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筆者所在校高一年級舉行了同課異構教學活動,選擇的課文是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兩位教師的教學重點都聚焦于賞析江南冬景的特點上。課后研討時有老師不認同這種教學方法,認為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沒有必要一開始就把一篇課文定性為“美文”,從而把學生強行拉入預設的圈子去“被審美”。對上述看法,筆者以為貌似新穎實則機械。
課堂教學當然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但并非所有的東西都需要質疑和推翻,尤其是對一篇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經(jīng)典散文更沒必要一味標新立異。筆者以為在語文課上完全杜絕“被審美”是不可能的,因為大部分學生還沒達到自主審美的程度,讓他們自由發(fā)揮很可能導致審美的膚淺甚至低俗,教師的引領作用任何時候都是必需的,“被審美”有何不可?只要把握好教學內(nèi)容,采取正確的引領方法,學生照樣能感受文本之美,有所收益。
一、確立文本的核心價值,把握“被審美”的內(nèi)容
所謂文本的核心價值指的是這一篇文本所特有的教學價值,它是“這一課”獨特的價值所在?!督系亩啊纷鳛橛暨_夫的散文名篇,其核心價值不只是景物描寫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隱含的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心靈狀態(tài)。但高一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郁達夫,對于郁達夫的生平及其作品很陌生,更缺少古典文學的知識和素養(yǎng),因此很難理解和欣賞郁達夫散文中呈現(xiàn)出來的審美趣味,而這恰好就是本文獨特的個性價值所在,怎么辦?有學者指出:“學生理解不了,感受不了,欣賞不著的地方往往恰好又是課文中最要緊的地方,即某一特定文本的特質所在之處。”因此當學生難以走入“午后東郊”“微雨寒村”等圖畫中去感受郁達夫傾心營造的美學意境時,教師就應該及時介入,幫助、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走進圖畫。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方法,提供相關素材,讓學生明白郁達夫是一位深受中國古典文學浸淫的知識分子,他的審美眼光和審美趣味是傳統(tǒng)文人士子的,就以“微雨寒村”為例,這幅畫面意象纖柔清麗,色彩樸素淡雅,構圖層次分明,意境朦朧悠遠,完全是中國山水畫中淡筆寫意的風格,“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頗有些王維山水詩的味道,難怪國畫大師劉海粟要說:“青年畫家不精讀郁達夫的游記,畫不了浙皖的山水?!敝劣诰拔锉澈笸嘎冻龅淖髡吣欠N悠然閑適、寧靜滿足的精神追求更是古代文人所向往陶醉的。此時的“被審美”對于學生來說是必要的,因為只有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才能跨越由于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驗不足而造成的審美障礙,建立與課文的有效連接,從而豐富閱讀經(jīng)驗,提升閱讀能力,真正領略到郁達夫散文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學價值。
二、依據(jù)學情,采取“被審美”的引領方法
一篇課文,相對于“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尤其是在學生閱讀遇到障礙,難以深入時。那么如何引導幫助學生理解欣賞郁達夫在《江南的冬景》中顯現(xiàn)出來的傳統(tǒng)文人士子的審美情懷呢?筆者以為簡單機械的講解既乏味又低效,而“互文解讀”是最佳策略。所謂“互文解讀”就是指在解讀一篇特定文本時,通過引入恰當?shù)奈谋?,喚醒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為學生搭設與課文展開深度對話的橋梁,從而加深對特定文本的理解。以《江南的冬景》為例,筆者以為可以引入同質和異質兩種形式的文本讓學生比較閱讀,幫助學生理解欣賞郁達夫的審美眼光和審美趣味:一種是同一作者的文章的相互參照;一種是不同作者的文章的互相比照。
第一種形式筆者以為選擇郁達夫寫于同一時期的《故都的秋》最為合適,因為在這篇散文中郁達夫傳統(tǒng)名士的審美眼光和審美趣味更為突出。例如在學生賞析“微雨寒村”圖時,對于作者為什么要在實景描寫后再用虛筆加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等等句子才覺得悠閑迷人,學生可能會困惑不解。教師可出示《故都的秋》中“清晨靜觀”中的這段文字: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祝涕L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然后告訴學生:郁達夫以為這樣的秋景才是最好的,才是值得回味和贊美的。通過同一作者寫于同一時期文章的相互參照,學生很容易就能明白纖柔細膩、唯美清雅、悠閑淡遠是郁達夫自覺追求的美學風格和美學品位。這時再回來觀照郁達夫為什么要那樣安排景物,學生一下就豁然開朗了。
第二種形式筆者以為選擇同一時代的老舍的《想北平》較為合適,因為這篇散文創(chuàng)作的時間跟《江南的冬景》差不多,審美眼光和審美情趣卻迥然不同。相對于郁達夫濃厚的傳統(tǒng)名士的審美格調(diào),老舍卻是親切樸實的平民情懷。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兩位作家不同的美學風格,可以選擇老舍描寫花草果子的那段文字讓學生品讀:
對于物質上,我卻喜愛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種費錢的玩藝,可是此地的“草花兒”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愛呀。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大多數(shù)是直接由城外擔來而送到家門口的……
讓學生對比兩位作者在選擇意象、描繪場景、抒寫情感三個方面的不同,學生很容易就能明白老舍選擇的事物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百姓熟悉和喜歡的,比如那些花花草草,青菜果子;描繪的場景是貼近普通百姓生活的,比如坐在城墻根水潭邊看昆蟲,欣賞花草青菜果子;抒寫的情感也是普通百姓能夠感受或者說就是普通百姓自身具有的,那種滿足于日常生活和簡單事物的安適幸福。而郁達夫的散文意境唯美,情感悠閑,語言典雅。通過不同作者的作品的比較,學生知道了散文重在風格個性的鮮明和獨特,也懂得了郁達夫散文鮮明和獨特的個性所在,豐富了審美經(jīng)驗,提高了審美能力。
當然我們研究“被審美”有效性的最終目的,是積累學生審美的經(jīng)驗,提升學生的審美的能力,最終讓學生能夠離開“被審美”進行獨立自我的審美。
丁艷紅,教師,現(xiàn)居江蘇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