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高職院校的“中國夢”教育,置于人才培養(yǎng)的視角下,突出“中國夢”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價值性,并揭示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突出“中國夢”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科學性,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避免“中國夢”教育被人為虛化,也能回歸教育“成人”的本質。
關鍵詞:育人為本;高職院校;“中國夢”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6-0114-02
“中國夢”是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富裕的新愿景下,勾勒出來的一副新時代理論圖景,它的提出既有理論的需要,更有實踐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實踐需要“中國夢”的引領,在思想多元和復雜的國內環(huán)境中,中國夢正成為一項新的社會共識被認可和傳播。在眾多傳播途徑中,教育傳播成為重中之重,因為中國的希望在青年,青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是帶有根本性的舉措。筆者在此不想泛化,僅就筆者所熟悉的高職院校的教育,以及之前所做的理論準備,進行有限的探究,并將主題限定在人才培養(yǎng)的視角下,所期望的效果是:影響主流。因為高職教育的許多流行觀念是與人才培養(yǎng)不一致的,這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勢。
一、由“育人為本”理念說起
教育部在 2006 年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yè)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類型,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盵1]要求高等職業(yè)院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1]。該文件將育人為本理念寫入高職教育的未來規(guī)劃中,從邏輯的推演來看,則如下:一是從前高職教育沒有育人為本理念;二是即便有,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三是即便重視,也只是流于形式,未得到廣泛實踐。所以,該文件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提升到根本任務的層面來貫徹。事實上,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沒有,無論從西方教育理論還是中國傳統教育理論,都可以找到育人為本的理論雛形??v觀中國近代教育史,也可以發(fā)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早已被認可。但育人為本理念沒有被徹底貫徹,有其歷史原因:革命時代的教育主題是服務革命,主張救亡圖存;建設時代的教育主題是面向社會主義建設,倡導甘做社會主義的螺絲釘;改革開放時代,既有的教育主題與理念已經無法適應新社會的發(fā)展了,但是新的主題與理念正在慢慢確立,仍不完善。
新時期對“育人為本”理念的倡導,其實是回歸教育的本質:面向人的教育,使人能夠自由全面的發(fā)展??梢姡藶楸疽恢笔巧鐣髁x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使人成為真正的人,而不是“單向度的人”,西方學者對資本主義的教育批評正是著眼于此,認為他們的教育已經墮落為資本主義的附庸,面目可憎。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產生了兩個明顯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合法性,就要向無產階級灌輸他們的價值觀,而生產生活上,則對無產階級進行生產資料的控制與剝削,目的是讓無產階級在物質上與精神上都臣服于資產階級的統治,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也是服務于這一目標的。可以說,資產階級不會將無產階級作為“自由人”來對待,而是作為“奴隸人”來對待,在這個社會秩序中,無產階級只能服從。但是,馬克思發(fā)現了這個秩序的破壞性力量——無產階級革命,能拯救無產階級的只有其自身。在資本主義社會,異化業(yè)已成為人的精神常態(tài),在教育領域,異化是與“人本”根本相對的。所以,馬克思旨在破壞舊社會,建立新社會,并設計配套的教育理念,這個教育理念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為宗旨的。在今日中國,這個理念可以被稱為“育人為本”。
筆者以為,育人為本的內涵可以從以下方面理解:第一,教育要突出人的核心地位。人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人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是教育的終極追求。第二,教育要著眼于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坝藶楸尽崩砟顝娬{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心性完整、人格健全的人,要使教育成為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第三,教育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現實的人出發(fā)。第四,教育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重視對教育規(guī)律的探索與運用[2]。
簡述了育人為本理念在高職院校的提出背景,與馬克思對于育人為本理念所做的理論鋪陳,以及育人為本理念內涵的界定,接下來筆者以“人才培養(yǎng)”為視角,審視高職院校的“中國夢”教育。人才培養(yǎng)正是基于“育人為本”的理論而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
二、高職院校的“中國夢”教育
“中國夢”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期的主要教育主題,已經深入大中小學的課堂,在不同層次、不同區(qū)域、不同情況的學校,效果也不同。中央號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要“進頭腦、進課堂、進教材”,中國夢教育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被確立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要了解高職院校的“中國夢”教育,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中國夢的內涵要闡釋清楚。這是基本問題,基本問題不明確,后面的實踐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偏差。中國夢的內涵一般被從三個方面理解:國家層面,強調國家富強;民族層面,強調民族復興;人民層面,強調人民富裕。怎么來理解這個中國夢的內涵?但從字面與詞意觀察,都不難理解。如果僅僅如此,似乎并不需要專業(yè)教師的講解,然而情況是,專業(yè)教師的任務就是對中國夢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深入的剖解。從時間上來講,“中國夢”早已有之,梁啟超的少年中國夢,李大釗的青春中國夢,方志敏的可愛中國夢,都是對中國前途的美好期望;從邏輯上來講,中國夢的提出是符合中國由“強—弱—強”的邏輯的,近代中國所受的屈辱與失敗,打擊了老大帝國的自信心,自新中國建國以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就在探索富強之路,亟須一個“中國夢”來提振民族信心。幾代人的努力,有了一個初步成果,使我們對“中國夢”的實現更加有信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國家富強的標準、民族復興的標準、人民富裕的標準分別是什么,是需要專業(yè)教師的專業(yè)講解的,不然“中國夢”就會變得空泛,最后成為一句華而不實的口號。因與主題并不直接相關,筆者在此不做展開,只是做技術上的提示。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夢”教育的實現要以“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不能把學生教育成實現中國夢的工具,而是要變手段為目的,中國夢的實現和人的目的的實現是一致的。
其次,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高職院校有其特殊職能,主要為國家與社會培養(yǎng)專業(yè)型人才,這是高職院校的優(yōu)勢,也是其劣勢。優(yōu)勢在于高職院校培養(yǎng)人才的模式具有針對性,聚焦于“專業(yè)”,學生可把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花在專業(yè)技能的學習與訓練上,為日后就業(yè)打下扎實基礎;劣勢在于高職院校的“專業(yè)”性大大地超越了其全面發(fā)展的可能性,尤其是忽視學生道德的教育,這也是前述教育部發(fā)文稱“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因。就整個教育體制的運行來看,大學與高職院校都存在將學生“物化”的傾向,但是在程度上,大學要輕許多,高職院校則要重許多。祛除高職院校與大學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普遍性,來看高職院校的特殊性,必須對其進行具體分析。那么,對高職院校的“中國夢”教育要怎樣進行?這是下面一點要提出的原則,即人才培養(yǎng)的原則。
再次,高職院校“中國夢”教育須遵循的一般性原則。第一,“中國夢”教育要突出人的核心地位?!爸袊鴫簟笔俏磥碇袊鐣l(fā)展的目標,但不是根本的目標,根本的目標是人本身,“中國夢”的實現與否關系著人的生存、發(fā)展,若以犧牲人的生存與發(fā)展,來實現“中國夢”,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不得不注意。第二,教育要著眼于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往的教育的弊端之一是虛耗學生的能力與品質,進行“優(yōu)勝劣汰”的殘忍的“物化”教育,其結果的惡劣影響不是當下的,而是長遠的,秉持工具思維的學生是無法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持久動力的,也無法享受到“中國夢”實現帶來的成果。所以,“中國夢”的教育要著眼人的當下與未來。第三,教育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現實的人出發(fā)。第四,教育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第三、四兩點原則是從“必然性”出發(fā),也就是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來進行“中國夢”的教育。這是難點,不過也有許多方法可循,一是承續(xù)已經發(fā)現的規(guī)律,將其導入教育實踐,二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開始,尤其是從高職院校的獨特性開始,發(fā)現其規(guī)律,做到有法可循,有的放矢。
三、結語
高職院校的“中國夢”教育是中國整體教育序列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秉持“育人為本—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是我們的一貫主張,也是現代教育發(fā)展的應有之義。在實施“中國夢”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防止“中國夢”本質的被虛化,也要防止教育的不良導向,以往的歷史證明,我們的教育在這兩方面都吃過虧,后果影響至今,并將持續(xù)影響下去,所以,今天的“中國夢”教育必然承擔了這樣兩項任務:一是與傳統的不合時宜的教育理念決裂,倡導“育人為本—人才培養(yǎng)”教育理念;而是將“育人為本”理念導入教育實踐,落實為要,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人才。這兩項任務沒有先后,須同時并舉,相互配合,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為實現“中國夢”助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 號)[Z].2006-11-16.
[2] 丁淑彥.“育人為本”理念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