訴我,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學生立刻用大人的口氣說:“你的媽媽呀,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四條腿,寬嘴巴,是田里的捕蟲能手,你們?nèi)ツ沁呎野?!”最后,又讓其他學生扮成小蝌蚪、鯉魚媽媽,根據(jù)課文的意思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角色的轉(zhuǎn)換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外,還進行語言表達與運用的練習,促使思維與語言的同步發(fā)展。
3.利用多媒體
小學生很容易受情感因素左右,在教學中,更要直觀、形象。多媒體是教學中不錯的工具,如,在《夏夜多美》的教學中,課件演示:小螞蟻掉進河里—睡蓮救小螞蟻—螢火蟲和蜻蜓的護送。整個過程配合講故事,化靜為動,變抽象為直觀,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在小組演一演,并推選表演好的小組參加全班表演。使課堂處于一個開放的口語交際現(xiàn)場,學生情感振奮,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欲望。
三、在口語交際課中,提供機會
口語交際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是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口語交際課應該是有目標、有計劃的,但不能過分強調(diào)預設,這樣會缺少生氣和樂趣。相反,更應該引導學生超越預定的要求,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交際方式,生成更多的經(jīng)驗、樂趣,使生活的每個領(lǐng)域都能走進課堂。如一年級下冊《春天在哪里》一課,一方面,我要求學生以“春天”為主題,使口語交際聚于“春天在哪里”,另一方面,預先讓學生到大自然去欣賞春天,由著他們的意愿,自選角度,讓他們感受到春天各不相同,交流的形式活潑,語言生動有趣,收到良好的口語交際效果。其實,口語交際課,無需把一個話題束縛得過緊,而應由話題生成開去,依個人不同的經(jīng)驗、興趣愛好,不同角度發(fā)散性思考,實現(xiàn)信息共享。
四、在語言實踐中,實現(xiàn)互動
1.師生間的交流
在課堂上,不是學生動起來了,教師就無事可做了。相反,作為教師,既是課堂的點撥者,更是參與者,應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學生當中,創(chuàng)設一種師生之間民主、和諧的良好氣氛。如一年級上冊《該怎么辦》一課,教師可以扮演老爺爺,同樣也可以扮演小明,讓學生體驗與不同身份的人說話所應該注意的口氣和禮貌。
2.學生間的交流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應構(gòu)建“集中學習,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讓同桌或前后桌之間,相互說一說、議一議,大膽放手。例如,《在家里》一課,指導看圖說圖后,可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想一想自己在家里做些什么?并讓學生說一說哪件事做得好?鼓勵學生認真傾聽后,發(fā)表意見。
總之,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是一個長久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會尋找各種有效的途徑,讓學生想說、敢說、愛說,把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潮流的人才。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