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默冉
【摘要】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又叫骨軟化癥即骨礦化不足,是以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紊亂和臨床以骨骼的鈣化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疾病。維生素D不足導致的佝僂病,是一種慢性營養(yǎng)缺乏病,發(fā)病緩慢,影響生長發(fā)育。本文主要從小兒佝僂病的病因、治療和預防方法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使大家對該病有更加全面的認識,有利于達到更好的預防和治療的目的。
【關鍵詞】佝僂病;維生素D;病因;治療;預防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小兒常見的營養(yǎng)不良性疾病。多發(fā)生于3個月~2歲的小兒,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四大嬰幼兒疾病之一[1]。病因主要是缺乏維生素D導致骨骼發(fā)育不良所致。佝僂病不僅影響小兒骨骼的正常生長,還會對小兒的智力發(fā)展水平、機體的免疫等產(chǎn)生不利影響,因此臨床必須給予重視。由于地理因素的影響,佝僂病在我國北方地區(qū)患病率高,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防治對降低該病發(fā)病率具有重大意義[2]。
1 病因
1.1 日光照射不足
維生素D由皮膚經(jīng)日照產(chǎn)生,如日照不足,尤其在冬季,需定期通過膳食補充。此外空氣污染也可阻礙日光中的紫外線。對于嬰兒及兒童來說,日光浴是使機體合成鈣三醇的重要途徑。
1.2 維生素D攝入不足
動物性食品是天然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海水魚、動物肝臟魚肝油等都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從雞蛋、牛肉、黃油和植物油中也可獲得少量的維生素D,植物性食物中含維生素D較少。天然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D不能滿足嬰幼兒對它的需要,需多曬太陽,同時補充魚肝油[3]。
1.3鈣含量過低或鈣磷比例不當
食物中鈣含量不足以及鈣、磷比例不當均可影響鈣、磷的吸收。人乳中鈣、磷含量雖低,但比例(2∶1)適宜,容易被吸收,而牛乳鈣、磷含量較高,但鈣磷比例(1.2∶1)不當,鈣的吸收率較低。
1.4需要量增多
早產(chǎn)兒因生長速度快和體內儲鈣不足而易患佝僂病;嬰兒生長發(fā)育快對維生素D和鈣的需要量增多,故易引起佝僂??;2歲后因生長速度減慢且戶外活動增多,佝僂病的發(fā)病率逐漸減少。
1.5疾病和藥物影響
肝、腎疾病及胃腸道疾病影響維生素D、鈣、磷的吸收和利用。小兒膽汁郁積、先天性膽道狹窄或閉鎖、脂肪瀉、胰腺炎、難治性腹瀉等疾病均可影響維生素D、鈣、磷的吸收而患佝僂病。長期使用苯妥英鈉、苯巴比妥鈉等藥物,可加速維生素D的分解和代謝而引起佝僂病。
2.臨床表現(xiàn)
本病多見于3月~2歲小兒.主要表現(xiàn)為正處于生長中的骨骼的病變、肌肉松弛和非特異性神經(jīng)興奮性的改變。重癥佝僂病患兒還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礙,并可影響智能發(fā)育和免疫功能。在臨床上分為初期、激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
3.治療方法
佝僂病雖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會導致患兒機體抵抗力下降, 并會影響小兒生長發(fā)育, 因此一旦發(fā)病必須積極治療。該病預防和治療均需補充維生素D并輔以鈣劑,防止骨骼畸形和復發(fā)。
3.1.一般治療
堅持母乳喂養(yǎng),及時添加含維生素D較多的食品,多到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照射。激期階段勿使患兒久坐、久站,防止骨骼畸形[4]。
3.2.維生素D治療
初期每天口服維生素D,持續(xù)1個月后,改為預防量。激期口服,連服1個月后改為預防量。若不能堅持口服或患有腹瀉病者,可肌注維生素D,大劑量突擊療法,1個月后改預防量口服。肌注前先口服鈣劑4~5天,以免發(fā)生醫(yī)源性低鈣驚厥[5]。
3.3.鈣劑治療
在給予維生素D治療期間可同時服用適量鈣劑。
3.4.矯形療法
經(jīng)過上述治療后,病情較輕者,骨骼畸形多能自行恢復,不需矯形,應加強體格鍛煉,可作些主動或被動運動的方法矯正,嚴重骨骼畸形者外科手術矯正,4歲后可考慮手術矯形。
4.預防措施
預防措施包括:①母要多食含鈣豐富的食物,多曬太陽,預防先天性佝僂病;②提倡母乳喂養(yǎng),及時添加富含維生素D及鈣、磷比例適當?shù)膵胗變狠o食;③小兒出生后多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在天氣允許的前提下每日保證一定的戶外活動時間,并多暴露皮膚;④及時補充維生素D,鼓勵乳母、嬰兒每日補充生理劑量的維生素D, 并多吃富含維生素D 的食物;⑤定期對小兒進行體格檢查、生長監(jiān)測,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6]。
5.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對小兒佝僂病有個較為全面的認識,該病是由體內維生素D缺乏,引起全身各系統(tǒng)產(chǎn)生病變的一種小兒常見疾病。雖然該病目前發(fā)病率較高,但只要我們了解該病病因,做好預防工作,一旦有病癥及早發(fā)現(xiàn),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法,避免佝僂病給孩子的一生造成的傷害。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曉光.120 例小兒佝僂病的預防及治療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3(4):25-28.
[2]謝金秋.骨堿性磷酸酶在小兒佝僂病早期篩查及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15):203-206.
[3]薛艷霞.小兒佝僂病的預防及治療分析[J].中外醫(yī)療,2008
(13):129.
[4]:焦迎先,楊杰.社區(qū)小兒佝僂病患者的調查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8):137-139.
[5]陸慶麗.佝僂病的臨床診治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08,6(5):75-77.
[6]楊曉紅.小兒佝僂病患病情況調查及預防措施治療總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15):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