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作為語文教師應該認真尋求對策,加強訓練,切實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說
要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口語交際的熱情,良好的氛圍是前提。課堂上,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可以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而不是一個尊嚴的法官,與學生一起聊天、交流。學生既要學會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補充和幫助,讓融洽與合作的陽光普照每個學生的心靈。例如:每接一個新班,第一次走進教室,我都會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地向學生作自我介紹,然后真誠地說希望做大家的朋友。學生見老師沒有架子,如此坦誠,便一個接一個大大方方地站起來介紹自己。這為我日后了解學生、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做了很好的鋪墊。
通過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是口語交際訓練的常用方法,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渲染尤為重要。如:蘇教版第七冊口語交際《幫他出主意》,我是這樣設計的:上課鈴響了,我走進教室說:“同學們,江麗麗同學感冒了(江麗麗沒到校),請假一周,這星期我們又要學很多新知識,很快就要考試了,她很著急,我們該怎么辦呢?大家商量商量,看看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幫幫她?”這樣學生很快進入情境之中,積極展開討論,就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同學也積極地出謀劃策、想辦法。
二、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樂說
這樣創(chuàng)設的情境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就連平時最沉默寡言的小麗也舉手說要報名。然后我說,我就聘請大家為本廠的業(yè)務推銷員。你們大家先商量一下打算怎樣推銷本廠的電飯煲。同學們于是都興趣勃勃的商量起來。
看到同學們的興趣越來越濃,我于是又說,現在我是一個普通的用戶,你們能不能派幾個代表來向我介紹一下你們工廠生產的電飯煲。如果介紹得好,我就向你們工廠訂一大批的貨。
同學們的興趣又一次高漲起來,并自動協(xié)調分工,選了幾個代表,分別向我詳細介紹電飯煲的獨特的外形、多種的功能、詳細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等等,并且能夠在和我的問答之間,把話說得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白,終于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由此可見,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從啟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說話的欲望入手,使學生產生說話的愿望,知道怎樣去說。而創(chuàng)設適當的情境正是啟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說話的欲望的重要手段。把學生帶入具體的情境中,會使學生覺得所學所想所講與現實生活相當接近。所學內容就好象日常閑談一樣,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另外,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僅是靠教材提供的內容進行教學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要采取多種形式的訓練,要面向全體的訓練,要使人人都有訓練的機會。要讓學生充分的理解到口語交際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從根本上扭轉學生重讀寫、輕聽說的不良傾向,即使不能把學生個個培養(yǎng)成為口齒伶俐的辯論家,但起碼也要有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能把現實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用口表達出來,能夠用口向別人正確傳遞信息。這有賴于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有賴于老師別具匠心的指導以及學生的積極參與。
三、抓住時機,讓學生練說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闭Z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對語文教學來說,廣闊的生活是立體的課本,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即教育”,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為口語教學提供了源頭活水?!皩W在課內,得在課外”,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外還要善于在現實生活中捕捉時機,創(chuàng)設交際環(huán)境。例如:三月份的一天,天氣漸暖,不少柳樹都長出了嫩綠的眉眼,可我發(fā)現學校大門口的那棵垂柳卻遲遲不見綠意。這是怎么回事呢?回到教室,我把這一發(fā)現告訴了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同學說:“可能是大垂柳發(fā)芽比較晚吧?有的說:“不會是在冬天被凍死了吧?”這時,一向不愛表達的杜小波同學站起來眉飛色舞地說:“老師,我知道,應該是旱的,我爺爺澆過水的樹發(fā)芽就比沒澆過水的要早呢!”話音剛落,大嗓門的班干部張蕾搶先說:“老師,我們給它澆澆水吧!”“老師,我來負責”,“老師,我?guī)啊边@既培養(yǎng)了學生愛集體、愛勞動的精神,又是一次很好的口語交際訓練,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四、貼近生活,讓學生能說
走親訪友是社會交往中最常見的,因此要教給學生簡單的接待方式:來客請坐、端茶倒水、進行交談等。交談話語要親切、隨和,要使用文明禮貌用語。談話間要學會察言觀色,根據客人的表情、動作、話語隨機應便。還要注意和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交談的方式,對陌生人要提高防范意識,一般不要輕易讓陌生人進家門。
又如,外出時會遇到迷路的現象,當你迷路要問路時,問話要有禮貌,要根據人物的年齡、性別使用恰當的稱呼,常用的稱呼有:老爺爺、老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等。假如遇到的是位老爺爺,問路還要以探詢的口氣,先問別人知不知道,再問怎么走,不是每個人都剛好知道你去的地方,問話要簡潔明了,注意聽別人的回答。
電話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會接打電話也是最基本的口語交際能力。打電話時,首先要有禮貌,電話一通,先打招呼:“喂,你好!”文明禮貌是通話的基礎,不能只體現在招呼語上,要貫穿始終。對方不知道你是誰,要自報姓名,如果接電話的不是你要找的人,而是要找的人的家長或長輩,還要說明你們倆的關系和找他的原因,通話目的要明確,語言要準確、簡練。通話還要注意時間和環(huán)境,比如深夜、清晨、吃飯的時間,就不要打電話去干擾人家。接聽電話也要講文明禮貌、有修養(yǎng),在聽話時,不要不耐煩,不要打斷對方,受話人要誠信守約,認真做好在電話中答應的事。
總而言之,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不僅是一個小學生修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方法、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