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有“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兩句。從這段話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層次、思維邏輯和聲韻語氣等角度來分析,應(yīng)斷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含義是:使其所做的事情都得不到想要的結(jié)果,使其做事情顛倒錯亂一團糟。且“身行”一詞,先秦、兩漢時就已經(jīng)廣泛使用。
關(guān)鍵詞:斷句 空乏其身 身行
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yán)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文中孟子先列舉了六位經(jīng)過貧困、挫折的磨練而終成大器的人,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fā)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所成就。接著,從人的發(fā)展和國家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文中有“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幾句,每讀這幾句古文,都覺得“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的句讀有些別扭。今為探討,提出不同的斷句方式。
追根溯源, “空乏其身” 的斷句最早見于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 其后被眾家沿用, 一直流傳至今。 趙岐在《孟子章句》中是這樣注解的:“言天將降下大事以任圣賢,必先勤勞其身, 餓其體而瘠其膚, 使其身乏資絕糧, 所行不從, 拂戾而亂之者, 所以動驚其心, 堅忍其性, 使不違仁, 困而知勤, 增益其素所以不能行之者也。 ”[1](P2762)這里是將 “空乏其身” 注為 “使其身乏資絕糧 ” , 將 “行拂亂其所為” 注釋為 “所行不從, 拂戾而亂之者” ,即將 “空乏其身” 斷為一句, 將 “行拂亂其所為” 斷為一句。
趙岐的注釋中,把“拂亂其所為”,解釋為“拂戾而亂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原文中的“行”字還沒有著落,他只好將這個“行”字解釋為“所行不從”,這就讓人很難理解了?!靶校▁íng)”有行走、行為、經(jīng)歷、運行、實行、行動等含義,但它怎么都不可能表達“所行不從”的含義。我們認(rèn)為,這里文意乖戾的原因,是斷句出了問題。如果把“行”字?jǐn)酁樯暇洌磾嘧鳌翱辗ζ渖硇小?,含義是“行為行動產(chǎn)生不了應(yīng)有的結(jié)果”,其中“空乏”是“沒有”的意思,“身行”即自身的行為行動,這樣“行”字就有著落了,“空乏其身行”和“拂亂其所為”兩句的意思,也都好理解了。
我們將“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斷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還有以下的理由:
其一,“身行”一詞,先秦、兩漢時就已經(jīng)廣泛使用?!稘h語大詞典》身部收有“身行”一詞語[2](P6213),所解釋的含義有三項,即“操行、品行”“親自執(zhí)行”和“只身行走”。在“操行、品行”義項下,給出了《荀子》《新書》的用例,《荀子·富國》:“仁人之用國,將修志意,正身行?!睗h賈誼《新書·輔佐》:“正身行,廣教化,修禮樂,以美風(fēng)俗?!痹凇坝H自執(zhí)行”義項下,給出了《史記》的用例,《史記·李斯列傳》:“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罰,以威行之,期年遂劫其君?!苯Y(jié)合《孟子·告子下》的語境,來理解“空乏其身行”中的“身行”,我們認(rèn)為此處的“身行”應(yīng)該是“親自執(zhí)行”義,即自己努力地親身去做。親自去做了又得不到結(jié)果,或者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種好的結(jié)果,即所謂“空乏其身行”。
其二,從孟子這段話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層次和思維邏輯上看,也應(yīng)該斷為“空乏其身行”。如果斷為“空乏其身”,其意思只能理解為“使其身受貧窮之苦”,趙岐又更加具體地解釋為“使其身乏資絕糧”。這樣的話,這句話就與上句的“餓其體膚”意思重復(fù),因為“餓其體膚”也是乏資絕糧造成的。如若斷為“空乏其身行”,“空乏”的就不僅僅是“身”了,而是“身行”,意思可以解釋為“使他的行為無結(jié)果”。這樣,該句話就與它前后的幾句共同組成一個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越來越難的成才階梯:先是苦楚其心,劬勞其身,饑餓其體。如果這些低層次的考驗不能動搖“準(zhǔn)圣賢”意志的話,接下來便是使他的做事背戾不遂,行為沒有任何好的結(jié)果。之所以讓他的許多努力都不成功,主要是促使其遇事能夠深入思考,性格變得更加堅韌,即孟子下文所說的“動心忍性”。凡事能從大局考慮,深入思考,而不是單憑一時的直覺和沖動,這樣,就能夠提高其解決平常解決不了的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增益其所不能”。完成了這個從低級到高級、由肉體到精神的升華,孟子心中真正的“圣賢”也就誕生,這個圣賢也可以擔(dān)當(dāng)其“天降”之“大任”了。由此可以看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作為成才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包含了很深很廣的內(nèi)涵。
其三,從聲韻語氣的角度來看,也應(yīng)該斷為“空乏其身行”。孟子的語言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即善于使用對偶、排比等句式,并通過這種整齊的句式,凸現(xiàn)出語言流暢、語氣貫通的音律美。由對偶、排比等句式所形成的這種在音律、語氣上的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最終造就了孟子語言無可抗拒的吸引力與說服力?!睹献印じ孀酉隆酚涊d孟子在這段話中,就一連使用了多組排比、對偶句式:一是“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二是“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三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四是“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如果把“行”字歸于下句,斷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的話,就破壞了這個對偶句,不僅語義難懂,而且文氣迂阻,疙里疙瘩,讀之非常拗口,也就從而失去了孟子語言的聲韻、語氣之美。
綜上所述,我們認(rèn)為“空乏其身”不當(dāng)為句,應(yīng)斷為“空乏其身行”。最后,讓我們按照正確的斷句,把該段文字翻譯出來:舜帝在干田間農(nóng)活中成長起來,傅說在做筑墻工作時被舉用,膠鬲在做販賣魚鹽的生意中被使用;管夷吾從獄中釋放后被舉薦當(dāng)了丞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舉薦進了朝廷,百里奚從販賣奴隸的市場上被舉薦登上相位。所以上天如要把重任降到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經(jīng)受痛苦,使他的筋骨歷經(jīng)勞累,使他的身體經(jīng)受饑餓的折磨,讓他所做的事情都得不到想要的結(jié)果,使他做事情顛倒錯亂一團糟。通過這些,使他學(xué)會用心思考,性格也堅韌起來,從而增加他原來不具備的能力。
注釋:
[1]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2]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下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王松 山東省濟寧市魚臺一中 272300)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