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都曾留下豐富的精神礦藏,我們炎黃子孫對中華文化應有堅強的信心,去堅守、創(chuàng)新、煥發(fā)生機。
關(guān)鍵詞:中華文化;啟示;思考
中國人應該實現(xiàn)中國人的夢,這個夢就是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事,自己能做自己的主,又勇于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而這一切,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都曾留下豐富的精神礦藏,等待我們在國學典籍中去全面發(fā)掘。
要充分肯定中華文化,那些必須肯定,恒常價值,不暴殄天物,不數(shù)典忘祖,不輕浮狂躁,對歷史深懷敬意,就不會在眼花繚亂中讓自己的文化被“綁架”、被“邊緣”、被“遮蔽”、被“置換”。不會丟根忘祖。
一、今為何缺少“文化”
比物質(zhì)奢靡更可怕的是精神奢靡,一個民族幾千年對文化的不斷汰漉選擇中,始終不棄不離的正是這個民族的精神財富。
當今中華民族從來都沒有積累下如此多的物質(zhì)財富,讓我們深深為奢靡、浪費、揮霍,有良知的人,為敗家子的觸目驚心而憂患。更憂患的是我們精神財富的奢靡、浪費和敗家行為。所謂精神奢靡,是指一個偌大的民族,在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后,其精神文化生活被快速迷幻,氣泡化、大批量甚至烈火烹油般地執(zhí)辣消費者。正是由于這種浮泛、粗鄙、娛樂式、惡搞化的囫圇消費,這個民族反而顯得缺少“文化”。因為文化說到底是一種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靜養(yǎng)與化育,這種化育的最終結(jié)果是人的精神層面的蓄涵與諧和表現(xiàn)在社會層面就是道德規(guī)范與價值取向。如果在鋪天蓋地的文化消費背后依然是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人性之惡,那么這種文化消費不僅是負面的,且是要敗家的。
文化的形式猶如小溪、大河,由點滴聚會,始而涓涓、繼而滔滔。中華民族早至唐堯、虞舜,無不因為這些先賢利他,擔當精神,在民眾中的潤澤、澆灌,而逐漸形成一種族群規(guī)范與發(fā)展路向,直到西周漫長的家國社會與人性相互磨合,才終于形成了后來孔子始終想“復辟”的“周禮”文化現(xiàn)象。“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第二十八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慎忠追遠,民德歸厚也”,(《論語·.學而》)“見賢思齊”(《論語·里仁》)等等,這些價值取向為自孔子從降的中華文化,奠定了深刻的人性基礎(chǔ)。一個民族幾千年對文化的不斷汰漉選擇,始終不棄不離的那些東西,一定是這個民族無論如何都不能卸載的精神輜重。很多新鮮的東西,初看確實搖曳多姿,但經(jīng)不起時間檢驗,有時一個歷史轉(zhuǎn)身,就會看到它無可奈何花落去。
二、對中華文化應有堅強的信心
比盲目否定更理性的是——價值求索。對于中華文化的否定,一是“五四”運動的打倒“孔家店”,二是更甚者,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否定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受到傷害,然而在歷史上,凡是中華文化不敬者的,都會得到應有的懲罰。最終還是落入法網(wǎng)。任何對文化實行外科手術(shù)式的“全球化”、“一體化”整形包裝的企圖,最終都被證明是荒謬的。
任何一個名族的文化生存,都與“本土”二字有著極其深刻微妙的關(guān)系。俗話講: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文化是隨著山川風貌、人情物理不斷演化而成的生活積習,那是一種地緣造化,一種生命胎記,一種種族標識,有時甚至是家庭與家庭之間、人與人之間不同風格的精彩分界。因此,任何企圖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實行外科手術(shù)式的“全球化”、“一體化”的整形、包裝與操控,最后都將證明是十分荒謬可笑的。不管你當時權(quán)力有多大,手段如強硬毒辣,恐怖殘暴,最終都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并成為千古笑柄而遺臭萬年。
我們總看到我們文化的弊端,甚至對一百多年來的落后挨打,全都把賬算到文化的頭上,因此,一提文明,似乎就是西方的要光亮許多,有的干脆以全盤刷新、覆蓋、置換本民族的文化為能事。其實,西方文明自古希臘以來,戰(zhàn)爭和反戰(zhàn)爭、侵略與反侵略、格殺打斗、鳩占鵲巢、殺人如割草的反人類行為就從未停歇過。直到今天,對于世界事務(wù),還是動輒就把誰“暴打一頓”,或者堂而皇之地經(jīng)濟制裁一番,這種文化難道不需要我們?nèi)マq證認識并保持一定的判斷力,從而不盲從地“普世”接納嗎?因此,對于文化的認知,始終不能用短期行為武斷判決一切。更科學的方法,應該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去小心翼翼地掬起那捧經(jīng)過久遠沉淀的清泉。人類最終是向往和平、和諧、自由、平等、尊嚴、健康、幸福的,因此,那些溫和、中庸、內(nèi)斂、謙讓、中正、仁義、包容的文化,才是人類最終都不會放棄的價值求索。我們幾乎從一切對美好世界的構(gòu)想中,都能頻繁找到善良、寬恕、謙卑的字眼,我認為這才是人類文明的終極關(guān)懷,中華文化從來都不缺這些在黑夜中鼓勵人類前行的精神燭光,因此,我們應對自己幾千年苦苦摸索中形成的文化積淀抱有堅強的信心。
三、創(chuàng)新是為了更好的生存
比固守遺存更有效的是——吸納創(chuàng)新。誰注意吸納別人的優(yōu)秀成分,誰將更能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前提是扎根自己的土地。
由于現(xiàn)代信息傳播功能對人類社會“地球村”式的拉近,一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紛繁的文化場,突然兀立在每個人面前,如何保持理性,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有價值的文化選擇,已經(jīng)擺在每個人面前,并且更加嚴肅,甚至嚴峻地擺在了不同民族,直至不同國家面前。任何企圖以固步自封的方式,來原封不動地持守本民族文化遺存的做法,都是極不現(xiàn)實的。隨著人類的遷徙,交往更加自由,文化的融合趨勢也將更加明顯。誰注重吸納別人的優(yōu)秀成分,誰將更能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獨特性和與時并成的共進性。前提必須以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地為根基,必須在自己的骨頭上生長適合自己骨架的肌肉塊。西方文明是以古希臘為源頭的精神骨架,它與圍繞地中海的地形貌積累起來的生活習性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今天的西方學者,也仍沒有放棄對那些歷史骨殖的“碳十四”檢測與研究。中華文化如果要學習西方的學術(shù)精神,那就是應該有更多的學者,回到我們文化的源頭、元典,用我們的話語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去詮釋我們對人類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文化貢獻。湯銘曰:“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保ā洞髮W》的第三章)我們的先輩在幾千年前就深刻闡述了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感,創(chuàng)新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中華文化對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吸納能力,在幾千年前對佛教文化的態(tài)度,就能說明一切。近百年來的探索實踐,也反復記載了中華文化的開放心態(tài),不過最重要的是本土文化,如若水土不服,必將反胃生病,直至盲從迷失。堅守本體,學習化合,為我所用,是文化強盛的必由之路。
四、堅守恒長,煥發(fā)生機
比華麗轉(zhuǎn)身更重要的是堅守恒常。文化建設(shè),決定了我們以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與方式、什么樣的精神氣質(zhì)與世界打交道。
世界發(fā)展到今天,各種利益矛盾裹挾雜糅,文化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華民族經(jīng)過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重新成為世界矚目的國度,我們以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與方式、什么樣的精神氣質(zhì)與世界打交道,既不讓人鄙視,也不讓人覺得傲慢討厭,文化更美確實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關(guān)節(jié)點。完全做西方文化的“粉絲”和“發(fā)燒友”,即使把人家捧得再高,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將歐洲人的高鼻梁拿來,硬架在亞洲人的臉上,既不和諧,也不美觀。中國人應該實現(xiàn)中國人自己的夢。這個夢就是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事,自己能做自己的主,既不持槍凌弱,也不當受氣包、小媳婦;既能活出自由的個性,又能顧及別人的感受,并勇于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而這一切,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都曾留下豐富的礦藏和資源,靜待我們在有了文化自覺與自信后去全面發(fā)掘。
重要的是,要充分肯定那些必須肯定的恒常價值,比如勤勞善良、推己及人、誠實守信、道發(fā)自然、以民為本、孝道感恩、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居安思危等,始終都不能在各種所謂的“華麗轉(zhuǎn)身”中棄之若敝屣(《孟子·盡心上》)。不隨心所欲、功利主義、小兒科式地亂批亂判,不暴殄天物,不數(shù)典忘祖,不輕薄狂悖,永遠都對歷史深懷敬意,就不會在眼花繚亂的變局中,讓自己的文化“被綁架”、“被邊緣”、“被遮蔽”。中華民族對于自己的文化建設(shè),對于自己的生存夢想,要有長遠預期要樹立起經(jīng)過幾千年歷史證明了不滅的信心,不大轟大嗡,不囫圇吞棗,不生剝硬烤,不熱蒸燙賣,不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當用“日攻一卒”的神定氣閑,理性、溫情,優(yōu)雅的去舍、提升、磨亮,從而讓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當下創(chuàng)新的鮮活血脈,得到永續(xù)涌流。
作者簡介:
李翠華(1959~),女,湖南邵東人,湖南婁底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人口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資助項目“基于孝文化傳承的青少年孝德教育研究”(課題編號:XJK015BZXX003)(批準單位: 湖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lǐng)導小組)階段性成果。
2014年婁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國家五部辦委重點項目:青少年健康人格培養(yǎng)的方法與途徑探究。(批準單位: 湖南省婁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領(lǐng)導小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