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艷萍
【摘要】 目的:觀察分析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施他寧(生長抑素)與泮托拉唑聯(lián)合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本組收集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
1月-2015年6月接診的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臨床研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成研究組(n=41)與對照組(n=41)。兩組患者入院確診后均給予常規(guī)止血處理,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泮托拉唑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則給予施他寧與泮托拉唑聯(lián)合進行治療。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并進行比較分析。結(jié)果: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研究組的止血時間與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施他寧與泮托拉唑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上消化道出血; 施他寧; 泮托拉唑; 臨床療效; 止血時間
中圖分類號 R57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8-0142-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8.081
上消化道出血是普外科臨床上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該病起病較急,出血猛,往往容易激發(fā)多器官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嚴重威脅廣大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2]。因此,采用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臨床治療對于確保患者的身體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為分析施他寧(生長抑素)與泮托拉唑在該疾病治療中的臨床價值,本次研究收集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接診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給予聯(lián)合用藥方案進行治療,效果較為滿意,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收集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接診的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有急性嘔血、黑便病史,且常伴有頭暈、心悸、暈厥、多汗及乏力等臨床表現(xiàn);(2)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檢查明確診斷;(3)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3]。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成研究組(n=41)與對照組(n=41)。研究組中,男26例,女15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78歲,平均(47.24±12.49)歲;就診時間3 h~2 d,平均(9.34±3.35)h;病史:消化性潰瘍18例,肝硬化、門脈高壓16例,胃癌1例,出血性胃炎2例,無明確相關病史4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13例;年齡最小29歲,最大79歲,平均(48.13±13.37)歲;就診時間2 h~2 d,平均(8.84±3.25)h;病史:消化性潰瘍20例,肝硬化、門脈高壓14例,胃癌2例,出血性胃炎2例,無明確相關病史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就診時間及病史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確診后均給予常規(guī)止血處理,主要包括:保持絕對臥床休息、留置胃管及叮囑患者禁食,對患者的呼吸、血壓、脈搏、末梢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進行定時檢測,急查紅細胞、血紅蛋白、凝血功能、紅細胞壓積及相關生化指標,并給予積極的輸血和抗休克處理。
1.2.1 對照組 在常規(guī)止血處理的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泮托拉唑40 mg溶于100 ml氯化鈉注射液中,充分混合后經(jīng)靜脈滴注治療,2次/d,待患者的出血得到控制后改為1次/d。
1.2.2 研究組 在常規(guī)止血處理的基礎上,研究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同時給予施他寧靜滴治療,開始時給予0.25 mg靜滴(3~5 min滴完),再以0.25 mg/h的速度持續(xù)靜滴,止血完畢后連續(xù)用藥2~3 d。
1.3 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治療1~2 d患者的癥狀顯著緩解,黑便、嘔血癥狀消失,血壓、心率恢復正常,胃管抽吸液清亮,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等指標顯著改善;有效:治療1~2 d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胃管抽吸液無血跡,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等指標未見進行性降低情況;無效:治療3 d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均無顯著改善,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等指標呈進行性降低情況[4]??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2.2 兩組患者止血時間和住院時間對比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十二指腸屈氏韌帶上方消化道的出血癥狀,包括胃、食道、膽道、十二指腸等部位與胃空腸吻合術(shù)術(shù)后潰瘍面引發(fā)的出血[5-6]。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包括嘔吐、黑便等,該病病情兇險,出血速度較快,出血量較大,若未及時治療,甚至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
臨床上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主要采用藥物療法進行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去甲腎上腺素、酚磺乙胺、凝血酶、垂體后葉素、血管加壓素等藥物,但療效通常欠佳,且具有較大的毒副作用,尤其是心肌梗死與冠心病患者禁用,故明顯限制了以上藥物的臨床應用范圍[7]。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生長抑素與質(zhì)子泵抑制劑聯(lián)合方案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3]。
施他寧是臨床上一種較常用的生長抑素,其止血機制包括:(1)可對腸內(nèi)分泌系統(tǒng)肽的分泌和生長激素的釋放進行抑制,減輕門脈高壓;(2)對血管平滑肌發(fā)揮作用,促進血管收縮,以減少內(nèi)臟的血流量;(3)對胰高血糖素和胃蛋白酶的釋放進行抑制,抑制胃酸的分泌,促進胃腸道黏膜的修復及循環(huán)的改善,有助于永久止血。而泮托拉唑?qū)儆诘谌|(zhì)子泵抑制劑,能夠?qū)ξ杆嶂蠬+、K+、-ATP等酶的活性進行選擇性抑制,具有良好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從而阻礙胃酸的分泌,獲得止血效果[8]。本次研究中對4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施他寧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并與單純采用泮托拉唑治療的患者進行對比,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止血時間與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該聯(lián)合治療方案在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中明顯更具優(yōu)勢。
綜上所述,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施他寧與泮托拉唑聯(lián)合治療的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林曉斌,王欽加,鄭丹蕓,等.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30):2-4.
[2] Oblak I,Vidmar M S,Anderluh F,et al.Capecitabine in adjuvant radiochemotherapy for gastric adenocarcinoma[J].Radiol Oncol,2014,48(2):189-196.
[3]何恩甫.藥物治療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19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1):59.
[4] Kim S T,Kang J H,Lee J,et al.Simvastatin plus capecitabine-cisplatin versus placebo plus capecitabine-cisplatin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advanced gastric cancer: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hase 3 study[J].Eur J Cancer,2014,50(16):2822-2830.
[5] Bilici A,Selcukbiricik F,Demir N,et al.Modified docetaxel and cisplatin in combination with capecitabine(DCX) 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in HER2-negative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4,15(20):8661-8666.
[6] Tepper C G,Seldin M F.Modulation of nm23 and Flice-inhibitory protein expression as a potential mechanism of Epstein-Barr virus tumorigensis in Burkitts lymphoma[J].Blood,2010,94(5):1772-1737.
[7]鮑祖友.奧美拉唑與泮托拉唑治療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47):149.
[8] Jung H A,Kim H J,Maeng C H,et al.Changes in the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after capecitabine treatment ar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response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Cancer Res Treat,2014,14(3):186-194.
(收稿日期:20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