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述了政治權利的原理,為人民民主主權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正是《社會契約論》為自由平等,人民是國家的主權者,提供了理論基礎。本文通過對《社會契約論》及相關文獻的閱讀,對理論內(nèi)容進行了梳理并談及了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關鍵詞:盧梭;社會契約論;心得體會
中圖分類號:B56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29-01
制度設計是政治治理活動中一個很重要問題,一個有著良好制度的政府才會產(chǎn)生出良好的公民。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深深地影響了世界各國的人民,得到普遍的認同和接受,其致力于更好的建設政府,對我國當前的體制建設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寫作背景
18世紀的法國實行的是君主專制制度,“人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而不再枷鎖之中”,盧梭意識到政府存在的缺陷,意圖通過社會契約論來形成一個更好的政府,使人意識到的自己是國家的主權者,人民的主權是不可轉(zhuǎn)讓的,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二、主要內(nèi)容
(一)第一卷 從原始社會引出社會契約。
在原始社會中,人人處于獨立的狀態(tài),是自由而平等的。當個人的力量(是一定的,無法增大)無法抵抗外界的危險,則需要通過人們的聯(lián)合來壯大力量共同抵抗危險,這時候人們通過公約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社會契約便作為特殊的公約而產(chǎn)生。
通過這一點,盧梭否定了強力說,因為強力不構成權利,且不是持久的。
(二)第二卷 主權和法律問題。
主權既不可分割也不可轉(zhuǎn)讓,而法律是公意的公開宣示。人們通過結(jié)合形成社會契約,這樣每個成員便具有了雙重身份:“對個人來說,他是主權的一個成員;而對主權者來說,他又是國家的一個成員?!?①盧梭將全體的意志定義為秩序,抽象為人格化的法規(guī),通過法律來運行主權表達公意,因此法律就成了公意的公開宣示。
(三)第三卷 政府的形式問題。
政府是在屬民和主權者之間的中間體。他的目的是使這兩者相適應,并負責法律的執(zhí)行和保障公民的社會自由和政治自由。
政府形式的形成受人口數(shù)量、國土面積和剩余財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主要形式有三種,即民主制政府、貴族制政府和專制政府。這里的民主制是全民的統(tǒng)治,貴族制是少數(shù)人的統(tǒng)治,而專制政府指一個人的統(tǒng)治。
盧梭最欣賞的是貴族政府,國土面積不大不小,且剩余財富適中。
(四)第四卷 從羅馬政府和宗教論國家良好體制建設。
羅馬政府是歷史上存在過的最好的政府。
在投票制度上,假定公意的一切特征始終是存在多數(shù)之中的,盧梭指出不同性質(zhì)的事項需要不同的投票計算方法來決定投票結(jié)果。若是重大的事項就需要票數(shù)接近全體一致;而事情需要迅速解決,則規(guī)定的票數(shù)之差就要盡量縮?。蝗羰潜仨毩⒖套鞒鰶Q定的討論,甚至只需超過一票即可。
在選舉制度上有選定和抽簽兩種方法。在盧梭看來選定是相當適宜于貴族制,而抽簽適宜民主制國家。若是投票選舉和抽簽兩個辦法都用的話,則投票選舉適宜用于挑選有專門才能才可擔任職務的人,比如說指揮官;而只需要頭腦健全并懷有公正之心的人就可擔任的職務可以通過抽簽來確定人選。
其他的一些制度。風尚輿論是活的法律應當注重對風尚和輿論的引領;保民官制度是法律和立法的保護者,是行政權力的調(diào)節(jié)者,保持政府和人民的平衡;另外在國家存亡難定的時候,可以設立獨裁者,獨裁者可以做除立法以外的其他事情,但獨裁者只是臨時機構,設置的時間不宜過長。
宗教是早期各國建立的基礎,有著和政治統(tǒng)一或分離的事實。盧梭指出,宗教和法律都是神圣的,它們都引領和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和生活,宗教不僅能夠而且應當做為一個合法的部分納入政治共同體。
三、心得體會
通過閱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我明白貴族制政府它不單單只是世襲它還可以是選舉的,選舉的貴族制政府是接近民主的政府,因為真正完全民主的政府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們意識到自己作為主權者所應當享有的主權,政府只是進行主權行為的機構,它的權利是來源與人民的等等。
尤其是法律的制定,法律的目的總是向著自由和平等的,因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結(jié)果,因而是維護共同利益的,具有普遍適用性因而它的語言應當是通俗易懂的。
(一)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在歷史上和今天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首先因為它肯定了人作為自己應當享有的權利與自由,使人類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保護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社會契約中的公意即是法律,國家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在法律的控制之下,人民才是真正的主權者,政府只不過是傳達公意進行主權行為的人,政府的成員和行為是不應該過多的,過多了反倒會減損它的力量。并且立法是尤其重要的一項權利,立法權是萬萬不可和行政權一起交到少數(shù)的幾個人手中的,它們應該分開,以免個人利益使他們從中?;ㄕ?,這樣人們的自由才是可以的到保障的。
在國家政治體制的建設中,采用投票選舉還是使用抽簽要根據(jù)事情的性質(zhì)來區(qū)別對待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另外,宗教的神圣性若是能夠與法律的社會性相結(jié)合融入到國家的體制建設中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二)存在的不足。
盧梭曾指出一旦有了代表,人民便沒有自由可言了。然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是為保障人民的自由而設立的,其宗旨就是為所代表的人民利益發(fā)聲。在我國龐大的人口國情下,全面直選沒有可操作性。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對選民負責的機制是可以很好地維護人民的意愿體現(xiàn)公意。當然制度的實施是一定需要配套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來保證實施的。
社會契約論假定人人都是善良的,可以得出公意。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這種多數(shù)人投票體現(xiàn)的公意往往是會出錯的,有可能會導致多數(shù)人的暴政。
注釋:
①盧梭著李平漚譯《社會契約論》第21頁。
參考文獻
[1][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014.9重?。?
[2]李一曉.盧梭《社會契約論》讀書筆記[J].理論前沿,2014,(9).
[3][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M].黃曉彥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4]郁建興.黑格爾對社會契約論的批判[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9(5).
[5]黃曉明.論盧梭社會契約論的法律思想[D].安徽大學,2007.
作者簡介:胡青青(1992—),女,漢族,四川宜賓市人,法學碩士,江西師范大學法學理論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