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楊
摘 要:反思是進步的有效推手,數學老師常反思才可以采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實施教學。實踐證明,數學課堂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基礎鞏固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狀態(tài),由易到難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數學教學要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運用信息技術為數學課堂教學服務。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反思探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4C-0072-02
數學教學反思就是要把課堂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理論化,總結歸納用于指導以后的課堂教學。高中數學教學感悟最深的就是要讓學生走進數學學習活動中,如果學生對數學沒有感覺,任憑老師怎么講都是白費力氣。關注學生活動,這是反思的核心內容。數學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如果基礎知識的學習不夠牢固,學生就無法做到舉一反三。老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學生學習態(tài)度,實現由易到難的引導。根據例題講解,老師要給出類型題讓學生練習,在練習中遷移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老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學習活動中探索。數學課堂實踐的反思結果如下。
一、重視基礎知識學習,培養(yǎng)遷移能力
數學基礎概念、定理是學生做題時的理論依據,在教學活動中很多老師的做法恰恰本末倒置。大多數高中數學老師認為教材例題淺顯易懂,無法應對以綜合題為主的高考,所以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講解簡明扼要,尤其是公式、定理的總結應用更是一言帶過,然后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練習題,目的是讓學生從做題中歸納出概念原理。學生剛剛接觸數學概念,無法靈活運用公式、定理指導練習,學生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做題,只能是對著公式機械套用,根本達不到“感悟”的目的。而老師并沒有認識到問題所在,索性再出題,想讓學生在做題中明白數學道理。學生卻猶如墜入云霧,在繁雜的練習題中找不到出路,幾個章節(jié)的學習以后,部分領悟能力差的學生便成了跟不上“節(jié)奏”的后進生。
上述現象不在少數,大多數是從高三下來的老師,剛剛接高一的學生,習慣了高三學生的觸類旁通,無形中拔高了高一學生的接受能力,結果是只有幾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還能跟上老師的教學節(jié)奏,大部分學生無法適應“拔高教學”,逐漸讓數學成了“弱科”。所以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基礎知識做起,即使是簡單的公式定理,也要給學生講明白,由基礎知識的積累逐漸培養(yǎng)能力。高考數學題都是從基礎知識提煉而來,每個題目都能夠在教材中找到原點,而且高考題要照顧大多數考生,試題難度系數一般在0.62~0.67之間。最后兩個綜合性的大題,難度系數在0.3左右,也要從基礎性問題開始逐步加大難度。因此,高考數學題有60%以上的基礎題目,只要學生能夠掌握基礎概念的邏輯關系,就可以在數學思想的滲透中領悟解題方法。
二、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做到由易到難
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反映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老師在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節(jié)課堂氣氛,保證學生以飽滿的情緒接受所學的知識。學生在聽課時如果是“昏昏然”,說明學生根本沒有聽懂,無法跟隨老師的引導繼續(xù)走;如果學生開始出現精力渙散,說明學生出現疲勞感;如果學生開始皺眉、翻找課本內容,說明學生對老師的講解出現疑點。學生出現以上狀態(tài),老師都要停下講解,查找原因,或者是找學生復述剛剛講過的概念問題,或者找學生到講臺前板演剛剛講過的例題,轉移學生的注意力。
老師可以選擇難度小一些的問題,讓后進生回答,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對表現好的學生要不吝表揚,對其內心形成沖擊,鼓勵學生融入數學學習。
每一節(jié)課都有教學重難點,老師一開始上課就要圍繞重點設題,逐步走近難點,由易到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數學程度好一些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悟性更高,可以較快接受難點。思維慢一些的學生需要老師點撥指導,老師要為這些學生鋪好路,學生才可以自然過渡。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疑問找出來,暴露學生解題的思維過程,充分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指導練習,幫學生跨過思維障礙。
在學習函數一節(jié)時,老師首先由初中階段學習的函數知識導入,然后解讀函數概念中的定義域、值域和對應法則。由簡單的函數關系逐漸深入到函數單調性、奇偶性、周期性和對稱性的學習,更益于學生接受。
三、注重學習方式轉變,遵循學生主體
數學課堂優(yōu)劣的評價標準是學生的學習收獲,所以數學課堂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這是課堂教學的原則。目前很多數學課堂仍然是老師的“一言堂”灌輸,然后是“題海戰(zhàn)術”,之后是老師對習題答案的講解。整個過程中學生只是“聽講”對象,被動接受數學知識。學生怨聲載道,老師筋疲力盡,老師何不把課堂交給學生呢。老師在組織課堂時只起到主導作用,結合“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分組討論。學生動起來的課堂,學習的效果更好。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數學解題方法的探究中往往會想出更簡便的方法。老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在新的內容學習之前,學生要有預習的環(huán)節(jié),經過前后知識的聯系,學生可以由“已知經驗”推知“未知經驗”,運用數學思維解決數學問題。
課堂學習時,老師要少講、精講,讓學生學會動腦動手,小組探究,得出結論。老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參與調研,及時糾正學生在討論中偏離的方向。高中老師要徹底轉變思想,不能再做學生的“保姆”,要敢于放手,要相信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有的數學知識,必須經過學生自主學習消化,才可以理解。如函數問題,由一般的函數性質推廣到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還可以聯系不等式的內容,函數與幾何內容也有密切的聯系,僅憑老師的講解,知識點比較零碎,只有靠自己在探究中領悟,才可以變成自己的知識,從而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需要老師做更細致的工作,老師要了解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學生的認知結構以及學生的學力等。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程度為學生分好學習小組,便于學生的課堂討論和小組之間的習題比賽。在小組探究活動中,能夠以“優(yōu)”帶“差”,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直觀感受
信息技術進課堂對高中數學來說更是教學方式的改變,傳統(tǒng)數學課堂,老師要帶著圓規(guī)、三角板等一大堆教具,現在只要打開多媒體,運用作圖工具就可以畫出非常標準的圖形。尤其是函數圖像和立體幾何的圖像展示,直觀形象。如在學習棱錐體積公式時,直接用圖形推導,一個棱柱用不同顏色的線分割成三個體積相同的棱錐,用多媒體展示,可以分別把這三個棱錐切割下來。在多媒體動態(tài)展示下,學生很自然得出棱錐的體積公式。
信息技術的運用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現在很多老師熱衷于“微課”的錄制,把每一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錄制成10多分鐘的微課視頻,上傳至QQ群共享文件,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下載重難點進行觀摩復習,解決課堂學習中的疑難。數學學習本來是枯燥的,應用信息技術,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效果自然更高。多媒體中的白板資源豐富,老師在講解例題時,可以直接調出類型題和變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一題多問”的思維習慣。
信息技術的運用也提高了老師之間教研活動的質量,同組老師可以網上交流教學方法,互相配合錄制微課,分工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數學老師也要一改傳統(tǒng)思維,不斷學習新技術,并應用于課堂實踐,武裝自己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反思是數學老師提高業(yè)務素質的重要途徑,老師要在反思中學會用更好的方法把數學知識教給學生,教會學生用數學思想解決數學問題。課堂實踐證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便是最高效的課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尊重學生的習得規(guī)律,由易到難逐漸滲透數學思想。課堂教學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和鞏固,采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走進數學王國。
參考文獻:
[1]陳瑞清.關于“三步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反思[J].新課程學習,2012,(4).
[2]張倫賢.淺議如何進行數學教學反思[J].成才之路,2009,(20).
[3]肖羅保.反思教學行為 促進專業(yè)發(fā)展——以指數函數單調性的兩個教學片段的反思為例[J].中小學數學:高中版,2012,(5).
[4] 康世剛.南非《10-12年級國家課程大綱·數學素養(yǎng)》述評[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12).
[5] 史寧中,孔凡哲.“數學教師的素養(yǎng)”對話錄[J]. 人民教育,2008,(21).
[6] 桂德懷,徐斌艷.數學素養(yǎng)內涵之探析[J]. 數學教育學報, 2008,(5).
[7] 史寧中.數學的抽象[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8] 宋乃慶,程廣文.用科學發(fā)展觀審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 中國教育學刊,2008,(7).
[9] 陳佑清.論學生素質發(fā)展的機制[J].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8,(3).
[10] 馬云鵬.大力發(fā)展基礎教育 為提高民族素質奠基[J]. 復旦教育論壇,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