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無論在每一個朝代都是國家興旺的一個重要因素。合理的引進人才,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孫中山面對著中國人才缺失的情況,提出了“借才異國”的人才引進思想,大大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孫中山;人才思想;人才引進
基金項目:本文系平頂山學院青年科研基金項目“孫中山人才思想研究”(項目編號:2012007)的階段性成果。
孫中山在長期的海外革命生涯中,研讀了大量西方的書籍,并實地考察了英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情,他不斷總結歐洲富強的歷史經驗,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了人才在富國強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外,孫中山還總結了西方的人才選拔制度,對選舉制、委任制和考試制度的利弊作了認真的比較,在西方“三權分立”的基礎上提出了“五權憲法”思想,主張在人才選拔和監(jiān)督上實行考試權、監(jiān)察權獨立。這種對西方人才思想觀念借鑒、引進外籍人才的思想也成為了孫中山的人才觀思想的重要來源。
一、中國的建設需要聘請外籍人才
在1894年6月,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就提出了引進外國人才的建議,他說:“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當時李鴻章為了解決中國人才短缺的問題,建起各式學堂,花費巨資聘請西方人授課并招募幼童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文化。孫中山對李鴻章的做法持贊同的態(tài)度,他認為:“方今中國之不振,固患于能行之人少”,因此他提出:“夫能行之人少,尚可借材異國以代為之行”,[1]這是孫中山第一次明確提出“借材異國”的思想。之后,隨著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深入了解以及在不斷的革命活動中,引進人才的思想逐步發(fā)展起來。
孫中山“借材異國”的思想主要是受到兩大因素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首先是中國的建設人才十分缺乏,必須聘請外籍人才來中國對各項經濟事業(yè)進行扶持和幫助。孫中山認為:“欲圖中國實業(yè)之發(fā)展者,所當注重之問題,即資本與人才而已”,而“人才問題之解決,則有二法焉:一為多開學堂,多派留學生到各國之科學專門校肄業(yè)。畢業(yè)而后,再入各種工廠練習數年,必使所學才能升堂入室,回國能獨當一面以經營實業(yè),斯為上著。然此非十馀年后不能成功,而當此青黃不接之秋,急者[須]治標,故二為廣羅各國之實業(yè)人才為我經營創(chuàng)造也”。其次是受到美國引進人才以發(fā)展實業(yè)做法的影響。他曾經用美國作為例子,說:“當其發(fā)展實業(yè)之初也,資本則悉借之歐洲,人才亦借之歐洲,人才亦多聘之歐洲,而工人且有招之中國。其實業(yè)之發(fā)達,今已為世界冠矣”。[2]1912年,孫中山指出:“夫鐵路者,今日文明富強之利器也”,美國現有120萬里的鐵路,乃世界之最,其富強程度亦為世界第一。因此,中國必須急起直追,效法美國?!懊绹楹危吭唬赫写赓Y,任用外才,政府獎勵,人民歡迎,此四者可以助美國鐵路之速成也”。正因為受到這兩大因素影響,所以他在1921年7月8日,在致廖仲凱的的六十三項救國計劃中第四十二項中,列出了“聘請列強軍事專家人員來華教練我國海、陸、空軍事學生,及教練國防物質技術工程之意見計劃書”。從這可以看出孫中山下決心主張聘用“外才”來進行經濟建設。
孫中山認為外國的各種人才也有幫助中國的愿望,愿意前來中國為中國建設出力。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少外國志士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yè)提供幫助并做出了重要貢獻。據統計,在孫中山近30年的革命生涯中,“與孫中山有過直接交往的日本人達四百人以上”。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指出:“各志士之對于中國革命事業(yè),先后多有資助,尤以久原、犬塜為最。其為革命奔走始終不懈者,則有山田兄弟、宮崎兄弟、菊池、萱野等。其為革命盡力者,則有副島、寺尾兩博士。此就其直接于予者而略記之,以志不忘耳。其他間接為中國革命黨奔走盡力者尚多,不能于此一一悉記”;[3]二是中國實業(yè)發(fā)達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將會對外籍人才產生吸引力。孫中山指出:“中國實業(yè)之發(fā)達,固不僅中國之益也,而世界亦必同沾其利。故世界之專門名家無不樂為中國效力,如??椭麨榛膷u孤人效力者也”。
把以上的各種資料綜合起來不難看出,缺少建設中國社會的各種人才,是孫中山“借材異國”思想的現實根據,而當時美國借才開發(fā)實業(yè)成功的經驗、外國志士幫助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和對中國實業(yè)發(fā)達所具吸引力的認識是孫中山引進人才思想產生的重要條件。
二、加強對外籍人才的聘用
孫中山曾認為,中國地大物博,勞動力充足,從各種資源來看,國家不可能富強不起來。而目前的落后現狀,只是沒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的發(fā)展道路,缺少合適的經營管理人才。所以,他提出:要積極引進外國經營管理,虛心學習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利用他們的先進科學管理方法進行中國的實業(yè)建設。所以提出了要聘用有經驗的外籍人才來幫助中國進行建設。在聘用外籍人才時他始終提出要堅持兩項原則:一是聘請有真實本領的人才。在孫中山看來,中國需要的是工程技術專家和經營管理專家之類的高級人才,而不是一般工匠。他在有關文章和函件里提出了引進人才的質量標準。1916年1月,他致函咸馬里夫人:“我正希望夫人能和美國礦業(yè)界人士有所結識,所指并非投機商人,而是工程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能于我國創(chuàng)辦事業(yè)有所助益之人才。我國將興辦和開發(fā)礦產事業(yè),并將鼓勵人民效法,故具有此類才能之人實為急需,請代為留意羅致”。二是聘用外籍人才的自主權應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維護國家主權。孫中山認為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十分重要,在他看來無論是借用外國資本,還是在聘用外籍人才上,都應以維護國家主權為前提。1912年10月,他認為鐵路“欲求速效,則惟有借用外國資本,聘請外國人材,故兄弟主張此鐵路政策,采取開放門戶主義”,“但開放門戶,須保持主權”;孫中山在借款修筑廣州至重慶與蘭州、廣州至成都鐵路合同中,雖然不得不接受債權人推薦的外籍技術人員,但他仍然堅持“所聘外籍人員如有不正當行為或不能勝任者,由督辦同工程完竣后總工程師商議后,經政府核準可免其職”。[4]
孫中山認為當時中國急需兩種外籍人才:一是軍事人才,幫助中國訓練軍隊。二是實業(yè)人才,以幫助中國進行經濟建設。而實業(yè)人才中最急需的則是發(fā)展交通運輸、商業(yè)、農礦事業(yè)的外籍專門人才,在引進人才的來源問題上,孫中山沒有特別要求,只要有真實本領,無論是來自哪個國家的人才,只要來到中國都會受到重用。
孫中山主要采用了三種引進人才方式:一是托外國朋友代聘。如:委托美國商人戴德律、咸馬里將軍夫人等物色、代聘工程技術專家、經營管理百貨公司專家等。二是由外國借款公司推薦。如:1923年4月簽訂的《廣州成都金幣借款合同》規(guī)定:“一俟提供此項借款,即由政府與受托人協同推薦,并由政府委任一有名望之加拿大或英國顧問工程師公司與督辦協同辦理此路事務。其駐中國代表應是加拿大人或英國人,應是建造期內總工程師”。三是請外國組織或政府選派。由于孫中山一直未能掌握全國政權,無法指揮中國駐外公使即中國駐外使館,也不能幫助孫中山引進優(yōu)秀的外籍人才來協助中國的建設。
三、加強對外籍人才的管理
孫中山在對外籍人才的管理上也有獨特的方式,其主要辦法是簽訂合同,實行合同制管理。1914年10月,他致函戴德律:“根據委托,你有權簽約招聘愿為我國政府經營百貨公司的專門人才,其待遇當與美國時下通行的標準相同,再加上為了取得這種來華工作的勞務所確實必要的額外補貼”。[5]《關于廣州至重慶與蘭州支線之借款與建筑契約草案》和《廣州成都鐵路金幣借款合同》,這兩個合同的簽訂更全面地體現了孫中山對外籍人才實行合同制管理的思想。
以1923年4月簽訂的《廣州成都鐵路金幣借款合同》來列舉孫中山關于對外籍人才進行合同制管理方法?!敖饚沤杩詈贤彼w現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二:一是所有受聘外籍人才必須訂立合同,且“聘用外籍人員合同應與通行格式相同”。具體合同格式列于中華民國外交部于1915年9月《擬定聘用洋員合同稿(普通用)》,包括總則、職務、權限、年限、薪俸、川資、請假、事故、撫恤和附則共計十條,對以上各項給出了明確規(guī)定。“金幣借款合同”規(guī)定:“為辦好此路,所有重要技術人員,應聘用富有經驗有才干之外國人”,“其聘任及其職責,經督辦與工程完竣后總工程師協商后呈中國政府核準”;“工程完竣后總工程師及總帳房之薪水及聘用合同之條款由政府與受托人商定,其薪金等費用均由鐵路總帳中支付”。二是根據合同的規(guī)定對聘請的外籍人才進行管理及約束。“金幣借款合同”規(guī)定:“所聘外籍人員如有不正當行為或不能勝任者,由督辦同工程完竣后總工程師商議后,經政府核準可免其職”。
孫中山主張借用外國人的智慧來共同開發(fā)中國的實業(yè),使中國逐步富強起來,這一思想是獨具特色的。他對借用美國和法國的人才寄予厚望。1920年4月,他在《中國人之直言》中說:“中國不需要錢。我們需要智力與機器”,我們希望從美國借到“機器和教導我們如何使用機器的專家”,并建議道:“美國的資本家們與中國人聯合,共同開發(fā)中國的實業(yè)。美國人提供機器,負責給外國專家們開支;中國人提供原料和人力。合作的基礎要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上。美國的人力資本可獲得相應合理的報酬或利益。這樣的合作,對美國的資本家而言,如果美國人不與中國合作設廠的話,則“遲早都要被驅出中國市場”。
以上列舉的一些信件或文章中的片斷,都非常真實地反映了孫中山一心想借用外籍人才的各種優(yōu)勢來幫助中國進行經濟建設,但同時也要提出了要對這些外籍人才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否則中國會變成外國人的天下。
四、培養(yǎng)中國人才來取代外籍人才
孫中山深刻地認識到借助外籍人才的力量來幫助中國進行和管理經濟建設只是暫時而不是長久之計。借才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再繼續(xù)不斷地“借才”,而由中國自己的人才取而代之――就是培養(yǎng)出中國自己的技術人才,所以孫中山認為外籍人才引進尤其重要。孫中山認為:為了實現用中國自己的技術人才取代外籍人才的目標,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靠外籍人才培養(yǎng)華人,讓他們學會并掌握取代外籍人才的本領;二是合理使用華人,使其逐漸取代外籍人才。而培養(yǎng)華人的途徑有三:一是“多開學堂”,以培養(yǎng)各式新式人才;二是“多派留學生到各國之科學專門校肄業(yè)”,然后回國經營并建設中國的實業(yè)。雖然這兩種培養(yǎng)人才的時間比較長,一般至少需10多年,但這也是最佳的途徑。三是利用外籍人才培養(yǎng)華人。孫中山尤為重視這種培養(yǎng)華人的方式。孫中山在《實業(yè)計劃》之“第一計劃”中指出:“必以教授訓練中國之佐役,俾能將來繼承其乏,為受雇于中國之外人必盡義務之一”,明確要求受聘的外籍人才必須全力教授華人,在學成之后來取代外籍人才。他在《孫文學說》第七章中提到:“歡迎列國之雄厚資本,博大規(guī)模,宿學人才,精練技術,為我籌劃,為我組織,為我經營,為我訓練;則十年之內,我國之大事業(yè)必能林立于國中,我實業(yè)之我才亦同時并起。十年之后,則外資或以陸續(xù)償還,人才可以陸續(xù)成就,則我可以獨立經營矣”。
孫中山重視合理使用華人問題,同時也注意給華人提供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以便華人盡快取代外籍人才。他在“借款契草案”中規(guī)定:“凡關于管理鐵路之重要人員,如有經驗、有技能之歐洲人與有能干之中國人,均須一體并用”。而“金幣借款合同”則作了進一步的規(guī)定:“所有重要技術人員,應聘用富有經驗有才干之外國人。如遇有同樣能勝任之中國人應優(yōu)先聘用”;在待遇上,“除承造人之經理之及其屬下主要工程師外,其他外籍工程師及辦事員之薪水與中國同類鐵路人員相等”;承造人有責任幫助中國技術助手,“建造此路所用之中國技術助手,承造人應為其提供熟悉鐵路各部門情況之方便,并令工程人員盡力為其提供有關建路資料”。[6]盡管由于孫中山的革命事業(yè)受到挫折,沒有完成實施培養(yǎng)華人以取代外籍人才的計劃,但他的培養(yǎng)華人的途徑和方式對中國的發(fā)展仍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面對中國建設人才的缺乏的事實,孫中山主張“借材異國”;而“借材”則必須堅持聘請有真實本領的人才,用人的權力必須由自己操控的原則,對人才實行合同制管理。孫中山也逐漸明白聘用外人不是長久之計,必須培養(yǎng)華人以取而代之;他主張“借用”外國人才共同加快中國富強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15.
[2]《孫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225.
[3]《孫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231.
[4]《孫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323.
[5]《孫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323.
[6]《孫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326.
作者簡介:郝溫娜(1981—),女,河南焦作人,平頂山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