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在我國文人的精神世界里從來不曾寂寞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孔明臨危不懼撫琴退司馬,陳子昂怒摔瑤琴換聲名……這些關(guān)于古琴的奇聞軼事更加劇了它的親和力。
可是,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學(xué)習(xí)古琴的人寥寥無幾,而學(xué)習(xí)鋼琴的孩子卻與日俱增。雖然成名成家的甚少,但是這并不妨礙青少年學(xué)習(xí)鋼琴的熱情。甚至有些人家里,誰也不會彈鋼琴,卻也在客廳里擺放著鋼琴附庸風(fēng)雅,實在貽笑大方。
鋼琴不是家具,東西方樂器也沒有孰高孰低之分,既然我們真心喜歡鋼琴,那么,何不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將鋼琴學(xué)好。鋼琴作為樂器之王,從17世紀末的文化大潮中誕生,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有了它才有莫扎特的鋼琴協(xié)奏曲、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肖邦的夜曲和瑪祖卡、門德爾松的無詞歌、德彪西的鋼琴音畫……
實在難以想象,若世間并未誕生鋼琴這種樂器,人們的耳朵和心靈又將錯過多少音樂盛宴?其實鋼琴并不是歐美人的專利,中國人一樣能出世界級的鋼琴家。至今在世界樂壇上比較活躍的就有郎朗、劉詩昆、孔祥東等人,他們將蓬勃的才情在黑白琴鍵上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世界看到了來自中國的音樂魅力。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我們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照樣能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就算我們不會演奏鋼琴,能了解鋼琴文化,學(xué)會欣賞鋼琴音樂也是大有裨益的。作家魏斌的業(yè)余時間以賞樂為樂,兼古典流行,在鋼琴方面造詣頗深。他在最新出版的《鋼琴物語》一書中,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闡述了鋼琴的來源、構(gòu)造原理、演變與發(fā)展歷程,全方位展現(xiàn)了中外歷史上對鋼琴有卓越貢獻的音樂大師的鋼琴人生,并介紹了鋼琴藝術(shù)在當(dāng)代的發(fā)展狀況,用充滿藝術(shù)感的語言和形式來描述鋼琴文化,展現(xiàn)了鋼琴魅力。書中還展示了作者多年精心收藏的有關(guān)鋼琴的郵戳、郵票、紀念封、明信片等珍貴、精美的資料,為讀者帶來直觀、美好的閱讀體驗,從而讓讀者了解鋼琴歷史,讀懂鋼琴文化,從此愛上鋼琴藝術(shù)。這是一本通俗、雅致、全面的鋼琴知識讀本,是我們走進鋼琴黑白世界的指南。
本書包括鋼琴的前世與今生等四部分。對于書中提及的鋼琴家,除了郎朗以外,我比較熟悉的鋼琴家還有傅聰。
正如其父翻譯家傅雷所言:“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shù)家,再其次做音樂家,最后才是做鋼琴家?!备德敍]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使鋼琴成為了自己一生的“情人”。他深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從中國的詩意去體會肖邦、莫扎特和德彪西,以他獨有的方式闡釋鋼琴作品。譬如他曾用王維的詩歌來體悟德彪西的鋼琴作品,從中捕捉東方味道的神妙意境。傅聰?shù)匿撉僦犯嬖V我們,功夫在詩內(nèi)更在詩外,藝術(shù)語言是相通的,這正如中國士人熟練掌握“琴棋書畫”一樣。
本書是《時尚發(fā)展史》系列叢書之一。一切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潮流皆可納入時尚之列,其背后蘊藏著巨大的文化積淀,是歷史、藝術(shù)、人文的融合。而鋼琴或者說以鋼琴為代表的音樂,將成為人類永遠的時尚,因為,唯有音樂可以直達我們的靈魂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