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對學生指導不科學的問題,對學生的指導比較機械、呆板,沒有針對性,不能很好地與教學內容銜接到一起,教師只注重表達技巧,不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有的教師分析完課文后,會讓學生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的引導不具體,學生難以體會。有的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哪些句子或詞語需要重讀、慢讀等,只是表面的引導,沒有注重朗讀表情達意的實質。這樣會讓學生的朗讀變得機械,遇到感情強烈的句子就重讀,不明白有時候重音輕讀能表達更為強烈的感情。為此,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初中語文朗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保證朗讀時間,提高朗讀教學地位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朗讀。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就是朗讀,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尤其是學生自主性朗讀時,不能在學生朗讀后草草收場,要引導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感染力。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說:“非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鏗鏘之美,音樂之美;非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起承轉合,急迫舒緩。”余映潮老師特別注重朗讀,給學生留出大量的時間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感悟??梢?,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朗讀,語文教師要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使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常態(tài)。
二、明確朗讀目標,提高朗讀教學效果
朗讀不是漫無目地的讀,朗讀前要提出具體的目標或要求。對不同的朗讀文本,教師應設定不同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帶著要求去讀,從而提高朗讀效果。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適合朗讀的美文,教師應設定明確的目標,如教學《繁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淡雅的語調朗讀課文,讀的過程中感受美;教學《夏夜》時,教師應指導學生讀出詩中的韻味,感受婉約中透出的柔美。因此學生初讀前教師應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順課文,也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朗讀。而美讀則要求學生不但注重字音、語調,還要學生讀出情感,把握好朗讀速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行針對性的朗讀,才能更為深入地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情感,從而把握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如教學《黃河頌》時,教師要注重朗讀,讓學生反復的朗讀,每次朗讀都提出不一樣的要求,使學生每一次朗讀都能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
三、加強朗讀指導,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
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指導作用,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基調,從而讀出效果。朗讀教學中教師講清楚朗讀技巧,讓學生明白朗讀技巧如重音、停頓、節(jié)奏等實際應用。尤其是詩歌朗讀,詩歌節(jié)奏比較強,抒情色彩濃,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劃分節(jié)奏,朗讀時根據(jù)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確定重音,從而最大化地發(fā)揮朗讀的作用。如教學《春》時,朱自清描繪的春風具有柔和、溫暖的特點,而春天的特點是通過觸覺、聽覺體現(xiàn)的。朗讀中要體現(xiàn)出春的特點,必須深情朗讀,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注意停頓、節(jié)奏,還要注重語氣、語調。如“撫摸”要深情朗讀“;青草味兒”“、泥土氣”等要重讀,讓人感覺到嗅覺上的美。這樣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筆下有形、有色、有感的春風,這需要教師精心指導,才能讀出味道。
四、注重教師范讀,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
初中語文教學中很需要教師范讀,范讀有一種無形的感染力,引導學生不自覺地模仿。范讀能幫助學生糾正字音,理解詞的感情色彩,理清文章脈絡,尤其是文學作品,教師精彩的范讀能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情感,震撼學生心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正是教師的范讀,不僅能延長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使學生領略到語言之美。所以教學中教師范讀能起到很好的點撥、引導作用,如教學《春》時,教師可以用充滿喜悅、希望的感情做基調,緩慢、輕柔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優(yōu)美的意境中。只要教師范讀得好,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就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營造朗讀情境,體現(xiàn)朗讀教學韻味
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營造朗讀的氛圍和情調,從而引領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讀中。營造朗讀情境有多種方式,如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跟讀,營造朗讀氛圍;教師領讀過程中帶學生進入情境,感染學生等。學生在情境中朗讀課文,能感受到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激發(fā)情感共鳴。如教學《安塞腰鼓》時,學生如果沒有親眼見過,很難感受到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的。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狂舞的視頻,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激發(fā)朗讀的熱情,感受到文字背后蘊含的蓬勃的生命力。
總之,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刻認識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并發(fā)揮其功用,善于利用各種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習慣,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徐紅英
摘 要: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其中確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其中的讀為“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教學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異彩紛呈,碩果累累,有目共睹。但也有不少在搞花樣翻新,脫離課本越來越遠。輕誦讀,重分析,重題海戰(zhàn)術已成為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嚴重問題。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膚淺的、架空的、重復的、無用的乃至故弄玄虛、故作高深的分析和題海訓練之中去。更有甚者,有些老師急功近利,為了能在中考中取得一點成績,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字詞的抄寫和默寫上,學生很難真正品味到課文的原汁原味,學生很難直接、完整地感受課文的內涵美,以致最具靈性美感的語文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學生語文能力隨之下降。因此,學生語感得不到培養(yǎng),語文能力得不到提高,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很好地發(fā)揮,閱讀個性不能很好地展示,智力得不到應有地開發(fā),情感得不到很好地培養(yǎng)。這實在是舍本逐末、背離了語文教學宗旨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最大失誤,我們要認真反思這個問題,要正本清源,返璞歸真,讓語文課堂重新響起瑯瑯讀書聲。
一、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愛上朗讀
朗讀教學常常不可能單獨列為獨立的教學內容,而是分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那么應該怎樣實踐才能保證其有效性呢?
(一)發(fā)揮示范朗讀的作用
選擇適合朗讀的課文,如詩歌、優(yōu)美的散文、有特色的文章選段,進行教師示范朗讀,以有效地帶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如果教師的朗讀水平不足,在當前信息技術日益發(fā)展的時代,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加以克服。筆者在教學中常常在網絡上利用搜索引擎和語文教學的專業(yè)網站,搜索和下載與課文相關的音頻、視頻資料,借助數(shù)碼音箱或多媒體播放器等工具在課堂上播放,代替范讀,同時能夠更好地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感官,引起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意愿。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
利用網絡資源,制作與課文相關的背景音樂,在課堂上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筆者在教授《春》這篇散文時,錄制了班得瑞的《春水》,在學生對課文所描寫的五幅圖景有了初步的感悟后,讓學生聽一遍音樂,然后配合背景音樂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配合著旋律注意自己朗讀的節(jié)奏與語調。這種朗讀方式大受歡迎,有的學生還因為對自己的朗讀不滿意而要求再來一遍。在進行古代詩詞的教學中,可以嘗試讓學生用歌唱形式進行唱讀。古詩詞簡短,有很強的音樂感,古人也多用來入樂歌唱,唱讀詩歌,不僅體現(xiàn)詩歌的韻律,也更能領悟其中的形象與情感。學生唱讀詩詞,可以用現(xiàn)成的音樂,也可以自創(chuàng)旋律。學生對這種形式也并不陌生,因為現(xiàn)在不少流行歌手也不斷從古詩詞中尋找靈感與素材,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就是人們熟知的一首歌。因而學生自然興趣高漲,還頗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新亮點。
(三)爭強好勝是青少年的天性,利用這一特點可以舉行朗讀競賽
可以個人為單位,可以小組為單位,形式可以多樣,這既可以滿足學生的朗讀學習的成就感,又可激發(fā)他們的朗讀學習興趣。
(四)課堂的教學還需要課后的鞏固和延伸
布置有持續(xù)性的朗讀課外作業(yè),朗讀材料可分為老師指定和學生自選。在這一系列的教學嘗試中,盡量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不是以單純的朗讀指導來灌輸知識,從而讓學生在各種朗讀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合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朗讀教學
對于教學過程而言,以多媒體為主要依托的教育技術是提升教學,輔助教學,使教學任務高質量完成的重要手段。比如,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心靈的藝術,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也是心靈的藝術,它們是相通的,有著天然的密切聯(lián)系,音樂與文學融合起來,就可以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強化,我們在朗讀教學中恰當合理地使用這些聲光色影等綜合的多媒體教育技術,就會達到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在朗讀教學中能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氣氛,就能喚起學生的想象,撥動學生的情感,從而使他們的朗讀更具有表現(xiàn)力,也更能使學生享受到朗讀的愉悅。
三、教師要注重朗讀的師生互動評價
教師評價語言設計,直接影響學生對自己朗讀情況的認識。在學生讀完后,只是簡單地一概而論地說“你讀得真好”、“你讀得真有感情”或者“你讀得真流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樣不利于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學生讀后教師要及時地給予具體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并且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哪個地方讀得好,哪個地方須改進?!澳阕x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達”;“你讀得很認真,如果能在課后用這樣的態(tài)度多練幾遍,相信你會讀得非常流利”。這些準確得體的評價語言會使學生對自己的朗讀提出更高的標準,在一次次練習中揚長避短,很快就會有長足的進步。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應是評價的主體。
初中朗讀教學是形成學生語文智慧技能、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必由之路,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我們必須從一些非語文現(xiàn)象中解脫出來,把朗讀作為一種課型,精心設計,多種形式實施朗讀教學,同時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育水平,還學生個性化朗讀空間。教師愉快地教,學生愉快地學,師生之情融于教材之中。相信會有更多的有志同行,會逐漸重視朗讀教學。
參考文獻:
[1]李莉.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建設,2010(10):77-79.
[2]黃永紅.試談初中語文朗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2):59.
[3]顧春霞.初中語文朗讀教學存在問題與解決途徑[J].考試周刊,2010(14):67-68.
[4]魏書生.教育改革與素質教育.沈陽:沈陽出版社,2000.
[5]李珊林.語感訓練的恩考和做法.語文學習,1990,(9).
[6]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