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張鯤鵬
摘 要:對于馬克思哲學的重新認識,這一切都是我們在反思,但反思還分為主觀思想的外部反思和內部反思,而內部反思就是社會反思,我們現代的中國人如何超出外部反思進入社會反思呢?只有當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到外部反思的頑固,我們思想的航船才能從心起航。
關鍵詞:社會反思、批判、內部反思、外部反思
“態(tài)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可能不適應于任何情況,但是對于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轉變而言太適合不過了,在09年的9月末,復旦大學哲學院院長吳曉明教授來陜師大做了一次座談,我聽了倍感振奮。在這以前,我總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已經走到了盡頭,已經沒有更多的發(fā)展空間了。留下的只是僵化的教條,沒有更多的新鮮的空氣供我們去呼吸,去審視。但是聽君一席話,我才感覺到自己的視野太狹窄了,只是自己走進了僵化的死胡同,而沒有更多的去了解真相。吳先生講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其開篇就澄清了一直以來困擾我們的一些假象和錯誤的批評。他說,我們去評判一種思想,不能用年代來考究。雖然馬克思的年代離我們已經有150多年了。對一種思想的評判,特別是影響深遠的思想,我們更應該有前瞻的高度和深邃的視野,不能帶有局限性。他還特別提到,在本世紀之處,英國的BBC做了一項調查:去評誰是千年偉人。令人吃驚的是馬克思赫然在列。排在第二位的是愛因斯坦。同時也評了一個影響千年的發(fā)明,中國的活字印刷獨占鰲頭,排在第二位的是電腦。這也就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馬克思是不能被遺忘和拋棄的,其思想和見解一直影響深遠。
接下來吳先生引用了現代世界的三位思想卓越的哲學家來對馬克思進行了一個評比。一是薩特;二是德里達;三是海德格爾。薩特是法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薩特曾經說過,世界上有誰還會記得某人曾經拿過諾貝爾文學獎,但我會讓他們記住那個不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那就是我,薩特。薩特在其《辯證理性批判》中寫道,辯證理性有兩種,一種是哲學,這是處在高位的東;一種是思想體系,這是處在低位的東西。并且認為思想體系依附于哲學。其認為能夠稱得上哲學的,只有笛卡爾,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思想,并認為馬克思哲學是現代任何哲學乃至我們這個時代都無法超越的。并認為現代的思想要么回到馬克思哲學以前,要么依附于馬克思哲學。
提到德里達,其首先提到了德里達的一本書,叫做《馬克思的幽靈》,其中寫到了馬克思主義是沒有具體的肉身的一種幽靈般的存在,沒有馬克思就沒有未來(純粹機械的擴張不叫未來),而幽靈又指的是什么呢?就像莎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一樣,指點哈姆雷特走出矛盾困境的就是其父親的幽靈。而馬克思是啟迪現代社會向前進的幽靈。(在這他還對現代社會做了一個解釋,他說,其實對時代的劃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說21世紀是從2000年開始的呢,還是從2001年開始的?他認為參照標準的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解析。伽達默爾認為19世紀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是從歌德和黑格爾出世開始的;20世紀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是從大戰(zhàn)開始的。)
海德格爾是與薩特齊眉的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其認為現代社會中的某些人的形而上學只不過是一切關于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都落到了形而上學的下面。真正的哲學要深入到歷史的那一度去。20世紀的現象學和存在學都沒有達到,只有達到那一步的人才可以和馬克思對話。其所謂的歷史的本質的那一度,就是社會現實?,F實表現為必然性。吳先生講到此處又提到了當前在香港特別風靡的一本書《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這部書講的是在延安整風運動時期的中共高層領導間的勾心斗角。吳先生講到其并不否認其中的真實性,甚至認為其完全是真實的。但是其認為,這是用全部歷史細節(jié)的真實性來偽造歷史(海德格爾的話)。海德格爾還認為,理性的狡計利用各種卑微的手段來完成自己的目的。他說,難到我們就不要理性了嗎?拿破侖的現實在哪里?只有拿破侖的仆人能寫得出。但是歌德認為,仆人眼中沒有英雄,那是因為仆人始終是仆人英雄始終是英雄。對馬克思的評價也是如此。
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吳先生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對現代性的有原則高度的批判。
現代性:其解釋為現代世界的原則根據、本質和綱目,也就是使得現代世界成為現代世界的那種東西,不符合的就是傳統(tǒng)的?,F代性的兩大支柱:一是資本;二是現代形而上學。二者有共謀關系。資本這是我們都有所了解的,是能使貨幣
不斷增殖的東西。馬克思把它比作是一種普照的光,一種特殊的以太。那什么是現代形而上學呢?吳先生認為就是指自笛卡爾以來的自我意識哲學,也稱作主體哲學。音樂和美術一般意義上講是屬于傳統(tǒng),因為音樂和美術必須要我們親自動手去做。我們不能借助其他的東西拉或彈出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同時也不能借助現代的幾何學把畢加索的靈感畫出來。
有原則高度:盧梭在他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中寫道:是人類文明起來,是人類沒落下去,是詩人看起來是金和銀,是哲學家看起來是鐵和谷。盧梭在其另一部著作《愛彌兒》中主要探討的是兒童的培養(yǎng)要返歸到自然狀態(tài)。還有普魯東認為,財產是什么?財產就是盜竊。另外還有海涅的《論浪漫派》。以上這些作品都在開歷史的倒車,(浪漫主義)缺失原則高度。以湯因比和池田大作的對話為主要內容的《展望21世紀》中寫道:GDP是什么?GDP就是人類受損害的尺度。以上這些都不致力于社會的改造。這樣一來慈善事業(yè)其實也不致力于社會的改造。因為其前提是不公正,社會災難等不斷給制造出來。所以有原則高度就是不開歷史倒車。不缺失原則高度,并且致力于社會的改造。
這一切都是我們在反思,但反思還分為主觀思想的外部反思和內部反思,而內部反思就是社會反思,我們現代的中國人如何超出外部反思進入社會反思呢?只有當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到外部反思的頑固,我們思想的航船才能從心起航。
以上就是聽講座的一次經歷,感悟、冥想、驚嘆,這不僅讓我從中學到了東西,而且最重要的是擴寬了我的視野,警惕自己管中窺豹,只能是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