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鳳英
每一節(jié)課都會提問,它不僅可以幫助語文教師順利開展教學,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質量。特別是針對小學生的教學來說,因為小學生的學習自律比較差,在學習上還需要依賴教師,所以,學生的學習要求教師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技巧進行研究。
一、現(xiàn)狀的研究
其實早在孔子時期,人們就開始注意到提問的重要性,并且孔子在教學時,都是利用提問層層引導學生,使學生可以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在新時期,同樣許多學者或者是教學一線的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經歷研究課堂問題提問技巧,并且還提出了許多具有參考性的建議。比如,在《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中,江濤老師就說過“提問技巧是我們的教師根據需要而在課堂中向我們的學生進行提問而使用的方法”;同時在《淺談小學語文的“課堂問題”》中,我們的王清艷教師說過“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因為教學目的的需要而設計的問答式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微探》中,張玲菊表示:提問是教師在教學中,依靠教學目的而設計與實施的,它的應用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同時,通過提問的進行,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師的授課內容和目的,進而更好地學習。這些研究現(xiàn)狀都說明了,語文教師越來越注重課堂提問技巧的研究。
二、存在的問題
新課改提倡的是提問的啟發(fā)性,也就是說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后回答問題,進而主動地掌握、學習知識。但是,從目前的課堂提問現(xiàn)狀來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強,教師的提問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也就是說,互動不強的提問很難將課堂帶動起來,而且學生很難從課堂提問中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一句話概括就是,這樣的課堂提問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因此,筆者特意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1.教師問題的設置存在問題
雖然說小學生思維很活躍,但是如果教師在語文課堂進行提問時,都是一些偏離小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這樣學生不僅不能理解教師提問的意思,而且還會因為不理解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也就是說,雖然教師在備課時,已經很注意對問題的設計,但是還是因為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導致所提的問題過難或過易。這樣的問題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思考,而且也達不到教師預想的教學效果。
2.提問方式過于單一
以往的課堂教學,某些教師習慣于照著之前設計的教案提問,不會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靈活變動,但是我們的課堂是多變的,如果教師不能靈活處理,可能會使提問變得毫無生氣。又或者在提問時,教師提問太過單一,比如,直接要學生回答“對”與“不對”的問題,不僅不能刺激學生的自我思考,而且教師也不能準確地從學生的回答中了解學生的情況。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方法
1.教師提高自我專業(yè)能力
社會在不斷變化,教育也同樣在不斷變化。不同的時期教育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每一個時期都會不斷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教學理論。這就要求教師不要墨守成規(guī)死守某一種教學理念,要不斷地學習理論,用最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的教學,使自己的教學理念緊跟時代主流。比如,目前上課非常受學生歡迎的多媒體教學,教師借助多媒體上二年級下冊第九課的《日月潭》,通過播放一些日月潭的美麗照片,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生興趣,使學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地學習。
2.提問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
每個小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以及獨特的性格、家庭,這些都會造成每個學生的思考方式不一樣。所以,在提問時教師需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能夠在理解學生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進行提問,做到讓學生接受、理解,進而使小學生在語文課堂提問中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以至掌握到知識。比如,在教學《丑小鴨》時,在提問學生“丑小鴨”被誰欺負以及被欺負的原因時,要注意那些有特殊經歷的學生,不要讓學生產生誤會。
3.提問方式的多樣性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開始,這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或生活都將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強以及學習的主動性不夠等原因,使他們學習語言時很大程度上都依賴語文教師。所以,語文教師提問時要注意多樣性,不能只是一味地機械性提問,還需要有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也就是說,語文教師需要通過提問的多樣性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時,不要只是單純地問“最后他走出來了嗎”或者是“他在迷路時得到了誰的幫助”,而是要提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比如“他是怎樣走出迷路的”,或者是“在生活中,你們如果不小心迷路了,該怎么辦呢?”可以提高問題難度讓學生思考。
總之,小學語文是學生開啟語言學習的重要階段,而課堂提問技巧的正確運用對小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深入地研究和運用課堂提問,使我們的小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陳三珊.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