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樂器,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殷商時代史書就有關于笙的記載。笙是我國民族樂器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也是能夠演奏和聲的吹管樂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無笙不成樂(隊)。何以如此呢?
一、笙有平衡各聲部的作用
笙本身的作用在融合音色方面是獨一無二的。毋庸置疑,笙的和音就是融合樂隊音色的完美表達。笙的柔美音色也是其它樂器所不能比擬的。由于簧片發(fā)音原理,吹、吸都能發(fā)音,這就使得在旋律的演奏中,笙的音色既輕松流暢又毫無痕跡。
笙的音色在民族器樂合奏中具有強烈的“磁性”和“粘性”是民族管弦樂中相互包容、融合的橋梁和紐帶。笙的加入并使用和聲演奏,弱化了其它樂器的個性鮮明的音色,使其相互吸引、依附,使合奏音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非常協(xié)調(diào)動聽的合奏音色,增強了感染力,增強了試聽效果。因此,笙在樂隊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笙有固定音高的作用
笙是固定音律樂器,不易變音,因此有著固定音高的作用。而弦樂(特別是板胡)的音準控制是不易把握的,它在受力度、情緒等多方因素的影響下音高都會發(fā)生變化。盡管專業(yè)演奏員功底深厚,耳音好,也須謹慎而為之。而笙卻不用擔心這些問題,不僅自己可以得心應手的進行演奏。而且還可以對其他樂器起到“校音器”的作用,特別是使弦樂音準不易錯位大,即便不準也可以根據(jù)笙的音高迅速調(diào)整。過去的豫劇樂隊中笙的位置和板胡挨著即是這個道理。
三、笙能起到襯托互補的作用
由于笙的制作形式和特殊的發(fā)音裝置,使得笙的演奏技法、技巧多種多樣。即可以演奏旋律;又可以雙聲部演奏,也可以副旋律演奏;既可以繁簡演奏,又可以節(jié)奏型演奏;既可以吹單音,也可以吹雙音、三音和多音,還可以運用“呼舌”、“喉舌”等技巧來豐富和聲效果,幫襯其它聲部,彌補不足,增加整個曲子聽覺上的厚實豐滿和立體感,從而給聽者一個十分沉穩(wěn)的音樂效果。
四、笙是豫劇音樂的必備樂器
河南老式方笙的音位設計也是獨具匠心的,12個笙簧中,光“1”、“5”兩個音各占三簧,一個低音“5”和兩個通八度的中音“5”;一個高音“1”和兩個同度中音“1”占整個簧數(shù)的一半,并把這兩個音排在方便演奏的重要位置上。因為,河南豫劇是地方戲,具有北方人的性格特征。唱詞發(fā)音是中州韻,唱腔激越、節(jié)奏鮮明,使得一些樂器很富有地方特色。而且河南豫劇音樂多是宮調(diào)式和徵調(diào)式(“1”和“5”為主音)。就流派而言,豫東調(diào)唱腔高昂豪放,曲調(diào)多在5~2之間活動,落音也多在“5”音上(即主音為“5”);而豫西調(diào)則唱腔纏綿、委婉,使用音域多在1~5之間,落音多在“1”音上(即主音為“1”)。這恰恰與“1”和“5”為主音的笙完全吻合。
笙自明、清已廣泛用于民間樂器合奏和一些戲曲、說唱的伴奏。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豫劇樂隊稱“老三手”的樂器分別是:大弦(月琴)、耳線(小皮嗡)、三弦。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即吸收14簧笙加入樂隊,曾用于定調(diào)、校音及演奏旋律。由此可見,笙和豫劇板胡作為豫劇伴奏的主要樂器的時間上幾乎是同步的。這兩件樂器的加入,使豫劇樂隊更加科學,更加合理,為豫劇音樂的編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豫劇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現(xiàn)在的笙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24簧、36簧、42簧等,而且系列化,音域在三個八度以上。這無疑拓展了笙的演奏范圍。由于半音階完整,使笙轉(zhuǎn)調(diào)更方便,表現(xiàn)力更為豐富,適應各種樂隊的演奏需要。
就多年來本人對笙的演奏經(jīng)驗來看,笙在樂隊中盡管重要,但必須注意處理好主奏樂器板胡之間的關系。笙與板胡在河南豫劇樂隊中可以說是“黃金搭檔”,是胡辣湯和油條的關系(河南人愛吃的早餐食物)。但是切忌笙不能與板胡爭鳴。因為笙的高音音質(zhì)輕柔,清秀縹緲;板胡的高音瓷實明亮有穿透力,兩件樂器同在高音區(qū)就容易打架。因此要互相避讓。如笙在高音區(qū)演奏,板胡則多用中音;如板胡在高音區(qū),笙則吹奏中音或者和聲。這樣的互相襯托,不但互補,而且音色比較厚實。在豫劇伴奏中,板胡演奏的“4”音實際效果比“#4”低比原位“4”高。這是個廣受音樂界爭論的問題,但至今仍無定論。而作為地方戲,這恰恰凸顯了河南地方戲特色,被民眾所接受。但卻和以音準為優(yōu)勢的笙發(fā)生了矛盾。如何解決?板胡奏“#4”或者原位“4”時,笙要避讓,吹奏和音。
過去豫劇樂隊編制較小,笙多走主旋律加大音量,讓音色厚實。現(xiàn)在樂隊編制大了,配置全了,不再大齊奏了,而是分組,分聲部演奏,這時的笙與板胡多是交叉演奏。如豫劇《清風亭上》,在序曲中主題音樂第一遍由板胡演奏,第二遍則由笙單獨演奏一遍。這種交叉演奏的方式作為對比手法經(jīng)常使用。另外笙也多采用節(jié)奏型伴奏。多用于歡快、熱烈的音樂中。還有一個問題是經(jīng)常遇到的,更應該引起注意,那就是演員“涼弦”(演唱的音不準)的問題。遇到此類問題,好多業(yè)余小樂隊的處理方式是笙停止不吹,任由弦樂跟著演員的音高跑,結(jié)果最后音越來越偏離正常的軌道。盡管有別的音準樂器,比如:電子琴、琵琶等,但不容易拉住樂隊。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笙標著板胡加大音量,把演員拉回來。
參考文獻:
[1]馬振.笙在民族樂團中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3,07:151.
[2]周鑫效.繼承傳統(tǒng) 突破創(chuàng)新——淺談笙在樂隊中的作用[J].才智,2009,29:171-172.
作者簡介:張海山(1980—),男,河南遂平人,中國笙學會會員,,河南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1997年考入河南省藝術學校,主修笙專業(yè)。2000年進入河南豫劇院二團工作至今,現(xiàn)資聘三級演奏員,參加演出劇目《程嬰救孤》、《三哭殿》、《清風享》、《下陳州》、《蘇武牧羊》等近百部。先后隨團出訪法國、美國、意大利、土耳其等十幾個國家和港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