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社村夫
《論語》作為記錄孔子言行的著作,是我們了解孔子思想的最重要典籍,如果要說哪一本古籍在中國社會中流傳最廣,可能非《論語》莫屬。
那么,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讀《論語》呢?
文字是最基礎的鑰匙和工具
我們解讀任何一本典籍,最基礎的就是文字關。文字,是解讀書籍的鑰匙,從古到今,沒有一個不搞懂文字就可以研究透徹書籍的。所以,我們讀《論語》首先也就要從文字方面下功夫。
《論語》大概成書于戰(zhàn)國早期,所以我們在解讀的時候,一定要多考慮當時文字的含義,以及單音節(jié)詞為主的語境。比如《學而》中說“有朋自遠方來?!迸螅荒芎唵畏g為今天的“朋友”一詞,《說文》解釋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本褪钦f出自同一師門的才稱為“朋”,有共同志趣志向的人稱為“友”,后面有一句“毋友不如己者?!奔词钦f不要和志趣不同志向不同的人為友?!斑h方”,今天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了,“方”的最初本義是指一種掘土的工具,后來逐漸引申出“區(qū)域”“地域”的意思,“遠方”即是說遠處的地域,這個含義跟我們今天所用的“遠方”相似,所以翻譯為我們今天的“遠方”也無不可。再比如說,《學而》里面還說“……為人謀而不忠乎……”,《八佾》里面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苯裉炜赡懿簧倥笥褧堰@里的“忠”理解為“忠誠”之忠,還可能理解為“忠君”之忠,甚至理解為“愚忠”之忠,但其實“忠”的本義是盡心盡力的意思,《說文》曰“盡心曰忠。”這與后來所說的那種臣子對皇帝或者下級對上級的那種忠是有區(qū)別的。
類似情況很多,我們注意到文字、詞語層面的一些因素,在解讀《論語》時候一般就可以解讀出更加靠近文本原始含義的意思,而不至于完全以今天的語言內(nèi)涵去解讀。
先了解歷史背景更有利于我們理解其人其思想
在解讀《論語》中孔子所提倡的思想之前,如果我們先對于孔子生平、春秋史乃至整個先秦史有個大概了解的話,對于我們理解孔子思想會更容易。比如我們都知道孔子感嘆當時禮壞樂崩。在《八佾》中,孔子對于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為,表達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憤怒。那么怎么看這種“禮壞樂崩”呢?
禮,繁體寫作禮,表示在禮器里面裝滿祭品舉行祭祀,本義是指祭祀神靈以求福。《左傳》里面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奔漓朐诋a(chǎn)生之后就一直受到重視,進入西周后,周公制禮,繼承并完善了此前已長久存在的祭祀文化,這就是禮樂文化。禮,在進入西周之后不僅僅是指禮儀,它更是指當時的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禮,規(guī)定了天子、諸侯國、卿大夫、士等各階層的權利與義務,通俗地講,禮即是“別尊卑,明貴賤”。但隨著歷史發(fā)展,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都逐漸發(fā)生變化,于是這種舊的社會制度就注定不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周代禮樂制度的破壞,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所以從這角度上來講,孔子主張恢復周禮其實是一種“逆歷史潮流”的行為,所以一般稱他為保守派。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東周自成立起,就開了一個亂的頭,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孔子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中,提出想要恢復到西周時代那樣秩序井然的時代是再正常不過的,畢竟,我們不能要求他站在我們今天的文明高度去提出一種超出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思想,說通俗點,就是我們要理解“歷史局限性”。
再比如說,同樣屬于禮的范疇內(nèi),孔子特別重視“孝”。我們知道,周施行宗法制。嫡長子擁有優(yōu)先繼承權,嫡長子在繼承天子之后,將自己的弟弟們分封出去建立新的諸侯國,在諸侯國內(nèi)部也是如此,嫡長子繼承國君位置后,將自己的弟弟們分封為大夫。在這種模式下,兒子對于父親的尊重和順從、弟弟對哥哥的尊重和順從,是決定王朝以及諸侯國統(tǒng)治是否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周特別強調(diào)孝悌,因為兒子對父親孝,就不會忤逆弒父篡位了,弟弟對哥哥悌,就不會弒兄作亂了??鬃幼鹬苤?,很看重孝悌,而《學而》里面有子也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p>
因為《論語》記載的孔子言行,而孔子是活動在春秋晚期的人物,所以我們在了解春秋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再去了解《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言行,就更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